掌控习惯1:想养成好习惯,许多人第一步就做错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设为星标,及时获取推送
↑点击按钮即可收听
各位好,今天我们来介绍新书,查看本期文字内容和更多干货书单,欢迎关注公众号蔓延读书。
这次要介绍的这本书叫做《掌控习惯》,副标题是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从书名一眼我们就知道这本书具体写什么内容了。
俗话说,习惯决定命运。这话是一点错没有的,我们生活当中大约有一半的行为是靠习惯来推动的,不管这些行为是好是坏。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建立更多的好习惯,戒除坏习惯,那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更成功更美丽。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习惯的重要性,很多人想要养成阅读、健身等好习惯,却常常半途而废;很多人想要戒除吸烟、酗酒等坏习惯,却往往屡战屡败。
其实,在改变习惯上,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决心,主要是方法不对,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行为系统。
那这本书根据习惯形成的几个步骤,对症下药,解决了如何掌控习惯的问题。本书作者詹姆斯克利尔,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习惯学院创始人。
也就是说,这个人专门研究习惯,再加上他也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也很实用。
下面让我们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说起。话说自1908年到2008年这100年间,英国自行车协会下的英国车手在奥运会上仅获得1枚金牌。
导致后来欧洲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之一,拒绝向英国自行车队出售自行车。因为担心别人看到英国运动员在使用他家的装备,成绩却如此之差,影响他家的生意。
然而转折点来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英国自行车队出尽了风头,夺得了该项目60%的金牌,之后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英国自行车队打破了9项奥运会纪录和7项世界纪录,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在2003年更换了一个绩效总监。
那么更换一个绩效总监,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关键在于那个绩效总监是如何做的。
实际上,这个总监做的很简单,就是针对自行车队做出一系列微小的调整,比如让自行车座更舒服,要求车手换上专业赛车服,减少风阻,并对每个运动员的所有动作进行一系列的监测,把多余的小动作去掉,标准化每一个有用的动作。
我想很多人都希望自己也能像自行车队一样,通过微小的改变达到较大的变化。事实证明,人们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微小改进的价值。
甚至好多时候,我们不会理会微小的变化。这个月比上个月多存了200块钱,但是离百万富翁的目标仍然很遥远,连续三天去了健身房,可身材却一点儿没见好转,人们常常在做一些改变之后看不到效果,就失去了行动的动力,退回到之前的做法。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算一下,每隔段时间就能进步1%,那我们做100个这种1%的努力就能够前进一倍了。反过来,一些非常微小的错误,哪怕只是恶化了1%,时间久了累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后果。
我们坐飞机出远门,飞行员只要把航向微调1%,几个小时之后,人们就会离目的地几百公里远。
所以对于许多人来说,此时此刻是成就辉煌还是一事无成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当前的习惯,能否让自己以后走上成功的道路。只有沿着正确的轨迹做出正确的行为才会收获良好的结果。
换句话说,你也可以评估一下自己当前的日常行为,就能够猜测出5年或者10年之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这里有一个词叫做复利效应,就是持续微小的变化,最终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我们想象一下,桌子上有一块冰,此时屋内的温度是零下5度。然后屋子开始缓缓地变暖,零下4度,零下3度,零下2度,零下1度。此时桌上的冰块是没有任何变化的,然而一旦温度达到0度,冰就开始融化了。
那么为什么前面温度不断上升,冰块没什么变化,最后上升的1度却有了巨大变化呢?原因就是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往往是之前一系列行动的结果。
据统计,癌细胞增生期间,80%的时间都是检查不到的。而在发现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身体便会布满癌细胞。竹子在生长的前5年几乎看不到变化,可一旦它破土而出,一个半月之内就会上长30米。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建立起好的习惯并持之以恒,也许当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某一天一定会厚积薄发。
我们常看到网上有明星或者网红,突然出名了,可查查他们之前跑龙套的岁月实际上是很长的,关键就是人家坚持了下来。
那有人可能问了,我也有小目标,要赚他一个亿,要保持更好的身材,要戒烟戒手机,可是如何做到呢?
注意,有目标是好的,但目标并不能代表我们就会变成那样的人,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什么行动体系。
什么意思呢?比如就算你没有想当滑雪高手或者音乐家的理想,但是如果请世界级的教练,按照他们培养冠军的方式对你进训练的话,你一定也会成为滑雪高手和音乐家的。
也就是说,我们定目标在于确定大方向,但体系才会促使一个人进步。每一个参加奥运会跑步比赛的人目标都是想跑第一,每一个创业的人都不会想让自己的生意失败。那为啥结果不一样呢?因为他们努力的方法和体系有差别。
举个例子,如果你把家里大扫除一番,屋子变得特别干净整洁了,可如果还保持当初导致房间脏乱的习惯,乱买东西,乱扔垃圾,那不久,屋子又会变得乱七八糟了。
然后你又花时间做了一次大扫除,那之后屋子会怎么样呢?家里面有孩子的父母,可以想想孩子房间隔不久又会乱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所以说一个人的行动体系要远远大于目标。乐于定目标的人很容易走入一个极端,就是要么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要么没有实现,认为自己失败了。
其实如果多关注自己的体系,关注自己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多关注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最终结果往往并不会差。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如果一个人很难改变自己的坏习惯,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体系出了问题,而不是没有正确的目标。毕竟,没有一个人的目标是建立坏习惯。
曾经有一个段子说,吃什么东西最健康,答案是那些你最不爱吃的东西是最健康的食品。所以有人会感觉沾染不良行为习惯很容易,培养好习惯特别困难。
但真的是这样吗?仔细想想,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坚持下来的好习惯。比如读书、散步、做饭等。当然,我们身上也会有一些很难戒掉的不良习惯,玩手机、喝酒、做事拖延等。
改变习惯为什么很难,原因在于两个,第1个是没有找对试图改变的东西,第二是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
我们先说第1个错误是选错了试图改变的事情。实际上改变是分三个台阶的,第1层是改变结果。像减肥、赢得冠军、读书等,这是人们常见的行为,也就是关注目标。
第2层是改变进程,比如定期去健身房锻炼,办公期间提高效率不摸鱼,每天读一会儿书,人们养成的大多数习惯都与这层有关。
第3层也就是最深入的一层是改变身份。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一个人的世界观等。人们持有的信念、假设和偏见一般与这个层次有关。
分析完这三个层次,许多人可能发现问题了,就是人们在改变习惯时,把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要达到的目标上。也就是只关注了第一层,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关注第3层,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
比如两个人都拒绝吸烟,第1个人说我不吸了,我正在戒烟。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回应,但暗含的意思是,这个人仍然相信自己是一个吸烟者。而另一个人一口回绝,说,不,谢谢,我不抽烟了。
这里他就把自己的身份转变了,他不认为自己是个烟民。很多人在自我改变时不考虑改变身份,他们想的很简单,就是我想变瘦,如果坚持正确的习惯我就会瘦下来。
这个思路虽然没错,但是却缺乏一个重要的信仰体系,因而很难坚持。我们下期继续说吧。
欢迎大家留言,写下对书籍的看法或者想听什么类型的书;也可以现在就动手,把链接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读书,更有智慧。
👇分享、点赞、在看 顺手三连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