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懂《长安十二时辰》,我请教了99个历史学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印客美学 Author Aki
全文共3589字 | 阅读需6分钟
民族融合带来了大唐繁华灿烂的文明,它在吸收,消化与改造传统之中不断的丰富自身,最终铸成了我们所见到的灿烂文化。
近期,一直安利《长安十二时辰》。所设定的时间并不长,却道尽了大唐的繁盛,将人物命运与国运之间交错复杂关系展现在观众眼前。
除了紧凑的情节,很多粉丝惊呼烧脑。其实,剧的背后有一些关于唐朝的知识点。哪些是你必须了解的?
今天,就跟我一起来拆解。
古代第一CBD怎么维护治安?
首先要和大家科普的是唐朝的坊市制度——
人流量大,又是京师重地。“守护长安”是《长安十二时辰》整部剧的核心所在,也是居住在皇城中的人们所需要首先考虑的。那么真实的历史中,长安是如何维护治安的?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长安城的布局。
《长安十二时辰》展示了大唐这座最繁华城市的风物人情。
车水马龙的街道,结构对称,排列整齐,整个长安城都充盈着中式美学的独特气息。
这幅图也的确还原了唐朝时期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所组成。内城包括北部的宫城和南部的皇城。外郭城则是主要以“坊”为区划的居民居住区与商业区。
坊即居民区,市即交易区。东西两市也有些微区别:东市的商品多属于为国内贸易。而西市由于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
作为京师重地,维护这座古代第一CBD(中央商务区)的治安工作实在不容易。
为保证一个良好的环境,唐朝首先实行了严格的坊市制度。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
《长安十二时辰》中一开头所说的,开“西市”,就展现了唐律对于“市”的管控条律之一:定时开闭。
坊市制使得坊、市其内部都有了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有专职的机构进行管理——
长安坊市制度的管理,主要是由一个叫做京兆府的专门组织来进行。京兆府的最高长官京兆尹,就是长安城治安管理的最高长官。京兆尹之下又设置了几个职位来管理市场秩序。
△棺材店老板提醒张小敬去京兆府报官
除此之外,市中心还专门设置了还设立了市署,以方便对于市场中的物价、市场交易、度量衡器等进行管理。
而对于居民区,即各坊的管理,坊内设置了里正、坊正、保长。按照规定,居民区的居民们必须要进行编组,互相保卫。
《通典》之中有记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三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除此之外,还由于长安地位特殊,中央机构派出的相关人员来保卫长安城的治安。
天子禁军中的金吾卫就既负责长安外部环卫,有负责坊市中的治安管理。他们在城中不断进行巡查,以保护长安城的安全。
里长、坊长的责任明确,配合京兆府的治安管理工作.
在白天,有京兆府、里坊系统进行治安维护和管理,夜晚坊市关闭后,也有金吾卫进行巡逻、执行禁夜。
这些治安管理人员以坊市制为基础,在内部形成配合,可以说,长安当时治安管理是非常严密而又合理的。
△剧中的“望楼”,用于传递消息,维护治安
但是想想看,如果你急需买一个商品,但是非得走得特别远,这就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所以在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坊市分开已经不太适应当时人生活的需要了。
长安城内出现了房屋,店铺“占街”的现象,并且屡禁不止。居民们的生活也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坊市制度在后期逐渐崩溃。
唐朝也有黑人?
剧中还甚至出现了黑人!
这位黑人朋友叫做葛老。他是地下城的城主,与长安有着很深的仇恨,也被称为昆仑奴。事实上,“昆仑奴”这个词并非是作者和编剧胡编乱造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
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对外战争和朝贡关系实际上也获得了不少的外国奴隶,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即昆仑奴(黑奴)、胡姬(白奴)和高丽婢(也称为“新罗婢”,为朝鲜女奴)。
最受到史学家关注的当属“昆仑奴”了。但黑黑的“昆仑奴”是非洲人吗?或许并非如此。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昆仑”,主要是指哪里。据《旧唐书·南蛮传》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林邑,其实是越南占城的另一个称呼,所以唐朝最初的昆仑奴,应该是从越南一带过来的。他们虽然也长得黑,但却属于黄种人。
非洲人也并非没有,只是因为距离的缘故,他们的数量极少。所以也就使得他们的价格在昆仑奴中更加昂贵。所以说,大多数的昆仑奴其实并不来自非洲。
但养“昆仑奴”也并非一件完全安全的事——广州都督陆元睿就曾经被昆仑奴所杀,《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对此有所记载。
按照司马光的记述,说昆仑奴一下杀掉都督和十几个人,制造起血案之后,便“登舟入海,追之不及”。由此可见“昆仑奴”们的水性也是很不错。
由于这个“水性不错”的特点,古代的达官贵人还常常把自己的身上之物丢进水中,然后让昆仑奴打捞,以此打赌取乐。
△明清的小说《昆仑奴》中,还塑造过一名身怀绝技,能够背负着主人翻阅跨院,私会佳人的昆仑奴。
当时的长安还流传一句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唐朝人认为新罗的婢女,勤劳能干,温顺聪明,善理家政。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贵族豪门们也以自己所拥有奴隶数量作为自己财富与身份的重要象征。
而比较特殊的一类人就是胡姬了。
她们中的部分人经商——选择在胡人所开设的酒肆之中工作,除了充当服务人员,也常轻歌曼舞以娱宾客。也正是因为与唐朝本土的酒肆不同,喝酒的同时有歌舞助兴,去胡人酒肆饮酒成为当时的时尚。
李白的诗作《少年行》中就曾写道:“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而另一部分的胡姬则没有那么自由。
她们被献入宫廷或达官贵人之家作为歌手、舞女。她们的主要工作是唱异国情调的歌,跳风格独特的“胡舞”,来为达官贵人们助兴享乐。
当然,除了胡姬,也有少数“胡女”能够被中国精英接纳,不但进入他们的家庭成为宠妾,甚至本人也可以成为宫廷和贵族精英。
而发展到宋朝,政府则禁止了这种奴隶制度。宋代的奴婢,主要都是雇佣奴婢,法律上他们并不是贱民,而是自由民。
全世界都来中国了!
如上所述,这么多的民族进入了中原,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骆驼,怀远坊民众,以及贯穿始终的“狼卫”,都体现出了不一样的异域特色。
长安,是一个非常世界化的都市。这个城市欢迎“不同”,也鼓励与“不同”相处。
唐朝对于异域来客非常宽容,所以许多来自中亚和西域地区的使者都选择定居长安。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话被唐朝授予了官位,作为武将,一些人屡立战功,作为文官,他们也能够平步青云。
△有胡人特征的文官
国外的“留学生”也很青睐唐朝,鼎盛时期长安的留学生达3万多,其中日本留学生就先后来过1万多。他们同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了就能够做官。
外来人士们也来了自己乡土的里一套独特的文化,这深深的影响了唐朝,并且在刮起了一阵“胡风潮流”。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胡饼
最潮的长安人,在当时吃的是“胡食”——白居易就曾经亲手做过“胡麻饼”赠送给好友,并且赋诗一首:“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这打油诗不错)
△胡饼
△胡麻饼
喝的是胡酒——随着西域“酒具”的传入,加之盛唐时期开放的风气,国家不设酒禁,不仅男人爱喝酒,女人也普遍还喝酒。宫廷中也自己开始酿造酒,以供应皇室。
“葡萄酒”就是当时的“舶来品”。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大破高昌之后带回了马奶葡萄种子和酿酒方法,在宫廷中种植,并亲自研究配方酿制了葡萄酒。
剧中还所提到了“三勒浆”(不是高考前喝的那个),也是一种波斯的饮料。三勒浆即这三种果子酿成的饮料,也就是唐朝人的“鸡尾酒”。因为它相传具有保健功能,而特别为唐代宗所喜爱,还赏赐给太学生。
除此之外,时尚的长安人在当时选择的娱乐方式是胡乐和胡舞——琵琶来自印度和波斯,箜篌来自印度,横笛来自羌族;《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两支被大家所熟知的乐舞,都带有很明显的胡风色彩。
许多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像胡人那样也热衷于打马球。唐玄宗就是一位马球爱好者,他也很擅长打马球。在他登基为帝之前,曾经率领唐朝的贵族子弟在马球比赛中击败了吐蕃使者。
内部搞好了,唐朝也在国际上施展拳脚,维护国际治安。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沿途上设置了上百个驿站,设置安西、安北、安南、北庭等都护府,以维持当地的国际秩序,保证沿途商人的安全。
除此之外,第一部中国的“国际法”就是在唐朝建立——《唐律疏议》专有“化外人”条款,用来处理不同族群、不同国家居民之间的纠纷。
不同种族允许有“自治区”存在,比如中亚粟特人的社区。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拜火教法律生活,裁决自己的纠纷,唐朝政府不加干涉。
民族融合带来了大唐繁华灿烂的文明,它在吸收,消化与改造传统之中不断的丰富自身,最终铸成了我们所见到的灿烂文化。
你,喜欢那个朝代吗?
参考文献:
[1]嘴哥,唐朝“昆仑奴”是不是非洲黑人?,X调查处
[2]袁芳馨,唐代长安城坊市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运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3]程映虹,唐朝1400周年,不为人知的奴隶贸易,新京报网
[4]冯兵,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
[5]唐朝做到这三点美国不懂,新浪
本文转自公众号: 印客美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