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感知和味觉 | 何翔宇
我们开始剧透
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参展艺术家
↓
中国
"我的个体每天都在推进和改变,就像橄榄油在墙上一样"
消耗、感知和味觉
李振华X何翔宇
文字由艺术家提供
李振华:我很早就听说过你的“可乐计划”——这个关于消耗的作品,动用了大量的金钱,这是否必须?你收集材料的过程是否可以有别的方式?金钱和材料关系上的直接,是否是你创作的需要?
可乐计划-萃取,©何翔宇
何翔宇:其实我不希望工作变成一种必须,也不希望“可乐计划”是一个单纯有关于消耗的作品。可乐计划是我的第一件作品,也是一个完整庞大的计划,所以我尝试了很多种方式和可能性,但发现在某个时间截点上的实践都会多多少少有些雷同,所以当时我只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可能对我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关系上,以前是,现在不是。
李振华:谈及你具体的作品和创作方法,可乐计划因为非常庞大,不知道是否这个项目结束了,还是依旧处于打开的状态?是否能根据单一的物件谈谈你创作中的思路和现在的反思?另外就是这个项目涉及到的时间,除了消耗能量还有时间,这涉及到“等待”,积极的方面是生产,诗意归于等待的微妙。
何翔宇:我在今年之前认为这个项目完全结束了,再也不想思考和触碰“可乐计划”,但今年在美国生活的时间多了,看到可口可乐的机率也比中国多很多,我又开始重新不由自主的思考它,幻想它,但是我不确定思考和幻想会带来什么,可能需要时间。正像你说的时间在这项工作中的重要,我在等待事物被消耗转化的同时,我也在被消耗和改变,随着改变我会理性的把每件事物放在适当的位置和时间上,而不是用以往经验去确定每一个节点。
“坦克计划-坦克 ” ,2011-2013年 ,植鞣皮 ,890 x600 x150 cm,©何翔宇
李振华:在今日世界,瞬间跨越州洋,瞬间从对岸到彼岸,瞬间从一个时区穿越到另外一个时区,我们讨论文化的变化可能就不是很合适这个情况了,因为今天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全球文化遗产的丰富世界中,也共享着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你从中国到美国的旅行,在美国的生活,有什么收获?
何翔宇:收获很大,但又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好像有一些东西在慢慢进入体内一样,感觉好像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但其实很难。
李振华:我很喜欢你的“橄榄油项目”,因为这个项目的简单和纯粹,一个画出来的方框,附着在不同媒介的表面,橄榄油被涂抹和渗透出来的能量和惊喜。都是我喜欢这个系列的原因,你怎么看对这个材料后面的含义,以及你是否知道博伊斯使用橄榄油的作品,以及作品自身的气味在空间中的作用。
何翔宇:我选择橄榄油是因为它的味道有一种安抚感,但同时又有一种缓慢地渗透的力量,还有物和物之间的浪漫。(博伊斯的作品)之前有听你说起过,在此之前有在苏黎世看过,但当时石头内没有油。
李振华:你谈到气味的感受很有趣,你对气味的敏感,以及选择橄榄油在物质方面的考虑是什么?
何翔宇:气味首先具有短暂特质,而且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还有我们没办法以一个绝对标准来形容橄榄油的气味,每个个体的差异会使气味变的模糊,这些和橄榄油本身的物质特性很相似;同时和我要追求的以物质内体的变化去调度或引导人的感知相似,而且这个过程缓慢而短暂。
李振华:陌生感或者说让熟悉的事情陌生化,一直是艺术能赋予日常生活的奇迹,以及细微的人性之间的温暖。感知的缓慢和短暂,和通常在潜意识中认为的事物永远不会改变,是一直存在的悖论。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悖论中保持平衡,相信是另外一种寄托或是逃避的方法,不相信也可以或者可能成为另一种宗教。除了通过作品引导他人,你自己在工作中被什么引导着?
何翔宇:我们这一代受到的中国美术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放弃用知识去工作,只尊照感觉,和工作过程中的不断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李振华:你这两个作品都很强调材料和人工的作用,一方面指向了材料被生产的过程,一方面指向了材料的再生产过程,作为合成材料的可乐,或是被榨取的橄榄油,以及涉及到的工作者也包括你自己,在这两个项目上的关系是什么?生产者和再次生产到底完成了什么?
何翔宇:其实我觉得人工是一种引导,前者人工要从头到尾一直存在,后者只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和规则,也就是一种引导,然后它会自己发展;我认为关系可能是内在的。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产者和再次生产的关系应该很具体。
李振华:内在的联系在哪里?如果是一种可以被描述的感受,如你给我讲到口腔感受的《我们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这些很具体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何翔宇:首先我们知道内与外是相对的,两者都是一种内在的愉悦,也就是调动感观的相似性;可口可乐和橄榄油是以物质调动物质本身得到愉悦,两者本身是被虚构、模拟出来的一个幻象,一种伪情绪或是一种欲望,我不能保证对物质的控制,也不能控制观看者在那个时间观看到的是什么,情绪是怎样的,但通过这个幻象我们最起码可以了解一个没有外部的世界。《我们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是以口腔为基础对一个有机生命体内部的思想实验和驯化实验,在实验中我发现无法使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判断进行思考,我的个体每天都在推进和改变,就像橄榄油在墙上一样。
李振华:除了思考,还有动手的力量,一直以来,人的身体和思考就具有不同的意识和协调性,自己动手会改变对物品或是世界的认知吗?
何翔宇:我相信自己动手要比别人动手更加准确,在创作中可能差一点都会差很多,对于认知很难界定,就像我们无法具体定议疼痛一样。
李振华:我们谈到艺术的时候往往涉及到具体的时间节点,你如何看待一个项目的开始与结束,或者这一在时间上的限制是否有意义?艺术作品往往有一些很微妙的投射关系,发生在作品的名字上,你怎么看文字的意义与作品构成的关系,以及这是否准确?
何翔宇:我不知道下一个节点在哪或者什么时候发生,所以我觉得限制是无效的,但也可能只是当时有效。说实话我现在也没有搞明白文字意义与作品构成的关系,就像很多艺术家用无题,然后还有一个附带题目在后面,这可能只是一个理想!
李振华:名字或者文字在日本的文化里,都具有“灵”(A),如果一个有着灵魂存在的,都指向一个自身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和被看到的“物”(B)会形成一种协调的自然关系,通常A解释B,或是A和B形成一个思考的对应,而不能互为解释,或是不想解释,成为另外的一个线索,因为强调了文字和语言的有限性,以及希望发现一种不可知,或是多意的存在。
2016 第二届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2016.08.25 — 10.25
浙江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