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期间,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频频关注三明!
连日来
↓↓↓
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
及其他省份主流媒体
也相继报道三明
↓↓↓
10月17日,人民网刊发《三明将乐: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迎来首次分红》一文,聚焦三明林业碳票的首次分红。
全文如下:
三明将乐: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迎来首次分红
(陈雨丽 施振强 廖黎婷)
“这次把14万元的碳票收益,以现金的方式,发放给全体村民,每人分红150元。”常口村党支部书记邓万富说。
“我家5口人,领到了750元,很开心。”常口村村民孙桂英说,好生态带来好收益,使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去年以来,将乐县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以林业碳票制度改革为抓手,创新探索“碳票”变“钞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目前,将乐县开发林业碳票项目面积4.8万亩,碳票量15.06万吨,占三明市已开发碳票总量半数以上,实现碳票交易1.65万吨,交易金额24.78万元。
10月20日,中国新闻网刊发《“沙县小吃”再出发:质量管理提升》一文,讲述沙县小吃产业如何开展质量管理提升行动。
全文如下:
“沙县小吃”再出发:质量管理提升
(雷朝良 李清华 黄利苹)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沙县小吃现已发展为年营业额过500亿元、生产企业200家、门店超8.8万家的特色富民产业,是当地一张享誉海内外的靓丽名片。如今,美国、法国、日本等56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沙县小吃的身影。
今年9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首批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名单。沙县区小吃产业成功入选,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食品产业“国字号”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项目。
近年来,福建省、市、区三级市场监管部门主动对接,借力中国船级社,靠前服务,敢于创新,围绕沙县小吃产业开展质量管理提升行动,切实解决沙县小吃企业在标准、质量管理、检验检测、品牌发展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助推沙县小吃产业再出发。
用标准统一原料、统一产品、统一环境、统一服务,是评价和衡量沙县小吃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标尺。根据沙县小吃产业链,三明市市场监管局构建包括原辅料种植和养殖、质量要求、加工制作、产品与服务、包装、运输、配送、贮存等在内的标准体系,形成了涵盖4个方面200余项标准的体系框架。
根据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的需求,该局梳理出亟须制定的32项标准,抽调力量,聚力攻坚。不到一年时间,在产品方面,发布烤豆干、芝麻饼、包心豆腐丸等8项制作规范标准,制定修订了小笼包、蒸饺、芋饺等10项核心产品标准;在经营方面,完成了《沙县小吃餐饮门店经营规范》《沙县小吃门店形象标志规范》《沙县小吃公用品牌管理规范(餐饮)》标准制定,沙县小吃集团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在物料栽培方面,完成了《多花黄精栽培技术规范》等7个标准的制定修订。
该局也推动沙县小吃相关标准申报省地方标准,努力构建统一的市场规则。目前,沙县小吃已发布4项省地方标准,2项省地方标准已获批立项,1项标准申请修订已获批。
认证提升管理水平
三明市市场监管局以中国船级社技术力量为主导,在沙县小吃核心区选定20家沙县小吃生产企业,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试点,帮助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力争以点带面,提供可复制经验。
市场监管部门先后5次到沙县小吃生产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列出问题清单;量身定制提升计划,确定管控工作流程、控制节点和控制规范等,再造流程,实施精准帮扶,提供个性化服务;用指南对标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工艺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形成质量管理手册、支持性文件和运行记录3个层次文件,并在运行体系中持续改进。
通过试点,企业增强了内生动力,质量管理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沙县叁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从事速冻小笼包生产的企业,试点前优品率偏低,只有85%。随后,技术专家加强了过程变更等环节的管理,收效显著,小笼包优品率提高到了95%,每月可增加效益5万元。
目前,20家沙县试点企业已全部通过验收,有7家被评为优秀,有5家企业已通过审查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1家企业已具备发证条件。
检测保障风味品质
依托市检验检测中心和一品一码福建有限公司,三明市市场监管局打造沙县小吃检验检测服务技术平台,保障沙县小吃风味品质。
在硬件投入方面,围绕沙县小吃风味品质等共性需求,先后投资购置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600万元,取得食品检测资质认定项目900多项、生态环境资质认定项目700多项,实现小吃检测需求项目全覆盖,提升沙县小吃企业产品与农产品的检测能力。
同时,坚持技术创新,牵头组织制定沙县小吃相关标准25项,申报专利成果24件;开展食品检测数据质量分析和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为沙县小吃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2021年以来,政府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涉及沙县小吃原料、产品等抽检。目前,沙县小吃的食用农产品、小吃半成品、成品开展各类抽检达400批次,抽检合格率100%;小吃产品委托送检1456批次,为企业产品质量把好进口关。
三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肖世宣表示,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牵引,充分发挥标准、计量、检验、认证、知识产权等职能,支持创建三明市沙县区沙县小吃产业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试点示范区,促进沙县小吃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19日,中国新闻网刊发《福建三明台商台青关注二十大:鼓励更多台胞来大陆发展》一文,台商台青关注二十大,将鼓励更多的台商台胞来大陆发展。
全文如下:
福建三明台商台青关注二十大:鼓励更多台胞来大陆发展
(雷朝良)图为三明市台港澳办组织召开台商台胞代表学习中共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雷朝良 摄
在大陆经商多年的福建省三明市台协会会长、台明铸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学仁向记者表示,深深感受到大陆“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接下来将鼓励更多的台商台胞来大陆发展。
10月18日,福建省三明市台港澳办组织召开台商台胞代表学习中共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在场台商台胞纷纷表示,二十大报告不仅让台胞、台商感受到暖心和关怀,更坚定了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自觉。
彭安源是一名“90后”台湾青年,2017年以来,他“子承父业”,把台湾的种茶、制茶技术分享给三明市大田县茶农,同时将在大陆生产的茶叶产品带回台湾销售,为两地茶产业交流与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他说,来福建十多年,在这里读书、创业、工作、成家,深深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的紧密联系;今后将努力做好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让更多台湾青年更好地了解大陆。
管其闽是三明台湾青年创业基地运营管理负责人,带着儿子一起观看了二十大开幕盛况。她说,她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得到了大陆有关部门很多的帮助,深切感受到政府对台商的关爱和照顾。
吴志鸿是三明学院的一名台湾教师,他说,在大陆从教多年,深切体会到政府、学校对台胞的真心关爱,将努力做好台湾青年的引路人,让更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发展。
座谈会上,三明市台港澳办主任魏亚鹏表示,广大台商台胞是大陆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亲历者和推动者,为两岸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一直稳定延续,为广大台商台胞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平台,希望大家能够坚定信心,扎根大陆,好好发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智慧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0月18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福建三明探新路》一文,聚焦三明的职业教育。
全文如下: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福建三明探新路
(雷朝良 谭新华 范雯婧)山区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在福建,三明市出台系列措施,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三明市政府印发的《三明市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创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的目标。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公办高职院校,地处闽西北山区。近年来,该学院立足山区实际,始终坚持“综合类、地方性、就业型、特色化”的办学思路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大胆创新办学模式,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成为福建全省变化最大、进步最快的新建高职院校之一。
成立福建省内首个“职教集团”
位于三明市区的梅园国际大酒店是福建一家知名连锁酒店。眼下,该酒店迎来销售旺季,前来消费的游客络绎不绝。
2013年以来,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与三明梅园国际大酒店合作成立梅园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即可进入企业工作。三明梅园国际大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赖文歆告诉记者,目前有约50名梅园产业学院毕业的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其中大部分已走上管理岗位。
梅园产业学院的合作模式是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先后与福建省监狱管理局、香港思嘉集团、福建三钢集团等省内外100多家企业(单位)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2015年,该校成立福建省首个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并逐步进化到校企合作共建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契约式”产业学院。目前,该校已建成梅园产业学院、国德健康养老学院、永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农村电商产业学院、大拇哥产业学院,其中3个入选省级产业学院试点项目;还承接纺织染整、生物医药等4个市级技术服务平台。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林克明表示,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服务本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学院模式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专业、企业、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为区域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
为了更好地培育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和技能人才,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探索,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推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从“专业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换。
张万根是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的他在毕业后很快取得了执业医师证,进入宁化县总医院感染科工作。张万根表示,学校推行校院协同育人的“双主体”办学机制,采用“1+1+1”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级在校本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到医院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三年级临床实习实践),以“量身定做”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很快融入工作实践当中,使理论学习、见习、实习过程更加统一规范。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获全国奖24项、省级奖257项,其中,临床技能、会计技能、电子商务等成为夺冠的优势项目;产业学院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毕业生三年内升任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比例达到35.6%,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撑。
探索山区职教发展新模式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环境,关键在于学校育人文化的建设。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把医者仁心、商者诚心、师者爱心、工者匠心等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和校园生活中,形成“四心”文化育人特色,让学生在锤炼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职业文化双重熏陶。
据统计,近年来,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历届毕业生参加从业资格考试保持较高通过率,其中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西医)考试通过率曾连续两年位居福建全省高职院校首位。
全文如下:
三明医改缘何成“标杆”
(记者 金振娅 高建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单元“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全面建立”部分,一项项成果,牵动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
展墙上的一张照片颇为醒目,图片说明是“2020年11月,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轮播公示药品耗材价格”。这,只是三明医改十年来“让公立医院回归到公益性、医生回归到看病角色、药品回归到治病功能”的一次常规推进。
改革前,这座因三线建设兴起的工业城市,曾因人口少、经济体量小、退休人员比重高,“未富先老”现象明显,医保基金面临“穿底”风险。时任三明市副市长的詹积富,回首往昔,仍历历在目:医疗费用每年呈现两位数增长,居民就医负担沉重,医疗行为中药品耗材多、设备检查多、检验多现象突出,医保基金收支矛盾突出……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轮播公示药品耗材价格(2020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在詹积富看来,三明所面对的这些问题,虽有一定特殊性,但更多的,是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的共性问题。与其等待观望,不如行动起来。2012年,三明启动医改,将“第一把火”烧向了价格虚高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执行“两票制”、实行“一品两规”,对各医院使用的“疗效不确切、价格很昂贵”的辅助性、营养性药品使用情况实时监控,严控大处方、大检查等。三明的药品价格和医疗费用很快实现大幅下降。
亲历医改的三明市沙县区青州镇涌溪村乐文焕,患尿毒症已有15年。他说:“起初,透析费用很高,我只能两周做3次,勉强维持生命,那时的自己深感绝望。后来尿毒症被纳入特殊病种,医保内的自付比例不到1%。现在每周3次规范治疗,身体状况稳定多了,还能兼职,有收入补贴家用了!”
十年时间,三明医改破立并举、持续推进,成为中国医改“标杆”。“三明之所以能一路破冰、攻坚克难,最核心的在于党中央坚定有力的支持。”詹积富感慨。
医改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重点难点问题,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这十年,我国全面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深入推广以三明医改为代表的典型经验,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在,老百姓身边有了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家门口有了更多专家坐诊,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1年的27.7%,看病就医更方便、更实惠、更高效、更顺畅了!
10月19日,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多个媒体平台同步播出50个三明红色历史故事,可歌可泣的情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令人难以忘怀……
点击以下文字进入音频专题↓
东方广播中心“话匣子”
阿基米德(上海)传媒客户端
10月19日,湖南卫视纪录片《思想的旅程》播出第4集《青绿》,聚焦中国碳票第一村——将乐县常口村。
10月19日,《福建日报》旗下新闻客户端新福建刊发《福建人的三张神奇“小票”,都与碳有关》一文,聚焦来自三明市的林业碳票、林票。
全文如下:
福建人的三张神奇“小票”,都与碳有关
10月18日晚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二场集体采访
福建代表团新闻发言人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
出席活动并回答记者提问
福建“碳票”再度亮相全国↓
就在国庆前夕,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村民集体领到了一笔14万元的收入。当年把他们林产价值进行估价,由三明当地给他们发行了碳票,现在这些碳票通过价值转换获得了补偿,实现了“碳票”变“钞票”,这个收益也很自然地就分配给了全村村民……
你知道吗?
福建首创的3张卖“空气”
点绿成金的“小票”能当钱花!
除了18日集体采访中提到的林业碳票
还有农业碳票、林票
这些举措都是
福建围绕“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开展的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
一起来围观福建人钱包里的3张
神奇“小票”↓
1林业碳票
“我家5口人,领到了750元,很开心。”国庆前夕,福建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村民孙桂英收到了首次出售“空气”的收益。
去年5月18日,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三明市签发。在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上,常口村领取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
这张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被折算成碳减排量12723吨,卖出14万多元。前不久,以现金的方式发放给全体村民,每人分红150元,实现了“碳票”变“钞票”。
林业“碳票” 图源:三明市林业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实中村民们很珍惜碳票,有的人家还把碳票作为女孩子结婚时候的嫁妆送给女儿女婿。
“不砍树也能致富,好空气越来越值钱。”2021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020亿元,居全国前列,林业碳汇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涉林收入已成为福建林区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2农业碳票
2022年5月5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厦门落地,现场同时发放了中国首批农业碳票。编号为“0001”“0002”的农业碳票涉及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白交祠村的7755亩生态茶园,共计3350吨农业碳汇。厦门一食品企业购买了该笔碳汇,用它来抵消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部分碳排放。
今后,卖茶叶的同时还可以卖空气,这是绿色发展带来的福利。
厦门设立农业碳汇交易平台,通过提供开发、测算、交易、登记农业碳汇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农业生产转化为碳交易产品,推动农业“碳票”变“钞票”,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途径。
3林票
在三明,和碳票形成互补的,还有林票制改革,这项林改创新举措,在全国亦属先例。
林票是个什么票?
林票是一种股权凭证,国有林企与村集体共同出资经营集体林场,投资份额按股计算,村民也可认购。林票推行以后相当于把集体的股份分到村民个人身上,村民可直接用来抵押。通过林票制改革,当地实现了资源资产化、股权林票化、林农股东化。
目前,三明市205个村开展了林票实践探索,制发金额1.63亿元,涉及林地面积13.25万亩,惠及村民1.57万户6.57万人,所在村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加5万元以上。一张张林票,让过去难以流通的林权实现证券化,成了林农们获得收益权的“定心丸”。
三明市林业局林改科科长谢锦斌介绍说,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达6000多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0%。农民每赚4元钱,就有1元多来自林业。真正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好生态带来好收益
福建人的三张“小票”
有大大的力量!
10月21日《福建日报》刊发《山城“展翅”!立体交通带来“快生活”》一文,聚焦三明交通发展给三明人生活带来的巨变。
全文如下:
山城“展翅”!立体交通带来“快生活”
(东南网记者 刘惠萍)11日,记者在清流鑫闽辉花卉销售有限公司的鲜花基地看到,工人们将一株株非洲菊从植株上切下,然后拔叶、疏蕾、打包。这批重约500公斤的鲜切花随后在110公里外的三明沙县机场,通过货运通程模式飞抵重庆。从花圃到花店,全程只要6小时,顾客收到时,花依旧娇艳欲滴。
一座机场,张开了立体交通的网,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也让三明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鲜切花“打飞的”只要6小时
“以往我们主要通过零担车、客运汽车运输鲜切花,损耗大,最远也只能到长三角。”鑫闽辉公司负责人刘永宁说,过去花卉到上海,走陆运要24至36小时。
这种状况在2016年3月之后一去不复返——2016年3月7日,一架A320航班从三明起飞直抵上海,三明交通史掀开了新的篇章,正式进入空港时代,三明人民翘首期盼的“蓝天梦”从此变成了现实。
鲜花易损、物流求快的货物特点,让航空运输成为季节性鲜花运输高峰的优选。如今,采用航空运输仅需6小时,而且每公斤运输成本约为1.8元,相比陆上运输差距并不大。“现在无论到哪,我能保证产品24小时之内从花卉基地到客户手中。”刘永宁说。
鲜切花“打飞的”,不仅保证品质,还打开了外省市场。刘永宁告诉记者,华北地区非洲菊需求量大,但过去受限于交通,客运不通,物流太慢,整个市场一片空白。“现在我们通过三明沙县机场的北京航线,可以将鲜切花送到京津冀,同时利用重庆这条航线,也打开了西南地区的市场。”市场好了,鲜花量价同升,给公司带来了2000多万元的销售额。“种得好还不行,还得卖得好!机场的通航实实在在给我们清流的鲜切花产业带来了方便。”
“目前,我们除新疆和西藏外,其余省区市已实现24小时内到达。同时,通过‘通单中转’的形式,可以将损耗率降低至5%左右。”三明沙县机场市场部负责人刘俊介绍道。
据悉,机场周边县市已有多家企业的花卉、菌类、生鲜、观赏鱼、酱料、冷冻食品等产品借助航空货运拓宽产品销路,同时免去了商家中转、提货、换单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三明沙县机场已顺利保障航班1.46万运输架次,旅客吞吐量134.2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57.34吨。
坐于闽中,直通北上广
地处福建山区腹地的三明,早就想有自己的空中通道。1984年,三明沙县机场的选址工作已提上日程。党的十八大以后,三明人终圆“蓝天梦”。
千里之遥一线牵。6年多来,三明沙县机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航线设计上紧跟地方经济建设步伐,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也辐射带动了三明及周边的招商引资和文旅产业发展。
“以前我请西北客商到三明走走看看,他们常嫌远,说转乘不便。现在,三明至西安的航线开通了,用时大大缩短,它将让两地在经济、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产生共鸣与联动,将有力促进三明的发展。”今年7月17日,在“西安—三明”航线首航仪式上,西安市三明商会常务副会长陈昌强感慨道。
“三明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红色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文旅发展一直受制于交通不便的瓶颈。机场通航后,客人来去自如,不用再到福州、厦门转乘飞机,公司客流量、业务量都明显增加。”三明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吴大陆说,通航以来,三明国旅每年从外地带进三明的游客新增2万余人次,公司年收入增加100万元左右。他还算了一笔账:如果这些游客人均消费1500元,意味着本地相关行业年经济收入将增长3000余万元。
去年11月4日,上海26名散拼团游客抵达沙县,长三角居民常态化入明旅游新通道自此开启。今年3月3日,国务院发函批复同意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协调上海加强与三明对口合作。随着航线的加密,两地被浓缩进“1.5小时生活圈”,经贸、文旅往来越来越紧密。
据了解,三明沙县机场目前已有吉祥航空、厦门航空、福州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执飞,陆续开通往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8个城市的航班,逐步构建起“坐于闽中,直通北上广”的航线模式。
这双“翅膀”,与铁路、国省道干线相互补充,加上“一纵(长深)、三横(福银、泉南及莆炎)、三联(厦沙、建泰、漳永)”的高速公路网络,共同赋予三明一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有力地促进我省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联系,为促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0月19日,《福建日报》在“二十大时光”刊发《从“赤脚医生”到“健康管理员”》一文,讲述村医彭健康从“赤脚医生”到“健康管理员”的变化过程。
全文如下:
从“赤脚医生”到“健康管理员”
(见习记者 马丹凤 通讯员 赖虹敏 许琰)
一个摆放着米饭、鱼肉、胡萝卜、苹果等食物模型的陈列架,一张清楚列着三明市门诊特殊病种免费药品目录的表单……
“糖尿病怎么吃才健康,用什么药是免费的,这些模型很直观,患者一看就能明白。”16日,站在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崭新的卫生所里,村医彭健康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所里的变化。
年过七旬的彭健康在夏茂镇当了40多年的“赤脚医生”,近年来却成了村里的“健康管理员”——除了日常事务,还要负责俞邦村和隔壁松龄村200多名慢性病村民的健康管理。每个月他都要带着血压计、血糖仪、免费药品等,到村民家里进行随访。
“慢性病主要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平时按时吃药,多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病情基本就能稳定。”虽然忙碌,但他乐在其中,“以前治疗这些病都要村民自己掏钱、到县里拿药也不方便,现在医保报销后老百姓看病就医负担减轻了许多,又有送上门的定期检查,大家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这让我感受颇深,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在老彭看来,医改不仅带来了实惠,也正在悄悄改变着村民的观念和自己的工作。
特别是“双向转诊机制”施行后,村民一般的小病痛、慢性病管理由他解决;没有治疗条件或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在他的联系下,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症状稳定后,患者又转回他这里做后续的健康管理。
如今,彭健康不再需要凭购药证自费买药,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发的药品就可以满足治疗需求。
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夏茂镇共有27个村建立了村级卫生所,其中22个卫生所都开通了医保。夏茂镇中心卫生院还建立了胸痛单元,可以做影像拍片和心电图检查,还可以请县级医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10月17日,《福建日报》在“二十大时光”刊发《把农村建设得更好》一文,关注俞邦村的农村建设。
全文如下:
把农村建设得更好
(马丹凤 赖虹敏 许琰)过去十年,夏茂镇发展日新月异。“聆听完报告,让我深受鼓舞。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农村建设得更好。”夏茂镇党委书记张卫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