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查这篇文章的资料时,我们泪流满面,气得发抖

华青小Q 华大青年 2021-05-25



从1937年到2016年,距离那惨痛的一天已经过去了整整79个春秋,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那一天


那天,金陵城门被粗暴地打开,啼哭声和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国民政府弃城而逃,金陵城池大厦将倾。这段历史剪影,带着浓重的炮火和尘土的气息,好像一张张底片,慢慢浸入显影液,快速的翻动起来。



面前这一块巨大的实木,沉默的立着,上面每一条横纹,都在跟我们诉说着死难者的故事。那触目惊心的一幕幕,又鲜活地在我们眼前展现。




“关于奸淫的调查:一般青年妇女以至六七十岁之高龄老妇,被害者甚多,其方式有强奸者,有轮奸者,有拒奸至死者,有令父奸其女,兄奸其妹,翁奸其媳,以为笑乐者,种种情况,惨不忍睹……”



“关于劫夺的调查:城中商店住户,所有衣物器皿珍宝,任意搜刮,所劫财物,悉被搬运一空……”



“关于其他的调查:敌多摩部队将我被俘虏之同志,引至医药试验室,将各种有毒细菌注射于其体内,观其变化……”




一位目睹当时情景的外国传教士曾说:“知道但丁在《神曲》中描写的人间炼狱的人,就不难想象陷落的南京”。




从《南京1937》到《拉贝日记》、《南京,南京》,再到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从未被我们遗弃在记忆的角落。




从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到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再到雨花台,大屠杀的伤痕残留在南京的每一寸肌肤。



历史的尘埃落定之时,我们不禁要问: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


答案很震撼,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走到今天,是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里面有美籍华人学者张纯如,她将一生奉献给了南京大屠杀研究,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她试图向对暴行知之甚少的西方主流世界展现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南京大屠杀,她在还原这段历史的过程中非常痛苦,在查阅资料时经常泪流满面,气得发抖,更是收到日本右翼的威胁恐吓,最后抑郁饮弹自尽。



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领域,不仅有张纯如,还有我们熟悉的老校长章开沅,著作《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南京:1937年11月~1938年5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南京,章老在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史学家的责任在于启发人类,告诉人们要避免过去的悲剧重演,就必须克服贪欲、愤懑和愚昧,承担起历史责任感。




除此之外,更有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张宪文教授,他主持编写72卷、4000万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向世界力证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



这些学者多与南京大屠杀无关,更不是南京人,八十年代做相关研究经费自筹,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无法上报课题,出版也困难重重。但他们依旧坚持整理相关材料,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完成自己的使命。今天我们能知道历史上有如此惨烈的屠杀,正是这些与南京大屠杀无关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这都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回忆在城市里,城市在你的心里




不能遗忘的是这份深情



恐惧来自于未知的过去




没有人是孤岛,没有人能自全。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们相关。
先有历史,然后才有我们,然后我们又将成为历史。
南京大屠杀之于中国人,像奥斯维辛之于犹太人,巴丹死亡行军之于美国人。
正如那句话所说:


“可以宽恕,但不可以遗忘,

因为遗忘意味着背叛。”




长按识别二维码

收获惊喜



策划 | 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组

文字 | 于天翔

编辑 | 吴嘉静 于天翔 杨奕涵

图片 | 明朝 于天翔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