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7:大量理财产品赔钱,真相原来在这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设为星标,及时获取推送
↑点击按钮即可收听
各位好,我们继续介绍《置身事内》。查看本期文字内容和更多干货书单,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蔓延读书。
银行借进来的钱大多时间不长,也就是活期或者短期存款,但贷出去的钱一般是长期的,比如房贷或者企业贷款。万一遇到储户集中来提钱,银行手头上没钱,贷款又不能立刻收回来,就会出大乱子。
我们经常听说,银行存款准备金要留够,就是防止银行把太多的钱贷出去赚利息,一定要留一部分钱用于应对储户突然来拿钱。
银行的信贷好多与房地产有关,也就是和土地与房产价值共同起落的。如果房地产行业萎缩,比如现在的中国,那银行的大宗信贷就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越来越自由化,为借贷打开了方便之门,这对贫穷国家和贫困人口来说也不全是好事。
比如美国,他的资金来源有二。一是一些国家把钱借给美国,中国就是美国最大的债主之一。二是美国不平等情况扩大,财富高度集中,富人有了更多花不完的钱也可以借给穷人。
40年前,美国每生产100元,富人拿走35元,其他人拿走65元。而现在富人则拿走50元,其他人也只能拿到50元。富人越来越富,他们的积蓄实际上是变相借给了穷人,变成了穷人们的债务。
债务本身并不可怕,如果能把借来的钱用好,去投资去赚钱,还债就不成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资金能不能被投入到实体中,而不是流到房地产和金融行业,推升资产泡沫。
我们说房住不炒也是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各种钱都到了房地产,大家借更多的钱去买房子,房子的价格不断升高,那最终造成的情况就是每家的资产看起来很多,其实只是房子价格很高而已。
我国的债务迅速上涨的势头始于2008年,大放水投入40,000亿,这40,000亿资金主要流向基建和房地产两大载体,相关投资迅速增加,通货膨胀也迅速抬头。
上级一看势头不对,开始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控制和监管,并于2016年开始提出房住不炒的定位,全面收紧房地产的调控。
此外,我国居民债务负担接近发达国家,政府债务负担低于发达国家,但是企业债务负担却高于发达国家。
我们知道企业尤其是国企,利润率一直是比较低的。企业负债中比例最高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其债务约占了GDP的40%,而这些资金主要是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回报率非常低,平均一年也就1%,这些都是巨大的财政压力。
还有一个巨大的雷,就是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问题。在我国,房地产是支柱型产业,不仅本身规模巨大,而且直接带动了钢铁、玻璃、家具、家电等众多行业。
2013年,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且还在继续增长。虽然当前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超过30%是肯定的。
另外,在购置土地的环节中,发达国家一般要求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来购买,而我国却允许房地产企业借钱贷款买地。造成的结果就是刺激了房地产企业竞相抬高地价和储备土地。
他们为什么乐于抬高地价呢?因为储备的土地可以根据价格作为抵押去撬动更多的借贷资金,从而继续储备更多的土地,所以房企规模和债务都越来越大。
当他们达到一定规模时,甚至能够绑架银行,因为银行贷给他们的钱太多,受牵制了。
再说说银行面对哪些风险。首先银行喜欢以土地和房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银行借给张三100万元买房,张三需要30年还清,但是时间太长了,张三有可能还不上钱,所以银行要张三先抵押自己的房子才肯借钱。
房子是很好的抵押物,不会消失变小又容易转手。而且张三买100万元的房子要先付30万元的首付,相当于抵押了100万元的房子,只借到了70万元,银行的安全措施也足够了。
银行贷款给企业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如果企业用设备之类的东西做抵押,不如上面的住房和土地更保值。
我们知道好多企业尤其是国企有政府担保,所以银行的风险也就小多了。在这里,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抵押物足够优良,银行的风险就小,就有动力不断的往外借贷。
当然银行不只做这种正经的信贷业务,他们还想赚更多的钱。比如一个房地产企业想借10个亿,年利息是10%,银行一看这是笔好买卖想借钱,但是我国又严格控制银行给房企的贷款量,怎么办呢?
于是银行转了一圈儿,决定发一个理财产品,发行的总额度是10亿,利息是5%,老百姓都去买这个理财,之后银行再想办法把老百姓的这10个亿贷给房地产,这样他就赚了当中的利息差价。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一旦房企还款出现问题怎么办?老百姓在早期买理财产品时,从来不认为理财产品会赔钱,默认是刚性兑付的。
银行既然说了是年收益5%的理财产品,就一定能拿到5%的利息,就像定期存款一样。随着理财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出问题是早晚的事,所以国家及时叫停了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我们想想,几年前,4%左右的理财产品有很多,现在则没有这种固定收益的理财了,有的甚至还可能赔钱,其实这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那么如果一个国家有巨大的债务问题如何慢慢化解呢?首先,如果借来的钱能用好能变成优质资产,能产生更高的收入,那债务负担就不是问题,但如果投资失败或者干脆借钱消费挥霍,没有增加新收入,那以后还债就麻烦了,需要靠压缩支出。
而压缩支出就意味着居民要少吃少玩,企业裁员,政府削减开支。
可是,一部分人的支出代表着另一部分人的收入,有一部分人不花钱了,另一部分人就挣不到钱了,导致他们也得压缩支出,于是大家全部勒紧裤腰带,整个经济就会收缩。
东西没人买,物价普遍下跌,实际上债务负担反而更重了,因为钱更值钱了。那如果抛售资产去还债行吗?这样房子、土地等资产价格就会下跌,银行抵押物价值就下降,致使风险上升,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以地方政府为例,政府借钱搞土地开发和城市化,这是常用的招数,这样做既能招商引资提高税收,又能抬高地价,增加收入,一举两得,债务负担问题似乎不大。
可是一旦经济下行,税收减少了,土地卖不上价钱了,那么多公共支出又得继续,债务负担就会加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国家常用的办法有好几个,比如会增发货币来降低利率。增发货币,实际上是变相的通货膨胀。这是最常用的招数之一,因为欠的债会慢慢变得不值钱。
在90年代让你还10万元欠款,和30年后的2020年让你还10万元欠款,你的压力绝对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词叫量化宽松,也是国家的常用做法之一。就是说遇到经济危机,许多人变卖资产还债,资产价格就会大跌,引发严重的后果,此时国家可以出手购买这些资产。
在理论上国家可以印无数的钱来买资产,这样资产也不会再继续下跌了,同时变卖资产的人有了钱,经济有了流动性,就可以慢慢还债,缓解债务压力。
为什么当前我国要限制房价上涨、限制土地财政土地金融、限制政府为国有企业担保等,因为不能再大量增加新的债务了。这个事儿又不能一刀切,社会需要平稳的发展与过渡。
如果严格实行一刀切,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停滞,会引发更多的负面情况。
就好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推出了40,000亿计划,进行强烈刺激,虽然很多人认为40,000亿有些太多了,但如果当时力度太小的话,中国的经济未必挺得过来,国内好多企业的结局将会很惨。
当然坏处也显而易见,加剧了债务的负担和造成产能严重过剩。限制债务增长有一个好办法是资本市场改革,就是不让银行总以贷款的形式去帮助企业,可以让企业使用股权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人们借钱给企业,企业回过头来给借钱的人股份,这样他们就风险共担了,共赔共赚。而且股权还可以转让,股价可以约束公司行为。有时候比企业直接找银行借钱更合理。
之前我们说过,08年后中国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于是就把眼光就瞄向了海外。中国企业加大对外出口的结果就是,赚更多的钱和有更多的冲突。我们下期继续说吧。
欢迎大家留言,写下对书籍的看法或者想听什么类型的书;也可以现在就动手,把链接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读书,更有智慧。
👇分享、点赞、在看 顺手三连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