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戏曲传承| 昆曲:时光流转 曲传雅韵

2017-08-10 人文天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导语

 

有道是“彩云易散琉璃脆”,美的事物总是带给人难以长久驻留之忧。昆曲曲高和寡,长期以来更多的是在少数知音的关心呵护中艰难存活,命途堪虞。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经历了近200年的衰颓后,如今昆曲正在快速地走向复兴,迎来新的辉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曲,探寻昆曲文化。

昆曲简介

昆曲,也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自元末以来,昆曲历经600多年的发展,其代表作《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经典剧目,为人们展现了昆曲艺术的魅力。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的发展历程

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昆曲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又称昆腔、昆山腔,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流入北京。此后,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乾隆末年,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20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在该名单之列。

昆曲的艺术特色

1.昆曲表演

昆曲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昆曲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在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


2.昆曲舞蹈

昆曲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为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为适应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3.昆曲念白

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色,其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4.昆曲服饰

昆曲服饰基本沿袭了明代的风格,后又吸收清装、旗装的服饰特点,以红、黄、蓝、白、黑等为主色,色彩鲜艳、热闹。纹饰有龙、凤、鸟、虫、花卉、云、水等。昆曲服饰遵循了舞台美的原则,创立了基本程式,同时又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江南文人思想融入其中,创造了一种极致的无可替代的美。

昆曲的传承保护

昆曲既代表着一种文化形态,同时也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申遗”以来,昆曲传承从日渐式微到蓬勃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舞台创作以及表演呈现方面,自2005年以来,在“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支持下,全国7个昆曲院团共整理、恢复和创作上演了45台优秀的传统名剧和新编历史剧,使得昆曲舞台异常丰富与活跃。


在理论研究成果方面,来自台湾的大学教授洪惟助主编的《昆剧辞典》与之后南京大学吴新雷先生的《昆曲大辞典》蔚为双璧,形成两岸昆曲研究的大观。这是昆曲文化、艺术与学术臻于成熟的表现,更是昆曲知识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的证明。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昆剧团以新创作品“育人才、聚人才、出人才”的经验已经成为全国戏曲院团学习的典范。近年来,上海昆剧团实施了“以戏推人,《临川四梦》世界巡演”“探索创新,推动创作人才培养”等举措,陆续推出了《景阳钟》《椅子》等新创作品。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

 

白先勇先生说:“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辞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这是一种美的综合艺术,是明清时代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以来,上座率高达90%,青年观众占六七成。浪漫绮丽的昆剧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遥远、舒缓的美好重新焕发青春的甜蜜与光芒。

 

青春版《牡丹亭》排得青春、靓丽、优雅,回响着活泼的生命的律动。充溢着青春的气息,“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这既表现为它的艺术特色,也表现为它的艺术风格。

青春版《牡丹亭》以青春焕发、形象俊丽的演员来吸引年轻观众,激起他们对美的向往与热情。将昆曲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演绎出了一出既古典又现代、合乎二十一世纪审美的戏曲。

 

青春版《牡丹亭》是情的灌注和情的升华。这个情,是情爱之情,情欲之情,是人间至情。这既是汤显祖在彼时彼地对象化在《牡丹亭》里的至情,更是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里的至情。

北大学生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人,一种是没有看过的。你属于哪一种呢?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相关文章)

戏曲艺术

国家戏曲

文化工程

柳琴戏的

传承发展

山东民俗

戏曲曲艺

传统文化

宋代男子

簪花风尚

成语美人

倾国倾城

举杯邀月

对影三人

参考文献

1.赵近《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昆曲服饰》

2.景奂《昆曲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开发》

3.朱为总《论昆曲的传承发展与人才培养》

4.何西来《论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及其意义》    

图片声明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载声明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刊。

电话:0531-81281190

邮箱:rwtxtg@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