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陈浩如
我们开始剧透
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参展艺术家
↓
1972年出生,中国美院建筑系的客座副教授,建筑师。对于中国自然村落的长期田野调查,让他的设计观念产生了深刻变化。在2013年帮助太阳公社建造设计猪舍、鸡棚和凉亭的过程中,他大胆实践了自己的想法,随后获得广泛来自国内外的共鸣与赞赏。
“他山之石”
这是前几年发现的一种思考切入点,与我而言,也是一种创造动力。追溯一件事失散已久原型是什么,或者想象某个遥远之处的国度,非但不是毫无意义,而且是重要创造力方法。这种视点,允许人从外面向内看,随之对自我文化反思,进而形成崭新的文化内容。六年前,我在一个建筑图书馆寻找园林资料时发现大量关于资料,十八世纪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奠定了西方汉学,并不断地向欧洲输入关于农业,制度,和艺术的知识,这种并列的它山知识为启蒙运动脱离宗教黑暗提供了令处高山的光明火种。十八世纪英国人学习中国园林为其君主园林的楷模,进而形成英格兰新的民族风格中的重要一部分。
现场和展览
建筑师的作品一般都发生在固定的地点,我试图将现场的人物,材料的出处,制作的故事,以展览的方式还原至美术馆这种环境。美术展的暂时性,恰好和美术馆建筑的永久性形成很大反差。以策展的角度出发,则每一次展览都需要重构复合展览所需的独特空间情境,事实上美术馆是从内部被不断重建和拆毁的。纤维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每三年聚会一次,这刚好符合竹构造的易逝的ephemeral特点: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有机材料,给一场艺术聚会建构空间,在人散后本身随之消灭,并在下一次搭建中演变出新一代形式。原竹搭建的建筑并不会永久性地束缚宝贵而稀缺的土地。在每年春天,只需数月时间,毛竹就在竹山的土地中茁壮地长成了。
有关阅读建筑的三种工具
图书馆
去不同城市看图书馆,例如巴黎的图书馆,纽约的,或老中国城市中,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威尼斯的修道院,仙台的多媒体中心,这些内在的迷宫存储着关于这个城市的知识内容,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人和历史,关于地貌和人类知识空间变迁的老地图。图书馆本身也代表不同的世界结构观点,巴黎国家图书馆关于黑暗和光明的知识结构启蒙时代,读博尔赫斯的图书馆中对于迷宫和天堂的双重隐喻,图书馆是本身具有知识乃及世界结构的隐喻,我觉得与阅读紧密相连。
地图
苏州文庙有四块宋代的石碑,其中有一块是天下的地形山川,另外一块是宇宙星象,再一块是帝王谱系。绘制地图的人有定义世界观的力量,史家和绘图师,是掌握文字和知识,和界定格局版图的人。我有时着迷于阅读地图上透出的关于知识结构的故事,Nolli 诺黎绘制的罗马地图,对这个古代城市和建筑以图形方式之解读,更不是一般文字和绘画可以相比。我在建筑系课上一直对之加以研究,教学生以绘制地图的方式,了解东方的城市建筑空间。美院系馆上有一组我们第一堂毕业设计课的作业,已经是八年前了。
现场阅读
站在现场,不依靠任何工具,仅凭身体感知和经验分析,就能下判断的,也许是经验丰富的猎人,和具有风水知识的古代建筑师。今天的建筑师需要重新获取这种接近失传的能力。
2016 第二届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2016.08.25 — 10.25
浙江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