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难寻,水晶晶南浔

吴蒋伟 中国国家历史 2022-09-25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7274字 | 阅读需15分钟

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太空,水晶晶的日月……
——徐迟



在中国太湖以南,浙江省湖州市东部的南浔镇,有一道特有的名菜“绣花锦”。它是当地百姓招待贵客的美味佳品,也是南浔游子舌尖上的乡愁。品味“绣花锦”,其实是品读南浔。这个水晶晶的世界,承载着一座江南雄镇的光辉岁月。


曙光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頔塘故道(江南运河南浔段)以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是其中的重要遗产点,南浔也因此成为首座整体列入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

图 江南运河南浔段(顾律敏 摄)

运河泛舟、笛声悠扬,这一恩泽后世的古老运河诉说着沧桑巨变。
一千七百多年前,晋朝吴兴郡(治所在今湖州)太守殷康开凿了一条江南运河,两岸芦荻丛生,被称为“荻塘”。
西晋建兴三年(315),北方的宗室、士族已在此定居。西晋末年,八王、永嘉之乱后,北人衣冠南渡。北方农耕文明的熏陶,让本土的精神内涵由刚而柔、亦柔亦刚,开始激发潜能、迸发活力。
东晋十六国时代,中国经济重心开始转移。荻塘成为重要的水利系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南北朝时期,民族进一步融合,使本土的内在气质,产生了由武入文、兼容并蓄的根本性演化。
隋唐年间,荻塘与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相接,成为重要的漕运枢纽。“安史之乱”中免遭兵燹之厄的荻塘,成为“诗意栖居”之地。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动员全民修筑河塘。百姓感激于頔的功德,将运河改名为“頔塘”。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以文治世、止战养民。頔塘有幸,在割据混战的漫长岁月里,她是难得的安定之所。在当地,吴越王钱俶建“南林寺”,一度香火鼎盛,远近闻名。
两宋时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块风水宝地,因寺得名,而称“南林”。当地有条“浔溪河”,舟楫往来、穿行如梭,村落因河而兴,故名“浔溪”。
历史从容地向前,扑面而来的是另一番天地。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南林与浔溪,各取首字、设官建镇,遂称“南浔”。作为“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水陆要冲之地”,她宛若仙界玉女,风姿绰约,将江南的婉约律动于光阴的双眸之中。

图 蒋家桥与华家桥(屠旭东 摄)

就这样,南浔一路走来。元朝时,已是土地膏腴,物阜民丰,文化昌盛,人文荟萃。诗人戴表元用“画屋芦花净,红堤柳树深。渔艘齐泊岸,橘市尽成林”的诗句,描绘其自然天堂与集市盛景。
明清时期,南浔更是一座“烟火万家,舟航辐辏”的江浙雄镇。在五百多年大一统王朝的时空背景下,又有大运河的推波助澜,南浔开始了亘古未有的嬗变。


鼎新


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与升华,水乡南浔出落成既富裕隆盛又温雅情深的江南胜地。
史无前例的更替,发生于明清时代。一场自发性的产业升级,让南浔化蛹为蝶,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一个养蚕缫丝的手工业基地从此奠基并发展,近代化经济的萌芽也因此落地生根。

图 百间楼古建筑群

蚕、茧、丝、绸,是南浔的徽标,也是南浔的象征,融入于人间万象,关乎百姓福祉。
因丝织业而兴盛的南浔,市井繁华,士风畅旺,明代即形成“董、温、纪、陆”四大家族,有多人在京城做事,素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
明嘉靖年间,南浔人董份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他晚年回归故乡后,建造了约一百间以骑楼为结构的居室,俗称“百间楼”。乌瓦粉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的百间楼,犹如一幅江南水墨画,是中国水乡的一个范本。

图 枕水江南(顾律敏 摄)

丝韵江南,枕河人家。水陌巷间的南浔人,邻里互助、友爱共融。悠长的时光、淳朴的民风,数百年来一直流淌在当地百姓的柴米油盐之中。
“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太空,水晶晶的日月……”当代诗人、著名作家徐迟先生,以六十六个“水晶晶”赞美了南浔这处水晶晶的家乡。
水晶晶的纺车,水晶晶的梦。距离南浔镇七里,有一座名叫“辑里” 的古村。它土壤肥沃、桑园遍地。村子西边有一潭“池亭漾”,潭水“漾” 到水波涟涟的“淤溪”,又流向古村辑里。溪水在村前的“分龙桥”一路向东,抵达一处神幻幽妙的“穿珠湾”,汇入清澄如镜的“雪荡河”。
上善若水。雪荡河、穿珠湾百转千回,哺育着辑里古村。水域赋予这个古老的村庄静谧与灵性。水中富含的矿物质比例得当,适宜制丝。

图 辑里湖丝(屠旭东 摄)

非比寻常的天赋,藏匿在千百年深邃的韶光之中,终为人们所认知、所利用。
家家养蚕,户户缫丝。村里的蚕农们,培育了优良蚕茧“莲心种”,又改进了缫丝工艺与操作技术。
“莲心种”经“穿珠湾”水的浸泡,再经“三绪转轴脚踏丝车”缫出的丝,就是举世闻名的“辑里湖丝”,它具有“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等八大特点。
一根湖丝,能悬挂八枚铜钱,比普通蚕丝多挂三枚左右。明清皇室的龙袍凤衣,指明要用最好的辑里湖丝织造。亮比皓月、薄如蝉翼的湖丝,一直是宫廷里的珍品。


历练


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纺织业快速发展,辑里湖丝是所需的最好原料。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对湖丝出口有着严格规定。此后,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国门。西方的狂风巨浪,吹打着中国的近代百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南浔的生丝,沿頔塘运河出发,用货船直接运到上海。湖丝贸易的腾达,让南浔与世界更加亲近。

图 首届伦敦世博会金奖奖状(陆剑 供图)


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召开,辑里湖丝荣获中国代表团唯一金奖,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
抢开埠之先机,湖丝作为雍容尔雅的代名词而名震寰宇,更让英国女皇念兹在兹。到了19世纪末,上海的出口商品90%是蚕丝,蚕丝中的90%是辑里湖丝。
晚清至民初,当地崛起了一个以经营湖丝贸易发家致富的商业集团。南浔民间习惯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来称呼他们。家产在一千万两白银以上的家族被称为“四象”。家产在五百万到一千万的被称为“八牛”,一百万到五百万之间的“七十二墩狗”等其他富商更是数不胜数。
丝商“四象”之一的顾福昌,最先闯荡上海滩,收购了当时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即“十六铺码头”前身,他独占了上海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和打包业务。
丝商刘镛,以“寸宜宽,尺宜紧”为经商之道。他向小户蚕农收购生丝时,分量上尽量宽容,但转战沪上丝绸市场,则分毫不让。刘镛凭借着经营智慧,最终成为“四象之首”。
南浔仅“四象”的资产总额约有八千万两白银,那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七千万两,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梅履中、梅履正兄弟,来自“八牛”之一的梅家。1915年,梅家的丝荣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1921年,首届万国丝绸博览会在纽约召开,由梅履中积极推举的张鹤卿等人,作为辑里湖丝的业界代表赴会。梅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纽约、里昂两大国际生丝市场享有盛誉。
百舸争流。黄浦江边的每一次风起云涌,都会在故乡休憩的主人心中引发波澜。主人在南浔发出的每一封电报,又会影响上海滩的阴晴雨晦。十里洋场,繁华似锦——百乐门舞厅、静安别墅、新世界游艺场…… 这些申城的地标性建筑,由南浔富商出资兴建或经营管理,都留下了他们的深深烙印。


芳华


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南浔商人,回到故乡后,开始建造园林。这一时期,镇上的造园之风盛极一时,它们以宛自天开之美,成为建筑经典。
宜园又称“庞家花园”,是“四象”之一庞云鏳之子庞元济的私家园林。宜园是南浔众多园林中构思最为精巧的一座,分为外园和内园两部分。
外园由云墙、曲廊、太湖石构成多个格调不同的院落。庭院深深深几许,委曲幽静、峰回路转。
内园以长方形大荷花池为主体。荷池中筑一大土墩,宛若小岛,上面有一座四面厅建筑,也称“湖心亭”。置身其中,推窗远望,宠辱皆忘, 园内美景令人怦然心动。
小岛与池岸之间,有九曲桥相连。石板平桥,上覆雨篷,遮阴避雨。荷池南岸,面湖筑有崇台,建有楼阁“绿净山庄”。
元宵佳节之夜,天上一轮明月,园内花灯璀璨。湖心亭响起了“评弹”那吴侬软语的唱腔。它清丽委婉、雅俗共赏,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湖心亭”与“绿净山庄”隔湖相望。主人坐在绿净山庄里听曲会客,又在湖岸边赏荷花鱼影,听曲声袅袅。园境和曲境,有着相似的意味。宜园与评弹,情景交融,令人心醉神迷。
在园林和曲艺共同缠绵于南浔的这些年间,是丝商家族的辉煌时期,也是那段峥嵘岁月里的花样年华。

图 宜园(屠旭东 摄)

图 保静山房(湖心亭)(屠旭东 摄)

图 小莲庄(屠旭东 摄)

鹧鸪溪畔的小莲庄,是当地声名最为显赫的一座园林。它是“四象” 刘氏祖孙三代花费近四十年光阴所建的私家庄园,其中以近十亩的莲花池为中心。
小莲庄的莲池周边,是一圈亭台楼榭,环池而立,全景尽现。暖春时,薄雾似纱,柳荫匝地。盛夏里,芙蓉出水,碧叶连天。深秋季,荷塘过雨,金风送爽。寒冬中,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南浔丝商们大都偏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池旁建有一座以莲花品格命名的建筑“净香诗窟”,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厅内“顶格”,由两个斗笠状的“藻井”组成。它们四周平坦、独高其中,一个为四边形,另一个为八角形。这种斗拱结构的建筑形式, 顶格之妙,为海内孤本。

图 净香诗窟的“顶格”(吴蒋伟 摄)

厅内,刘家公子与贵客逞才斗诗、高谈阔论。梁启超、王国维、柳亚子、吴昌硕等名家就是当时的座上嘉宾。客人兴致高涨之时,在此挥毫泼墨,切磋技艺。


交融


南浔丝商是业界的翘楚,这些最早放眼看世界的商人,在家乡大展身手,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开始了谦逊而又非凡的改变。
懿德堂,号称“江南第一宅”。气派恢宏的厅堂、雕梁画栋的门窗, 显示主人张石铭的显赫身份,他是“四象”之一张颂贤家族的后人。
在张家老夫人阁楼的窗上,镶嵌着菱形蓝晶刻花玻璃,散发着钻石般的光彩。西洋玻璃上那形态各异的图案,采用了中国传统国画手法。主人在他母亲 60 岁生日时,把名家画稿运往欧洲定做而成。
这种制作技艺已经失传的单向玻璃,以当时每块一两黄金的价格从法国购得,可谓价值不菲。最为奇妙的是,它们历经百年,仍然一尘不染,堪称艺术珍品。
惊叹不仅于此,在幽深小道的尽头,是一座江南首家私人西洋舞厅, 内部设有豪华舞池、乐队演奏区、化妆间。晚清年间,欧洲的壁炉、厅柱和油画,远渡重洋,出现在南浔这座江南小镇。
舞厅里,若仙若灵的华尔兹,与余音缭绕的西洋乐器珠联璧合。舞厅外,多立克柱、红砖墙、法式铁花栏杆,充满异国情调。这座巴洛克形式的洋楼建筑,屋顶铺了中国传统的青瓦。西洋柱子上的雕饰,是中华牡丹的图案。

图 西洋楼(屠旭东 摄)

与其他丝商一样,“四象”刘氏既传承儒家文化,又淋浴欧风美雨。
崇德堂是刘镛三儿子刘梯青的住宅,又称“刘氏梯号”,浓重的儒学思想,始终向建筑渗透。它的前院是中式建筑,轩廊窗花上刻镂着古雅的篆字文饰。
崇德堂的后院,是一座气势磅礴的欧式红楼,俗称“红房子”。晚上,僻静的江南大地早已酣然入梦,刘家的夜生活才刚刚闪亮登场。

图 崇德堂

月影婆娑,星光朦胧。花岗岩罗马柱的旁边,飘溢着露天茶桌上南浔三道茶”的清香。木雕百叶窗的阳台上,弥漫着来自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薰衣草的香味。这一中一西的生活情趣,是摩登南浔的缩影。刘家的奶牛场与网球场,更是清末的江南城镇中一抹惊艳的色彩。
西风东渐,那是一个千百年来未曾有过的巨变时代。长袍马褂,束缚着当地丝商。西洋建筑,被周边的中式封火山墙深深掩藏。大宅的正厅或中轴线上,是含蓄内敛的中式厅堂。因为南浔商人坚守着东方传统文化,他们回归本心,并以此为荣。
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在此碰撞。


根脉


南浔,因耕读传家的乡风流传,自古文风蔚然,文人雅士灿若星辰。

图 花园弄(吴蒋伟 摄)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才子留下了众多流传千古的名诗佳句。作为“文房四宝”的毛笔,既是中华文明的符号,也一笔笔书写着悠远的华夏风韵。其中的湖笔,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佼佼者。
历史的长河中,当地人靠一支湖笔滋养出来的翰墨情怀,曾经一次次独领风骚。
花园弄是南浔最具文脉渊源的小巷,倾诉着那尘封的历史。那时候,走在弄堂青石板上的,是一位长相俊俏、低调腼腆的七尺书生,抑或是衣袂翩跹而撑着一把油纸伞的清秀才女。
有时,湖笔书写的翰墨情怀,也会带来劫难。
清朝初年,南浔庄氏修编刻印《明史辑略》一书,后被人告到京城。庄家十五岁以上男子以及参与此书编辑、印刷、销售等工作的一百多人被全部处死,遂成“清朝第一文字狱”。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开篇就提到了“庄氏史案”。
此时,小巷弄堂青石板上,只能是彷徨失措、泪干断肠的庄氏女子了。
但即便在“明史案”之后,这片郁积千年精气的土地,仍然文脉不绝。

图 嘉业藏书楼

庞元济是中国近现代最负盛名的书画收藏大家。他印行的中英文对照《中国历代名画记》,从唐朝至清代所藏名画八十一件。中华瑰宝,精美绝伦,令世人叹为观止。
南浔金氏“承德堂”,诞生了民国初年北方画坛领军人物金绍城、竹刻家金绍坊、女画家金章等一大批杰出人才。金家的子女们,在出国留洋后,回归中华艺术,演绎东方传奇。
丝商们崇文重教,他们创造的精神家园更是存留到了今天。
南浔首富刘镛的长孙刘承幹,用尽毕生精力,藏书十八万册、六十万卷,创建了中国近代民间藏书楼之绝唱——嘉业堂。
作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藏书楼,浩如烟海的宋椠元刻、稿抄本以及地方志,均保存完好。这其中不乏海内秘籍的珍本,包括《永乐大典》残本和《四库全书》的翰林院底本。
嘉业堂的镇库之宝——宋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凝聚着主人的心血与情怀。当年,鲁迅先生挑灯夜读刘氏刻书,北大校长蔡元培慕名而来。嘉业堂的古籍丛书、雕版印书,让名家大师都为之倾倒。
今日的我们,肃立于嘉业藏书楼前,或凝眸远望,或沉思低吟,都能触达人文内涵的深处。这座历经战火和时代变迁而毫发未损的藏书楼, 留下的是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这是南浔独一无二的文化流韵。


使命


水做的南浔,不仅有娟秀温情,也不乏丹心侠骨。
张静江是“懿德堂”主人张石铭的堂弟,他是一位行侠仗义的传奇人物。甲午中日战争后,张静江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滋生了打破旧体制的愿望。他在法国经商致富后,多次慷慨解囊,甚至毁家纾难,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起义,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地著名人士庞青城,是张静江的舅舅。他与孙中山先生有师生之谊,曾花巨资建造革命党人活动的秘密场所,并在众多革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富商巨贾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中华大地波涛汹涌。
1898年,清政府和英国商定《苏杭甬铁路借款草约》,这是一个出卖铁路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国难当头,“四象”刘家的第二代掌门人刘锦藻,与他人一起成立了浙江铁路公司,并且公开向民间招股。
为了与英国人抗衡,刘氏家族购买铁路股款一万元以上的多达二十余人。所有的南浔丝商基于爱国之情,纷纷自告奋勇,湖州商界共认购一百一十五万余元。敢为人先的当地丝商,承担了一笔又一笔救国的巨款。

图 南浔商会旧址(吴蒋伟 摄)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爱国保路运动中,数万工人、学生乃至街头挑夫、风尘女子,也纷纷向浙商铁路出资购股,迫使清政府不敢跟英国人在借款正文上签字,最终保住了铁路。
在中国人梳着长辫、裹着小脚的年代,“实业救国”是当时深入人心的口号。近代民族资本家为振兴民族工业,不仅投资于缫丝业、盐业、房地产业等传统行业,同时活跃在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文化出版业等新兴实业领域。南浔商人作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以开明的思想、博大的胸怀,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中描绘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 南浔南栅历史街区(南市河)顾律敏 摄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日本机器缫丝业崛起以及人造丝大规模生产的不利形势下,丝商们满腹苦楚无处倾诉,家乡的小桥流水成了失落的商人们最好的心灵慰藉。曾经富可敌国的南浔丝商,在社会动荡的伤痛中随风凋零。此时的他们,如同古运河里的一叶扁舟,繁华不再,凄凉而又无奈。


重生


黑夜在寂寥中孕育着一个清新的早晨!
1949年5月2日,对于沉寂许久的南浔古运河来说,是一个镌刻历史的日子。那天,当地百姓抬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热情迎接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以下简称九兵团)27军79师236团3营的部队官兵。
当日16时左右,解放军主持召开了全镇群众大会,宣布南浔和平解放。当晚举行了军民大联欢,军乐、口号与掌声,响彻整个夜晚。枕水人家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两天后,华东新华广播电台报导了南浔和平解放的消息,并号召尚未解放的城镇,以南浔镇为榜样,争取和平解放,《新华日报》也登载了这个通讯。
5月5日,九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兵直机关集结到南浔镇。5月7日,周恩来同志发出指示,要求前线部队全力保护嘉业藏书楼。南浔的众多文物,因此得到了完好保护。
5月9日,九兵团在南浔召开兵团党委扩大会议,团以上干部出席。这次重要会议,史称“兵团南浔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军委、总前委和三野前委的指示,统一攻占上海作战指导思想,并对攻占上海的任务作了充分部署。

图 周恩来同志批示保护嘉业堂

图 攻占上海的作战命令

5月11日,九兵团司令部在南浔对所属各军(20军、27军、30军、31军)下达上海外围作战命令。解放上海的号角,斗志昂扬地吹响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南浔的人文景观在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浪潮中保存至今,同时在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屠守锷,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众多的南浔儿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桨声欸乃,魂牵梦萦。一千七百多年的运河光阴,见证了一个纯粹的江南。远近相宜、浓淡恰好,这是南浔质朴的心扉。
盛世荣光,风华绝代。南浔在建镇近八百年的大雅年华里,用最美的织物——辑里湖丝,为世人奉献了一份挚爱。
国门敞开,中西贯通。南浔人海纳百川、奋发进取,兴家报国、忧国忧民,倾尽所有而承担起了对国家的一份责任。
凤凰涅槃,丹凤朝阳。时代的契机再次眷顾之时,南浔人再次展现出壮阔雄浑的气魄,这是追风逐日的天下意志。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水晶晶南浔,是中国江南市镇的一个辉煌缩影,也是一段启迪后世的华彩乐章。她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乡愁,让中华文明屹立在世界之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深度 | 战乱300年,争夺中华文明的正朔

一厢情愿难成千秋伟业

台湾问题的美国因素

全球工业国都是逆差,为啥只有中国是顺差,顺差还越来越大?

世界上最快的捷径,是慢慢来(文末有福利)


欢迎转发朋友圈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邮发代号:28-474QQ群:460382533电话:133720122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