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唐僧徒弟的真实身份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公元7世纪,一位名叫玄奘的僧人曾远行印度,求取佛法,为丰富中国古代文化,保护古印度佛教和学术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64年,唐朝高僧玄奘逝世。但是关于他生平西行取经的故事,在几百年后被一位名叫吴承恩的作者,融入新的因素,写成了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有西行的和尚,还有和尚那三个长相奇特的徒弟,一匹白龙马,共同到西天佛国去求取真经。直到今天,《西游记》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传播到了全世界,广受欢迎。
兴教寺:玄奘大师负笈西行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广泛影响力,人们对其中主要角色的来历感到十分好奇,尝试找寻起他们的身世。玄奘取经是真实的历史,小说中唐僧的徒弟怎么成了脱离于现实的妖怪?如果历史当中本来没有这些人物,那他们到底来自哪里?
猴行者
真实历史中的玄奘,历经17年,经过108个国家,到达现在的印度一带。当他回到唐朝的都城长安的时候,带回了700部经书,成为当代研究印度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根据正统的历史记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玄奘本人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来看,玄奘应该是孤身一人完成整个印度取经的行程的。即便是在唐朝,百姓出境仍旧是要办理相应手续的。当玄奘向朝廷申请出境寻求佛法时,朝廷其实是没有批准的,所以整个行程属于“非法”的私人行程。当然,也有古籍记载说他路上收过徒弟,但这些徒弟都没有跟他走到最后。再到后来,在晚唐至宋初时期,西行故事发展成他有四个弟子。
《西游记》是在距离玄奘逝世800年后的明代创作的,在这几百年间留下的无数壁画书籍中,人们能找到一些唐僧弟子演变的脉络。
在敦煌莫高窟以东100公里,有一座西夏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榆林窟。洞窟内有两幅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主题的壁画。一幅位于第二窟西壁北侧,即《水月观音图》;另一幅位于第三窟西边,即《普贤经变图》。在这两幅壁画中,玄奘都带着一只猴子和一匹马。不同之处在于,后一幅壁画中的玄奘头部周围绘有光环,身后的马背上驮着莲花台,上面还放有一个散发祥光的包裹。
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中的唐僧取经图(复制品) 谢继胜 摄
据学者考证推测,前一副壁画应当是描绘唐僧在取经途中有难的时候,观音前来营救的场景;后一幅则是唐僧已经取回经书,此时已成佛修成正果的场景,所以头部才会有佛光显现。
在榆林窟建成的二三十年后,福建的泉州开元寺,也出现了同样主题的浮雕——群雕中有玄奘、猴行者,还有东海龙太子。两处艺术作品,创作时间相隔不远,但地理位置却相隔甚远,这说明公元12-13世纪,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心中,玄奘已经不是真实历史中一个人走完全程,而是多了两个随行的侍从。
然而,这个时候唐僧身边的猴行者,不过也就是一个是为他探路和降妖的随从,白龙马也就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已。《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就是由壁画和浮雕中的猴行者演变而来,那这位猴行者的创作原型来自何处?它是怎么有了名字,又怎么从西行故事的配角成为主角的呢?
玄奘的大徒弟之谜
关于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原型,学术界争论已久。研究《西游记》的学者曾提出,孙悟空的原型不是一只猴子,而是一位名叫车奉朝的唐朝和尚,悟空只是他的法号。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唐玄宗时期,朝廷曾派遣一支使臣队伍出使西域,车奉朝就是其中一位朝臣。当唐使完成任务准备启程回国时,车奉朝突然生病了,无法跟随大部队回国,只好暂时留在了西域。病愈后,他就在西域出家当了和尚,随后游历印度,四十年后才回到长安。悟空法师也是史料记载中唐代西行的最后一人。
影视剧中的孙悟空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因为在唐代具有悟空法号的僧人不止车奉朝一人,仅凭法号相同难免牵强。
有人从玄奘直系门人慧立等人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找到了一些线索。这部传记是中国第一部记载玄奘法师生平的传记,记载了玄奘法师一生的经历。前五卷基本是玄奘法师的取经经历,后五卷是他返回大唐后的经历。在这本书里,描写了玄奘在今天的敦煌附近收过一个胡人弟子,名为石盘陀。他是玄奘西行途中所收的第一个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导。他在瓜州曾帮玄奘偷越国境,后来却为了撇清自己协助偷渡的事情,试图谋害师父,幸而玄奘机智才逃过一劫。这些描述都和《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有某些重合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石盘陀是胡人,当了和尚就是胡僧,“胡僧”与“猢狲”音相近。“唐僧取经,胡僧帮忙”,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变成“唐僧取经,猢狲帮忙”,倒也说得过去。但是,如果这段收徒经历确实存在,为什么玄奘本人口述的《大唐西域记》里没有提到这件事呢?
玄奘法师在西行及返回过程当中,记载有一百多个国家,比如高昌、于阗等记录的就很详细,而石盘陀的故事发生在玄奘法师还没有离开唐朝边关之前,未入西域之时,因此《大唐西域记》有关这段记载的不是很详实。
学者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应该来自印度。印度古代叙事诗《摩罗衍那》中,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神叫哈奴曼。神猴勇敢机智,能腾云驾雾。在它的帮助下,阿逾陀国的王子摩罗征服强敌,救出妻子,最后重新获得了王位。这个故事情节和西游记里面的很相似——在唐僧的所有的弟子当中,孙悟空的法术最高超,永远都是探路先锋。
在印度文化中,神猴传说很广泛,随着佛经翻译传入中国,在中国本土的佛教里还保留有一些相关的寓言故事。直到今天,哈奴曼也还是印度宗教当中非常重要的神,在印度北方的所有城市中几乎都能找到神猴庙。
印度猴中之神哈奴曼(Hanuman)
除了众说纷纭的人物原型,孙悟空为何能代替唐僧,成为西行取经的故事主角也很重要。
宋代经济的繁荣,使得都市文化高度繁荣,说书行业大为发展,玄奘取经的故事由此在宋代广为流传。宋代说书人在正式讲故事前,为了等待晚来的听众,同时不冷落早到的听众,在开始会先说段书中次要人物的故事。而孙悟空的故事很可能一开始就是被说书先生用来暖场的。谁知道说书先生渐渐发现,相比唐僧取经的故事,开场前猴子打妖怪的故事似乎更受大家欢迎。于是孙悟空在故事当中的份量慢慢增加,等到吴承恩提笔写作时,它也就成了取经故事的主角。
马与龙
与猴行者同时出现的白马则没有那么幸运,它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是四个随从里唯一没有得到法号的角色。为什么《西游记》中要把马描绘成唐僧的随从者呢?
马是古人长途旅行的重要工具。公元7世纪,玄奘踏上西去之路时,一匹枣红马成为了他的交通工具,但就是这匹识途的老马为玄奘领路,让他找到了救命的泉水,成功的走出了戈壁沙漠。马的身份毕竟只是一种动物,还不足以彰显它的重要性,于是古人又为唐僧坐骑的身份加上了一个光环。
在小说中,玄奘的坐骑不是一匹普通的马,而是由龙化身而来。龙在古代中国是帝王和尊贵的象征。然而,当龙融入了外来元素后,又涌现了许多新的神话传说。
唐三藏与白龙马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龙的故事。比如,印度河上游的乌仗那国阿波罗龙泉的故事。这个故事大致是说,龙泉里居住着一条龙,这条龙原本是巫师,凭借法力保证当地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因为当地百姓违背誓言,不再奉粮给他,他便化为恶龙惩罚百姓。后来佛祖感化了恶龙,但恶龙一直依赖田里的庄稼而活,所以被允许每十二年发一次水灾以作粮食储备。《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某些程度上就继承了这种“吸雨龙”的性格。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龙的形象比较单调,但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佛教和印度神话中关于龙的丰富传说渐渐进入民间文学。特别是《大唐西域记》出版以后,唐朝很多志怪小说都出现了有关龙王的描述。
沙和尚在前,猪八戒在后
按照《西游记》出场顺序,或许此时要谈谈猪八戒了。但真实情况是,南宋时期的唐僧取经话本中已经有了沙和尚的形象,猪八戒直到元代才出现。
与孙悟空、猪八戒两个形象相比,沙和尚的身份相对清晰。《三藏法师传》当中记载,玄奘在途径敦煌流沙地带时,因不小心打翻水袋差点丧命。昏迷之时,他梦到一位身长数丈、手执兵刃的大神对自己怒喝,随即被惊醒,连忙赶路,最终找到了水源。这位大神被认为是沙和尚的原型。
研究《西游记》的日本学者指出,这位大神应该就是毗沙门天。在佛教传说中,他是守护北方的善神,化身就是深沙神。南宋时期流传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提到了深沙神和玄奘的初次见面:深沙神为唐僧师徒化金桥过河,并合掌相送。
除了玄奘的梦之外,沙僧的体貌特征更让人感到像西域的和尚,而西域正是玄奘取经的必经之路。这样的形象至少比猴子和猪更接近真实。
影视剧中的唐僧及众弟子
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最早出现在元代版本的西行故事话本中。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候猪八戒会成为唐僧的弟子呢?这和藏传佛教东传的历史有关。公元1269年,也就是元朝建立前两年,忽必烈封西藏僧人八思巴喇叭为帝师,授予大宝法王的称号。从此,藏传佛教开始影响中原文化。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雕像是以往中原佛教所没有的——“欢喜天”。欢喜天有象首人身的夫妇合体像和象首、猪首二神的拥抱像。此外,对摩利支天菩萨的信仰在藏传佛教很盛行,而这位菩萨的塑像有三个头,左边的那个头是猪的形象。正因为宗教的因素,猪具有了佛性,所以被人们加入到西行取经的故事中去。
那么出现较晚的猪八戒为什么会由三弟子演化为二弟子呢?这与孙悟空地位的变化原因是类似的——人类更喜欢光怪陆离、稀奇古怪的故事情节,猴子和猪的形象比沙和尚有趣多了,所以渐渐沙和尚便沦为了挑担子的三师弟。
结语
目前所有关于唐僧徒弟来历的说法都是人们的推测,毕竟《西游记》是一部诞生于公元15世纪的神话小说,而在这部小说诞生之前,唐僧取经的故事就已经在说书人和老百姓当中流传了几百年。
唯一可以确认的真实历史是,公元7世纪,一位名叫玄奘的僧人曾远行印度,求取佛法,为丰富中国古代文化,保护古印度佛教和学术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历年合辑!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