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由冠姓权引发的男权女权之争 | 关于女权与女权心理学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2021-03-1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刘佩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前几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某视频社交平台下面的一条点赞量第一的评论引起热议。所谓的“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更是引发了网友们热烈的讨论。



       无独有偶,今年3月,“集美貌与才华与一身”的网红papi酱产子;5月,papi酱孩子随父姓一事更是登上了热搜榜:有部分网友质疑并嘲笑papi酱过去苦心经营的“独立女性”人设崩塌,更有甚者对其进行辱骂和人身攻击。而这一事件的背后,一直饱受热议、经常“引战”的“女权主义”,又一次“出圈”,成为了网友讨论的话题。

一、什么是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运动、女性主义,最初是从渴望获得解放和平等权利的女性所发起的社会运动思潮开始的。“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性别不平等问题由来已久,当时的欧洲女性开始有组织地反对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其含义是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是关于获取女性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平等的理论,是女性为了争取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而产生的一种思想文化(闵思思, 2015)。女性主义哲学有许多的流派,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等等。



二、女权、田园女权与婚姻


       了解到了女权主义,我们再回归到这些事情中。在女权的背景下,反对的声音究竟否认了什么,婚姻、男性冠姓权?Judith Long Laws在1971年提到,女权主义者更多认为:传统形势下的婚姻是对女性的压迫,因为婚姻关系是一种角色关系,这种角色关系否认了女性的人格。她也指出已有研究中,有证据证明婚姻行为的规范定义抑制了女性的性行为,生育孩子的复杂行为降低了女性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她也提出了真正的女权主义者的前提:“女人是有个人目标的人,她们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不结婚,只要她们选择结婚,她们就能保持自己的人格。”


       显然,因为结婚就指责其他女性的人违背了这样的基本前提,她们原本以为是在为女性争取权利,而实则是为她们再一次套上了禁锢的枷锁。这类过于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在中国,被称作是田园女权。这个专有名词是随着网络而兴起的,和女权主义的区别是,女权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平等和自由的权利,田园女权追求的是一切的单边利己的权利。为了达到单边利己的目的,田园女权甚至可能会倾向于塑造极其极端的男权社会,利用女权当武器,在更好的男权社会里寄生(张冠男, 2018)。田园女权会极端仇恨男性和男权、只想享受权利而不想承担义务、仇恨一切带有传统特质的性别符号等,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个人利益至上的特点(杜云飞, 2017)。而真正的女权主义,则是致力于批判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争取为女性争取到平等的权利。



三、女权主义心理学


       和女权主义类似,女权主义心理学的诞生之初,也是从女性经验和立场对传统的男权社会中的主流心理学进行质疑和批判。女权主义心理学(Feminist Psychology)是一种受到女权主义影响,进而探讨女性主义和其他少数群体之心理的一种思潮。


       女性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当时的主流心理学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和种族偏见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牺牲了对女性经验的情境理解,其研究方式与结果也难以判断个体行为与父权制的关系。如同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尼科尔森所说:“心理科学没有质疑权力与情境,因而也强化了‘科学’标签下的厌女神话,强化了女性的屈从地位。”(Nicolson, P., 1995)。


       因此,女性主义心理学将社会性别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引入心理学研究,让女性与女性经验成为心理学的合理研究范畴,以消除性别偏见,更全面、真实地解释心理世界。1969年女性心理学协会的成立和1977年《女性心理学季刊》的出版,都标志着女性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获得了证实的认可(郭爱妹, 2003)。当时的女性主义心理学以女性主义立场和态度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批判父权社会中主流心理学所表现出来的包含男性中心主义的偏见,解释主流心理学及其研究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歪曲(郭爱妹, 2003)。


图为女性主义心理学领域内著名的卡罗尔·吉利根,著有《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


四、女权主义倾向的研究


       女权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女性在心理学领域的存在的认识,也引发了女性主义对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批评,并促进了这些领域新方法的发展。女性所拥有的独特经验被更多研究者们所关注,也让人们对性别过程而非性别特征的兴趣越来越浓——也就是说,性别不仅仅被认为是个体内部的一种现象,更是社会交往中使用的一种意义体系(M. Crawford, 2001)。女性的经验,为某些人类共同关心的心理话题,如平等、合作和养育等,提供了新的定义和新的价值(Unterberger et al., 1990)。如今,女性主义对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女性主义心理治疗作为二战时期的产物,以社会性别视角来批判和构建一种旨在构建两性平等的心理治疗方式;女性社会主义心理学承认代表女性利益的社会变化的需要,将女性作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对象,而非仅仅是与男性相比较(郭爱妹, 2004)。


       随着国内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女性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某些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对于女性的误解,甚至是歧视,男女不平等现象还是时常会出现。而伴随着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引进,国内关于女性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主题涉及婚恋、女性压力及应对、女性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魏红权,冯江平,2009)。女权主义倾向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也被许多研究者关注,例如,大学生中,自尊越高的个体对待男女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的态度越强烈,成就动机更高的个体,要求男女平等的态度也越强烈,更加希望男性和女性能平等地享有社会所提供的资源(陈洋, 2012)。




       总之,在各种观点纷繁复杂的当下,拥有如何适当地、客观地、有选择地接收信息和观点,并且有独立思考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女权主义具有其一定的独特性。在女权主义通过各个社交网络平台被热烈讨论的同时,学会如何正确辨别真正的女权主义和极端的田园女权,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理智的分析。引用知乎用户@树立阳的一句回答:“性别不成其枷锁,性别也不成其捷径。”抛去一切极端的想法,为女性争取更多与男性平等的权益,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的初衷。



别走开,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简介哦~


在目前家庭教育相关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下,对中国家庭、夫妻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旨在调查研究中国新婚夫妻婚姻及家庭状况,了解新婚夫妻互动模式及婚姻关系变化,提高新婚夫妻关系质量。

 

我们诚挚邀请您和您的配偶参加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该项目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夫妻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促进婚姻质量与稳定性的提高,为未来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后续我们会在公众号公布参与方式,如果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欢迎持续关注我们!



参考文献:

Laws, J. (1971). A Feminist Review of Marital Adjustment Literature: The Rape of the Lock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33(3), 483-516.

Nicolson, P. (1995). Feminist And PsychoanalysisS - A Critical Dictionary - Wright.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6, 306.

Unterberger, G., & Clinebell, Howard. (1990). Through the Lens of Feminist Psychology and Feminist Theology: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Pastoral Counseling,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M. Crawford. (2001). Gender and feminist studies in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5938-5942.

杜云飞. (2017). 大传媒时代下的无缰野马——“中华田园女权”解读. 创作评谭, (03), 30-33.

闵思思, & 赵立坤. (2015). 十九世纪英国女权主义思想研究.

郭爱妹. (2003).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国外社会科学, (4), 24-30.

郭爱妹. (2003). 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探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121-124.

郭爱妹, & 叶浩生. (2004). 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陈洋, & 李朝旭. (2012). 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的相关心理学研究.

张冠男. (2018). 中华田园女权词意考——网络环境传播中女性权利的污名化. 新媒体研究, 4(5), 99-101.

魏红权, & 冯江平. (2009). 国内女性心理学研究轨迹分析.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000(004), P.37-39.


策划 | 候贤睿

撰写  |刘佩然

编辑 | 刘也行




 

爱情|婚姻|家庭|亲子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