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和睦的三国名将
全文共3290字 | 阅读需7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对于三国时期那些不和睦的名将们之间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身处汉末三国的大乱世,一个优秀的将领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就一定要与自己的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大家只有步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在进攻时全力以赴,防守时不被各个击破。
《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名将组合,如张辽徐晃、李典乐进、韩当周泰……但真实的三国史中还有不少关系不和睦的名将,他们能否积极配合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战局。
李典,字曼成,很早就在伯父李乾的带领下追随了曹操,可以算作曹操集团的“革命元老”。
张辽,字文远,最初在吕布手下效力,吕布被灭后,张辽投降曹操,是降将获重用的典型。
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尊敬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之所以会和张辽不和睦,应该是与自己的伯父李乾被杀有关。
曹操与吕布为争夺兖州大战,吕布派人招降李乾,李乾不听,结果被杀。张辽当时在吕布手下,极有可能就参与了其中的行动,也就间接与李典结下了梁子。曹操知道二人不和,所以后来安排李典、乐进、张辽三人联合帅兵7000守卫合肥,乐进居中调和。
和平时期,李典、张辽作为同事见面不说话、各干各的,也无所谓。等到公元215年,孙权亲率10万大军进攻合肥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曹操的“最高指示”是:张辽、李典带兵出城迎战,乐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7千对10万,这仗怎么打?
张辽的意思是利用孙权军队尚未集结完毕的有利时机,迅速出击“大干一票”,挫败孙权的“嚣张气焰”后再守城。对着这条妙计,乐进犹豫了:自己守城好说,李典要不配合怎么办?
面对千钧一发的战局,李典展现出了以大局为重的“长者风范”,主动要求配合作战。张辽率军主动出击,孙权大败,差点被活捉。张辽凭借此战走上了职业巅峰,坊间传闻东吴小孩有哭起来没完没了的,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子们就没有敢哭的了。
张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与李典、乐进的亲密配合是分不开的。但十分可惜的是合肥之战后不久李典病死,年仅三十六岁,没有再次获得与张辽一起建立奇功的机会。
“人气明星”周瑜是在198年跟随孙策的,属于典型的少壮派。
程普,字德谋,早年间追随孙坚,孙坚死后又追随孙策、孙权兄弟,属于典型的元老派。
周瑜与程普不和,是因为赤壁之战时周瑜做了主帅,程普受他领导。作为“三朝元老”,程普的年龄、资历、战功比周瑜要高得多,这样的安排程普显然心里不服。
《三国演义》中描写周瑜出任大都督,首次点将“安排工作”程普就装病不去,后来听说了周瑜的科学调度之后,以大局为重的程普才心甘情愿的受其领导。
实际的真实情况是,程普很多次“倚老卖老”侮辱周瑜,但周瑜为了“团结大多数”,始终折节容下不与程普计较。程普后来敬服周瑜而愈加亲重,更向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两人彻底和好是什么时候没有明确记载,但赤壁之战正是由于孙刘团结、东吴军界内部团结才取得了的胜利。周瑜、程普精诚合作对于战局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甘宁,字兴霸,早先投靠刘表手下的黄祖,后来主动投靠了孙权,并屡立奇功。
凌统,字公绩,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凌统的父亲凌操早年跟随孙策、孙权兄弟,凌操死后,凌统继续跟随孙权,是东吴的“功臣遗孤”。
凌操跟随孙权讨伐黄祖,一马登先,却不幸被还在黄祖手下效力的甘宁带兵射杀,凌统与甘宁于是就有了“杀父之仇”。因此,凌统、甘宁二人矛盾很深,甘宁也时时防备凌统,孙权甚至直接命令凌统不得与甘宁为仇。
据说有一次,甘宁、凌统在吕蒙那里聚会饮酒,酒酣耳热,凌统起立舞刀,甘宁也站起来要舞双戟。吕蒙赶忙劝架,操刀挟盾将二人分开。二人矛盾之重可见一番。
《三国演义》中说凌统与乐进单挑不分胜败,曹休放冷箭射中凌统,关键时刻甘宁也放冷箭射中乐进,因此救了凌统一命。凌统知道真相后,为感谢甘宁的救命之恩才与甘宁和好。
二人和好的真实情况史书记载不详,但逍遥津之战时,面对张辽的猛烈追击,甘宁严厉要求将士捶响战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亲兵冲入重围,甘宁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大家同仇敌忾,孙权才摆脱了被魏军活捉的命运。
司马懿,字仲达,曹操在世时基本上都是作为谋士,曹丕代汉称帝后才开始逐渐领兵作战。
张郃,字儁乂,曹操手下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也是去世最晚的一个。
曹操活着时,司马懿作为文臣主内、张郃领军作战主外;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司马懿在南线防备东吴,张郃领军在西线防备诸葛亮。两人的前半生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也就谈不上关系好与不好。
二人一起共事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的时候。当时司马懿被魏明帝曹睿安排为西线主帅,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针对诸葛亮的进攻,张郃提出了不少正确意见,但司马懿刚到西北,不熟悉当地的作战环境和诸葛亮的作战风格,也就没有采用,结果让诸葛亮连赢两局。
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短板就是劳师以远,粮草不济,第四次北伐也是因此而不得已撤军。对待诸葛亮的撤退,魏军方面追击还是不追击?
张郃作为百战名将,熟读兵法,用兵巧变,认为诸葛亮主动撤退必有埋伏不能追击。但司马懿发布的命令却是要求张郃迅速追击。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张郃虽然提出了异议,但军令如山还是要追击。果然,诸葛亮在木门道设伏,张郃中箭阵亡,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张郃死后朝廷赐给他壮侯的谥号,儿子张雄继承了他的爵位。司马懿因为“退敌有功”,没有受到任何的追究,继续担任曹魏西线战场的主帅。
后人认为两人之间应该也没有什么大矛盾,之所以不和睦可能是因为张郃的资历比司马懿更老,在司马懿手底下干活有时候可能“不太听话”。张郃一死,最大的受益者是司马懿,他“借刀杀人”搬去了张郃这块大石头,在曹魏军界的地位基本上已经“一家独大”,这也为后来司马懿家族取代曹操家族奠定了基础。
关二爷心高气傲,对不少的三国名将都看不起,我们只是将与他不和睦的同事挑出来说,孙权、鲁肃、吕蒙等敌对势力除外。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马超刚投降刘备的时候,刘备很厚待马超,马超礼仪不当,经常直呼刘备的表字,关羽非常愤怒,请求杀了马超。刘备劝解:“马超穷途末路来归附我,就因为直呼我的表字,而把他杀了,以后怎么面对天下。”张飞也劝解:“这样的话,用礼仪做给他看,他就明白了。”次日早上大会,马超来的时候,关羽张飞持刀直立在刘备两旁,马超环顾身边座位,不见关张,却看到关张持刀直立于刘备两旁,非常惊讶,从此再也没有直呼刘备的表字。马超归降刘备时关羽应该坐镇荆州,所以这段史料是否真实很难辨别,但关羽确实曾经写信给诸葛亮进行“挑衅”,暗示要与马超“一较高下”,二人关系应该不和睦。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黄忠因为有大功被封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同列。刘备封赏关羽的命令下达后,关羽不接受,表示坚决不与黄忠这样的老兵为伍。好在“传令兵”费诗及时地规劝,关羽才勉强接受了任命。
关羽镇守荆州,属于刘备的战略南线,马超、黄忠在北线作战,虽然不和睦但起码不会对战局产生大的影响。但关羽与同属南线的将领糜芳、士仁、刘封等将领不和,则为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进攻樊城,糜芳、士仁留守荆州,因为工作不力被关羽“严厉训斥”。等到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糜芳、士仁率众投降,直接导致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封在关羽兵败之际,隔岸观火不出兵相救,最终关羽被俘后被孙权被杀,项上人头为“转嫁矛盾”送到了曹操那里。
关羽一死,刘备失去了荆州的大片土地和人口,更为重要的是《隆中对》制定的两路出击钳击中原的计划成为了泡影。为了给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孙刘之间暴发了夷陵之战,刘备大败,曹魏最强、孙吴次之、蜀汉最弱的三国格局初步形成。
关羽死后,后主刘阿斗赐予的谥号是“壮缪侯”,这不是个好谥号,可见刘禅对于关羽是很不认可的。关羽家族在后主时代也很不受重用,直到蜀汉灭亡时被庞德之子庞会满门抄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千八多年前那个将星云集的三国时代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除了传奇的谋略、英雄的传说,还有很多为人做事的道理。通过这些三国名将们之间的一件件鲜活的历史故事,你又会有哪些收获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新书上市,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即可购买!
下单即赠精美笔记本!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