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冈仁波齐转山之路 一场身心的洗礼(下)

2017-05-03 孔锬 西藏人文地理


文 | 孔锬


第一次听说冈仁波齐是在摄影班上,一个云台的牌子就叫冈仁波齐。后来才知道是一个雪山的名字,在遥远的西藏,也并未在意就匆匆的从脑海中滑过去了。直到有机会与阿里牵手,冈仁波齐才在我的脑海中又慢慢清晰起来。 
下山后的无尽河谷

(接上期)下山的路上,有个雪峰融水注入的碧绿的小湖,周边都是灰色的山石,寸草不生,非常诡异,据说这里是印度教的仙女乌玛德瓦洗礼的地方。越过小湖,是一道冰川,再往前是一段陡峭悬崖了。站在崖头就远远地看到的是第四驿站和不见尽头的山谷与河流。 从卓玛拉山口下到第四驿站,仿佛下了两个巨大的台阶。从陡峭的大山顶上连滑带冲地掉了下来。接着是一段平缓的路,过了这段路,又是近乎垂直的速降,仿佛坐上了孩子们喜欢的波浪式滑梯。这段路程有10公里,海拔从5723米下降到了5226米。下山的道路狭窄,有时甚至需要手脚并用地往下滑行,每当看到呼啸着超越我的藏族同胞,我都充满钦佩。
转山。


从第四驿站开始,正式进入冈仁波齐峰东侧。站在山上俯览这个河谷,只见两侧的大山耸立,一道清澈的激流穿行谷底,和神山西侧山谷有近似的地方,只是山上更多了些野花野草,平添几分绿意和秀气。一条蜿蜒的小路在山底盘旋,直扎入远处的大山中。 到达第四驿站的时候,我决定将最后的近20公里一口气走完,不在第五驿站尊珠寺过夜。 神山东侧的河谷很深,大部分时候看不到冈仁波齐的山峰,在路上行走,只能看到两侧高高的山头上偶尔飞过的山鹰和绕着山边的山路在一环一环无休无止地延伸。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信众和香客很多,但是多为藏人,衣着服饰也迥然相异。在这一段路上,我第一次碰到了逆时针转山的苯教教徒。
转山路上的帐篷营地。


这一段路上的自然景观是单调的,相对平坦的山路,蜿蜒曲折仿佛无尽无止,没有上山的疲惫,也没有下山的惊险,能够让人侧目或感动的就是那些转山的人们。他们迎着山风,步伐轻快地从我身边划过,神情或平静或兴奋,完全看不到长途行走的疲惫。当我在路边歇息的时候,一些小伙子还会热情的伸手要拉着我一块走。从他们眼里,我看到的是一种节日般的兴奋劲,一种解脱了的轻松感,一种对美好世界的热爱。 17点10分我到达第五驿站。尊珠寺是这次转山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大寺庙,从清晨出发到这里,我们大约已经走了25或26公里。由于疲累,我们没有再登上寺庙参观,而是休息了片刻后进行最后10公里的冲刺。依然是高高的山崖,依然是清清的河水,长时间的行走和单调不变的景致,再次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疲惫感。身体的疲劳甚至带来了一丝丝心里的恐惧,感觉自己越走越小,两边的山峰越走越大,河谷幽深,而翻过一个山头又看到一个山头,那种没有终止的感觉令我心中升起一阵阵的泄气和绝望。 最痛苦的是走出宗堆山口后的最后近4公里的路程。远远的看到了目的地塔尔钦,却总是走不到。一直到了晚上8点半,终于回到了塔尔钦小镇上温暖的小酒店里。
冈仁波齐的背面。

圣湖玛旁雍的几点记忆

在冈仁波齐峰南面,是藏人心中三大圣湖之一的玛旁雍错湖。四大宗教的教徒在朝拜过冈仁波齐之后,都要扶老携幼地来玛旁雍错朝圣,在“圣水”里“沐浴净身”,以求祛病禳灾,洁净心灵。玛旁雍错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西天瑶池”的地方。 从冈仁波齐峰下来后,我们坐着车,围绕着玛旁雍错湖进行了探寻。 从塔尔钦出来,沿着219国道出了霍尔检查站,越野车突然就拐下了土路,在飞沙走石中走了5公里,到了我们的第一站朗纳寺。朗纳在藏语中是“大象鼻子”的意思,因为寺庙建在湖北岸的一个半山坡上,地形地貌像大象的鼻子,故而得名。在寺庙这里俯瞰着山下的一片红土、一片草地和远处的一片雪山,显得分外神圣。而山下零星分布着几户人家,就像信徒拱卫着山上的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寺庙后面有个独特的用牛羊头骨堆在一起的骨头玛尼堆,一些新放上去的牛羊头骨,还血迹未干,场面非常壮观,但也颇有一些狰狞。
神湖边的色拉龙寺。

出了朗纳寺,继续沿着219国道向东南方向前进,是我们的第二个目标霍尔乡旅游区。霍尔乡位于圣湖玛旁雍错的东北部,原来是个牧业乡,随着圣湖旅游的开发,这里的牧民也逐步搞起了旅游服务。在圣湖东侧是当地的政府霍尔乡建设的一个旅游住宿区,这里可以使用200元一张的“神山——圣湖景区”联合门票。湖边的旅游区有附近最大的一片草坪,这里建起了一些住宿的帐篷和提供餐饮、休闲服务的茶馆,住宿大约在30元/每人每晚。 这里也是藏族信徒、印度和尼泊尔香客沐浴朝圣休息的主要场所。我们询问来圣湖朝圣的藏族一家人,他们说从阿里措勤县开拖拉机,开了5天才来到湖边。 在湖边沐浴和野餐后,将绕湖行走一圈,为全村人祈福迎祥。在离开前,一批印度香客来到湖边,虽然风凉水冷,但是他们依然几乎是赤身入水,对着远处的冈仁波齐峰遥遥叩拜,进行神圣的祈祷仪式。据说,圣湖只能让印度和尼泊尔香客入水沐浴,藏区的信徒只能把湖水提到岸上进行沐浴。
楚古寺中供奉的神像——中间为释伽牟尼,其右边的三尊和左边的一小尊为湖神龙女像。

我们的第三站是色拉龙寺。色拉龙寺位于玛旁雍错湖东岸,面对着一湖碧水和冈仁波齐峰。这一地区出产黄金,“色拉龙”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有金子的地方”。色拉龙寺下的湖边,是一片洁净的白沙,碧水、白沙和周围白色的藏式建筑,看起来颇有几分土耳其的风韵。 在色拉龙寺往南走有一片湖边湿地,这里有大量水鸟,湖畔还有一片红色的野草,与湿地中绿色的水草、远处蓝色的湖水和白色的雪山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我感觉这是整个玛旁雍错湖区最美的风光点。 接下去我们来到楚古寺。楚古寺又名楚果寺或楚苦寺,坐落在玛旁雍错的南岸,背靠纳木那尼峰,是如今圣湖周围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寺庙之一。楚古寺现为格鲁派寺庙,其中供奉释迦牟尼等佛像。最为特别的是这里供有玛旁雍错湖神和龙女的塑像,这也是神湖范围内唯一供有湖神的寺庙。 傍晚,夕阳从楚古寺和圣湖神山之间落下,是一天中景致最瑰丽的时刻,天空中出现深蓝宝石一般迷人的颜色,神山、圣湖和寺庙佛塔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神圣和静谧,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碰到火烧云来助兴。
玛旁雍措东岸的楚古寺。


纳木那尼和鬼湖拉昂错

第二天我们驶向纳木那尼峰和鬼湖拉昂错。纳木那尼峰,藏民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纳木那尼峰在藏语中是主妇双鼻的意思,传说中这座山峰是喜马拉雅美丽的小女儿因为爱情失意所幻化。纳木那尼峰在玛旁雍错湖的南侧,山势并不陡峭突兀,给人很平实憨厚的感觉。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之间的山脚下,是拍摄纳木那尼峰的最佳地点,这里的经幡、红土和枯黄的野草勾勒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可以与雪峰行成较为强烈的对比。在山脚下的山坡上,我们还遇到了大群野驴。在冈仁波齐山脚下的塔尔钦,则可以远眺纳木那尼峰,日照金山的景色多次在清晨出现。 拉昂错湖,人称鬼湖,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与圣湖玛旁雍错共同分布在纳木那尼峰下,与淡水的圣湖一路相隔。拉昂错是微咸水湖,因其中重金属和矿物质含量比较高,所以此湖水人畜皆不能饮用,岸边的水草水鸟也比较少。这是其“鬼湖”之名的由来之一。另外,我还从当地人中听说是因为湖中住有魔鬼,经常出没吃人畜,后来被不远处玛旁雍错湖的龙王降伏了,故此得名“鬼湖”。鬼湖的名字虽然可怕,但当地的藏族人也并不真的把它看成邪恶的或恐怖的,他们说:那只是一种说法,其实它和别的湖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他们还相信,玛旁雍错和拉昂错的下面的湖水是相通的。其实,拉昂错也是我所见过的非常美丽的湖泊之一。它颜色蓝得深沉而让人迷醉,平静无波的湖面像一块缎子平铺在柔柔的群山中,湖中几个小岛就如同缎面上的刺绣精致绝伦;阳光照来,又像宝石一样反射出点点金光。最神奇的是,不论早晚,它都保持着同一个颜色,也许这个就是水中重金属多造成的奇迹吧。
玛旁雍措湖边朝圣的人们。


吉乌寺位于玛旁雍错的西北角,距离到普兰县城的公路很近。“吉乌”是藏语“鸟”的意思,这里也经常有大量水鸟聚集。吉乌寺建在湖边的一座小山上,地势较高,并处于玛旁雍错湖的拐角处,良好的视野成为拍摄玛旁雍错湖最佳的地点之一。傍晚,站在吉乌寺山顶的经幡旁,迎着徐徐吹拂的湖风,我们都沐浴在落日的金色余晖中,不管是在拍摄的还是在湖边思量的人们,慢慢与金色的转经筒融合成一色,整个人也变得圣洁起来。时间仿佛被风吹得不见踪影,呼吸着潮湿清新的空气,纳入眼中的是妖娆的一汪碧水和远处沉稳的雪山,让人不能不将心魂都融化在这自然与神圣交织的世界里。

——  转 山 攻 略  ——
1、转山过程中温差较大,衣服应便于脱穿。
2、阳光强烈,建议准备色深的墨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3、山谷风大,最好带上防风衣帽和头巾,可以防风吹入口鼻,也可以防晒。
4、长时间行走,会有轻微头疼和眼部肿胀,稍事休息后即可消除。
5、整个冈仁波齐峰外侧转山道共有5个休息驿站,有茶馆商铺9个,住宿旅馆4处。在转山时注意补充饮用水,合理分配资源。
6、在山上宿营的时候,因为房间狭窄,加上海拔比较高,如果挤满了人睡,可能会出现缺氧现象,要给房间预留一个通风口,保证空气畅通。
7、想要拍摄日照金山美景的朋友可不能睡懒觉。

(本文摘自《西藏人文地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二维码)


相关阅读

冈仁波齐转山之路 一场身心的洗礼(上)

扎日神山朝拜三日之旅,让人脱胎换骨

格萨尔王朝圣之旅 附详细路线图

转湖之途——神湖与鬼湖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西藏人文地理》5月刊,带您触摸西藏的心跳和温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以在微店订购2017年的杂志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