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地欣赏 艺术地生活——评《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

杨虚杰 国家图书馆 2023-04-09


书   名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

作   者:林凤生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

ISBN:9787542867780

简 介:本书围绕百余幅脍炙人口的世界名画,以科学视角进行解读,不仅对名画表达的科学内容、蕴含的科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和分析,还对画家创作时的构思和创意,采用的技术和手段,人体解剖学、光学等科学方法在绘画技法中的应用,以及观者在欣赏画作时的视觉神经活动、大脑和心理变化进行了探讨和解读。全书视野开阔,旁征博引,呈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部融学术探索、科学普及和艺术欣赏于一体的知识性读物。


书评

近年来到世界各地参观美术馆、欣赏世界名画的风尚渐起,国内各种名家画展也令爱好者们津津乐道,趋之若鹜。与此同时名画赏析、艺术普及的图书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出版品类,读者们骤然发现原来关于绘画、关于画家背后还有那么多有意思的话题。


林凤生先生所著《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就是在众多绘画赏析的图书中另辟蹊径而别具匠心的一本。作者以重要的画家、画派以及重要的画作为切入点,以问题为统摄,用科学的视角对读者最关切的问题进行了解读。比如在对马奈、雷诺阿、莫奈等印象派重要画家的解读时,谈到他们对于室外阳光的捕捉,这一点是印象画派与古典画派不同的地方,然而,若没有作者的分析,我们还是会停留在简单的“印象”中。作者说户外的物体受到太阳光照射,其表面会反射一部分波长的光,当观看者的眼睛接受到这些光之后,会在视网膜上把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视觉神经将之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产生色觉。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生理和心理过程,其中任何环节发生一点变化,都会引起观者色觉的变化,比如太阳位置的移动,周围环境的反光等。这些变化在印象派的画作中得以表现,也正是我们今天在欣赏印象派画作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在我们传统的观感中,画家与科学、与理性风马牛不相及。很难想象在毕加索时代,影响最大的自然科学理论是几何学与数学家庞家莱提出的“思维空间”。对立体主义绘画进行很多探索的毕加索,就是深受这个“网红”概念的影响,这是他当年常常念叨的新词。在他的朋友圈里,也有一个很不错的数学家兼科普作家,人们常见到他“在酒馆的餐桌一角,借助笔记本向毕加索和布拉克解释空间几何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据说,国外已经有了很多艺术与科学、艺术家与科学家相互影响,甚至“不谋而合”“殊途同归”的研究案例,作者在这里都进行了介绍。其实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永不枯竭的话题。我们常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现实中,我们经常将科学与艺术作为截然不同的学科,让它们互不关联。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个想法跳入我的脑海,所谓画家的天赋,是因为他们对色彩、光线以及构图的感知异于普通人吧。用科学的眼光看这些画作与画家,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然而这“后知后觉”的科学,是否能引导未来艺术的发展?


用科学的眼光看艺术,用艺术的眼光看科学,若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世界看起来或许会更美妙。


  (书评人:杨虚杰)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010-88545426/5360

新浪微博:@国家图书馆
官方网站:http://www.nlc.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