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男子和人吵架离奇死亡,法医靠1条关键线索发现真凶
Editor's Note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记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腾讯医典 Author 腾讯医典
某个工厂里,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在与人争执中忽然倒地死亡。
与他争执的嫌疑人被当场抓获,却拒不承认自己杀害了对方,“我只是轻轻推了他几下,怎么可能打死人”。
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打斗痕迹。
所以,男子是怎么死的?一起来看看真相。
五个围观的工友成了整个案件的目击者。但这五个目击者的证词却分成两派。
其中三个目击者说:
“打斗双方只是普通推搡,没有严重的肢体冲突,死者是自己瘫软倒在地上的。”
而另外两个目击者反映:
“死者被一拳狠狠地击打到头部后,倒地死亡。”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询问死者家属,他们则表示:死者生前十分健康,从来没有得过大病,一年之中就连头疼脑热都未必有一次。
死者家属认定,死者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活生生殴打致死。
没有监控录像,目击者证词不一,真相陷入一片迷雾之中……
在基层公安局工作十几年的法医阿一接手了这起案件(来自真实案件)。
初步调查,死者陈某是个42岁的中年男子,身高171厘米,体重79公斤。
阿一发现:
由于常年劳作,死者的胳膊和大腿都很粗壮,略有啤酒肚,但也绝对算不上臃肿。
尸体表面仅仅是手肘部和膝盖侧面有一点小擦伤,分析是倒地后和地面摩擦形成。
根据证词,阿一着重检查了死者的头部:
死者头上和脸上根本没有任何挫伤和淤伤。
解剖后,颅骨也没有骨折,脑组织更是看不到一点损伤。
这说明,死者并不是头部受创致死。
既不是头部受创,那好端端的人是怎么突然死亡的呢?
在解剖心脏的时候,阿一发现:
死者的心脏相对肥大,心脏表面有较多的脂肪组织。
而最关键的是,死者的心脏冠状动脉有典型的粥样硬化斑块,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应心脏的一条重要血管)狭窄程度几乎达到了90%。
90%?阿一有了一些判断。
要知道,根据相关标准,至少有一处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1],就是冠心病了。
像死者这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接近90%的情况,已经是很严重的冠心病。
随后在对应心室的病理切片上,阿一也发现:
死者部分心肌纤维的横纹丢失,细胞核模糊。
这说明他的心脏上有陈旧的心肌梗死灶,可能曾经发生过冠状动脉缺血缺氧,导致了心肌细胞坏死。
死者没有外伤,再排除掉中毒的可能。
这样真相便很明朗了。
最终,阿一确定死者陈某是因为急性冠心病发病导致的死亡,而诱因是双方的打斗。
嫌疑人最终以过失致人死亡为由移送起诉,案件就此完结。
虽然案件告一段落,但为什么死者生前明明有相当严重的冠心病,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什么表现呢?
因为冠心病的早期表现往往并不明显。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而大多数(70%~80%)的心肌缺血是无症状的[2-3]。
也就是说,很多冠心病患者即便发生过多次心肌缺血,实际上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症状,比如胸部不适、呼吸困难、恶心、出汗等,患者不会有太大感知。
而只有发生典型的心绞痛,或许才能引起人们的警惕。
案例中的死者陈某身患重度冠心病,却因为没有显著症状,一直被家人和自己误认为身体健康。
而实际上却已经处在了生死边缘。
陈某患有冠心病,仔细看也是有迹可循的。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4]。
经调查,案例中的死者陈某,本身患有高血压,并且有吸烟的习惯。根据其体型和身体脂肪分布情况,我们也能判断出其体内的血脂含量可能超过正常范围。
死者确实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而且争执中的情绪激动,是导致冠心病发作最常见的方式。
与嫌疑人的争吵最终诱发了陈某的死亡。
这样猝死的情况并不少见,2017年5月的时候,郑州杨医生因在电梯劝阻老人抽烟,两人发生争执,老人在十多分钟后也是因为突发心脏病死亡[4]。
(图片来源:微博)
冠心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早期发现它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做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冠心病的确诊手段常见有冠脉CTA(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脉造影等。而这些常规体检都不涉及。
所以从20岁开始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很有必要[5]。
心血管病总体风险评估分为“10年风险评估”和“终生风险评估”两个部分[5]。
首先,对20岁及以上没有心血管病的人,进行心血管病10年风险评估,并进行10年风险分层。
如果心血管病10年风险≥10.0%,视为心血管病高危;
10年风险为5.0%~9.9%,视为中危。
(来源: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5])
根据10年风险和终身风险评估的结果,分几种情况处理[5]。
1.10年风险评估
(1)对于10年风险达到高危或单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达到治疗起始值的人,推荐进行经常性10年风险评估,每年评估1次,并和医生沟通,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
(2)对于35岁及以上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吸烟等),推荐每1~2年进行1次10年风险评估。
(3)对于35岁及以上不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最好密切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每2~3年进行1次10年风险评估。
(4)对于20~34岁的人,要关注自身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每3~5年进行1次10年风险评估。
2. 终生风险评估
年龄20~59岁且10年风险处于中、低危的成年人,可以考虑每3~5年进行1次终生风险评估。
评估可以去当地的三甲医院做,和医生进行咨询。(有冠心病家族史和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最好尽早行动)
当然,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预防冠心病[6],这也是说过很多次的建议了👇👇👇
1.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物和鱼类,少吃太油、太咸的食物)。
2. 成人每周应进行至少 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
3. 控制体重
4. 戒烟、戒酒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记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审稿专家:杨士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副教授
审稿专家:匡泽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心血管影像质控专家工作组,金征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与报告书写专家共识[J].协和医学杂志,2019(1):23-30.
[2] Cohn P F. Silent ischemia: a timely aspect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Herz, 1987, 12(5): 314-317.
[3] Scheen A J. From atherosclerosis to atherothrombosis: from a silent chronic pathology to an acute critical event[J]. Revue medicale de Liege, 2018, 73(5-6): 224-228.
[4]冉进军, 姜媛, 刘巧兰,等.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西部医学, 2014.
[5]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编写联合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1):25.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腾讯医典新媒体内容团队出品
排版:罗洋之 | 运营:韩宁宁 | 统筹:叶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