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问: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基础版回答:纪念屈原。

进阶版回答:纪念包括屈原在内的很多名人。

究极版回答:辟邪。

 

端午是个筐,纪念谁都往里装

 

端午曾经身负纪念许多历史名人的重任。


纪念屈原?

 

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纪念伍子胥?勾践?

 

然而在隋代,一位学者杜公瞻表达了质疑:“东汉的《曹娥碑》提到五月初五祭祀伍子胥,不关屈原的事。《越地传》又说是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这事是搞不清楚了。”

 

此外,《越地传》说“起于越王句(勾)践”。这么一句不清不楚的话,又被后世演绎为勾践操练水师变成了赛龙舟


曾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日本冲绳,也有赛龙舟的活动丨wikimedia commons/

 

纪念陈临?

 

汉代苍梧太守陈临教化有方,所以广西苍梧人就“以五月初五祠临东城门上”。


这样的祭祀持续了几百年,以至于北齐的魏收在五月初五还写下“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的诗。

 

纪念马援?

 

在离汨罗不远的湘西,当地人则说端午节“自汉伏波始”——这是因为伏波将军马援曾来湘西征讨五溪蛮。


三亚的马援塑像丨wikimedia commons/Huangdan2060 

 

纪念介子推?

 

最有意思的是晋人。


《邺中记》记载:他们曾试着把晋国名臣介子推塞进五月初五里,但没成功,最后让他在寒食节里找到了立足之地。

 

可能并不纪念谁

 

名人效应,自古而然。这些例子说明了五月初五是个筐,各地名人往里装。屈原作为忠君爱国的大臣最终“击败”了其他选手,那些五花八门的其他祭祀对象也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实际上,当一个民俗事项的原始意义淡漠以后,人们就总想另找一个高大上的“说法”使其名正言顺并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这是非常常见的。

 

从民国时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起,大量学者从历史学或民俗学的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了考证,现在学者已经基本不相信端午节起源于某个历史名人了

 

端午节,最早是用来辟邪的!

 

那么问题来了:最早最早的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辟邪的。

 

在一些保留传统较多的地区,端午时节,我们还能看到诸如系五色丝线、饮雄黄酒、悬挂艾草或菖蒲等“辟邪”主题的习俗。从古籍记载来看,端午节的习俗中涉及到“辟邪”的数量也远大于“祭祀屈原”


门口挂着的菖蒲等香草丨wikimedia commons/Mk2010


所以学界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端午节最早来源于古人的“辟邪”

 

把辟邪的日子选在农历五月初五,也是有讲究的。

 

有人推测,这是因为春夏之交的时候“还寒乍暖,百虫蠢动,疾疫流行”,人们留下了关于毒虫和疾疫的某种历史记忆,而后演变为“辟邪”的习俗。


现在端午配香囊、戴五彩绳,也有去除疾病、祈求健康的意思丨站酷海洛


更早的时候,人们则相信农历五月的“邪”,来自于阴阳之说

 

汉代,阴阳五行之说风行一时。人们特别热衷于将数字、节令、天文、异象等跟自己联系起来,也就是“天人感应”。那时的人们认为,五月已经到了“阳气”最盛的时候,“主死”“为残杀”的“阴气”将慢慢取而代之。此时阴阳相争比较危险,所以保险起见,能不做的事就不做。也因此,五月留下了一个“恶月”的别称。

 

说起来,咱们吃了上千年的粽子,也有“阴阳相争”的意思

 

最早的记录粽子的文献,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他说粽子的外硬内软是“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


图丨站酷海洛


当然,用竹筒或叶子包裹谷物的做法在东亚和东南亚非常常见,甚至欧洲、美洲也有。周处多半也是将当时流行的说法附会到一个古老的事物上,大家不必过于在意。

 

禁忌颇多的农历五月

 

现在硬要说有什么端午禁忌,可能只剩下“绝对不吃甜/咸粽子”了。但在遥远的过去,“恶月”禁忌却多得让人无所适从

 

据古籍记载,这些禁忌包括但不限于:


五月不能啪啪啪(《四民月令》);

五月不能晒席子(《荆楚岁时记》);

五月上任的官员不会升迁(《风俗通》);

“五月盖屋,令人头秃”(《风俗通》)等等。


其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条,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小孩“男害父,女害母”


孟尝君田文和东汉大臣胡广都是五月五日生的——前者被父亲下令弃养,后者直接被装进坛子丢进江中,后来被人打捞上来;


宋徽宗也是在端午节出生的,因为忌讳,干脆改在十月十日过生日;


又如《后汉书·张奂传》记载,甘肃武威一带“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


所以啊,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

 

遇上“邪”了,咱就要“辟邪”。不仅要遵守禁忌,咱们也要主动做点什么。在我们都知道的雄黄酒、五色丝、艾草等“神器”之外,传统上还有各种各样的“驱邪小妙招”


山东《邹平县志》:“端午晨起,饮银醪一杯,俗谓辟邪。”


湖北《黄岗县志》:“端午团风巴河镇迎会,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广东《从化县志》:“五月初五至午,烧符水洗手眼,弃于道上,谓之送灾难。”


河北《永平府志》:“朱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揭之楹户。”


由于民俗及其观念都是世代相传的,具有保守性和原始性。从这个角度说,溯源端午节时“辟邪”也比“祭祀屈原”更合理一些。

 

我们过错端午了吗?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的目的并不是振臂一呼,告诉大家:“端午节起源不是因为屈原,你们都搞错了!”

 

正因为民俗既有传承性也有变异性,所以当代民俗学者一般不会判断民俗的“对错”,而是会将侧重点放在对民俗的动力、功能、流变等的研究上,述而不作。既然端午节起源于祭祀屈原被大部分人认可,那么它就已经成了概念上的“事实”


毕竟屈原身上也有很多美德丨站酷海洛


民俗的主体永远是民众。因此民俗事项的演变,如近年兴起的“端午安康”的祝福语,或者七夕悄然变成了“中国情人节”,都一定是因为契合了某种大众心态。中国许多传统节日已经演变了数千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说法,一地人有一地人的过法。没有“标准”,体现的正是中国人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嗯,写完这篇我要去买粽子了。蛋黄肉粽最好吃,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包容精神了。


那么问题来了:屏幕前的你爱吃甜粽还是咸粽?口味包容度高吗?抛开口味不谈,你想没想过:甜粽和咸粽哪个热量高?妹说就是零卡


我们以豆沙粽和鲜肉粽为例,大致计算了相同重量下两者的热量。我们甚至还研制了一款0卡粽(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作者:吴二棒

编辑:李小葵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