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手工劳作为长期关注对象的惠干源 | 我织我在▷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参展艺术家

2016-04-13 添加▷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惠干源

中国

 1987-

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第五工作室,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以手工劳作作为长期的工作对象,其中包括手工泡沫模型、竹编以及刺绣等。


反排日记——写于反排村考察期间



此项目受北京民生美术馆开幕展“民间的力量”调查项目“反排:月的另一面”的委托进行,策展人及艺术家于2014-2015年期间,以民艺与日用品为题,考察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反排村。

 

原本是抱着参观学习苗绣的目的进入反排村,实际到达之后却发现反排村是没有刺绣传统的。

刚到反排村的时候我们就遇上了来反排村送做好的苗族裙子的久仰乡人,当时因为初到反排,还对一切处于相当新鲜的状况下并没有觉察到,只是想为什么这些热情的老乡展示给我们看的苗族服装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样。上面并没有过多的苗绣装饰,基本上是“黑色(深红棕色)”,再略带一点金色的油光,使劲看进去,在衣服的背后有通过织布的技法织出来的暗纹,而制作裙子的久仰乡老板也只是很热情并且得意的介绍百褶裙上的裙褶(裙褶为机器压制),丝毫没有提及刺绣等装饰。随后爬到山上的“苗绣培训班”也觉得在那里刺绣的人绣的一般般(大部分在绣“点”,后来得知是在练习刺绣技法),没有书上电视上看到的绚丽,也没有想象中的神奇。而且也只集中在一个新建的建筑中,不是随处可以看到刺绣的场面(因为之前在广州的时候,有些村子做一些服装辅料加工生产,家家户户都可以看到有人在制作),染布倒是可见,很多人家从二楼的小平台或者窗口上挂出深浅不一的蓝色长布条,和杉木吊脚楼相衬得宜。“苗绣培训班”大概有20多人左右,教刺绣的龙老师能说普通话,剩下埋头刺绣,偶尔好奇偷偷瞄上我们一眼的大娘大婶们基本只会说苗语,听不懂普通话。初初交流后,约定明日再来拜访。

 


第二日原本约好了去“苗绣培训班”学习刺绣,但是因为一早得知村中的书记要带我们去游览整个反排村,机会难得,而且正值周六,赶上反排村木鼓舞排练,于是和龙老师请假,另约时间。在反排村窜街走巷的途中,也遇上了几家在染制布匹的老乡,因为语言多不通,但在旁人的帮助和介绍下也大致对此处苗族服饰的染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其中让我颇为惊讶的是“黑”的染制方法。


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动物染料也有利用),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原色青、赤、黄、白、黑(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中国自周朝开始采用,直至近代,才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五色之称,说明黑是直接得来的,就像墨(国画颜料中没有黑色,因为墨是黑色的)一样的自然。然而反排村所谓之的“黑”,是由层层叠加而来的。所以我们在村子里看到垂挂着染到不同程度的布都是蓝色。然而这里的苗族服饰并不是反复染蓝色染到接近黑的蓝,而是在染到接近黑色的蓝之后再加入了红。学过西洋绘画的我们知道,西洋绘画中是没有真正的黑色的,画面中所呈现的黑色都是通过普兰加深红调配而出的,而中国画中一直存在纯正的黑,所以对于这种出现在反排村调配出来的黑很是好奇,但是由于语言交流并不通畅(染制布匹都是妇女的日常劳作,但是帮我们翻译讲解的老乡是男性),故没有办法得知这种黑的制作方式的由来。在染制到黑之后,再用牛皮熬制,让布匹呈现一种淡淡金光的效果(类似甲虫、金龟子等昆虫展现出的光晕),布匹就算是制作完成。

 


在这位老乡的家里,我们也看到了晾晒在草地上的传统手工制作的百褶裙,皱褶没有第一天看到的明显,皱褶的延伸也只是及裙子长度的一半。听老乡介绍,裙子的制作方法是将布匹裁成一条条,然后5毫米左右反复折叠,用线每隔1厘米左右缝上,再用木条捆绑压制定型,最后再将压制好的布条衔接拼上,拆除固定的线,形成一片裙摆。工艺上细致步骤繁琐,但却是此处传统,每家每户的女儿出嫁所穿的苗家婚纱,均是由母亲或者家中女性长辈制作,从织布到染布大致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再一针一线的缝制,作为最真情的祝福穿配在女儿的身上。我们在反排村的第三天也恰逢村中有人结婚摆酒,新郎着西装,新娘穿传统苗家结婚服饰。与平日所见此地的黑衣不同,新娘及送嫁的几个阿姨(估计是娘家人)穿的红色苗家服饰,身上都是饱含祝福的刺绣图式。另外一些郑重出席的家中长辈,穿着当地可见的黑色苗衣,和平时不一样的是,在裙子外面扎裹的类似短围裙的布料上不再是漆黑一片,而是绣上了一些四方连续的图案。



在反排村我们看到的苗衣比较单薄,也少见村民穿,妇女平日里只会佩戴当地包头的一块黑布头饰(姑娘带花,年长的妇女带黑布;偶尔也有穿苗家百褶裙的,内搭裤袜高筒靴或牛仔裤),只有在节庆或者隆重场合才会穿全套苗族服饰。庆幸的是我们遇见了几位热情的老乡,拿出全套苗族服饰教我们穿戴,因为苗衣不好清洗,所以叠回去的时候需要内里朝外,两袖并套成一袖,裙子卷成伞状保持皱褶。


看到大面积穿着苗家传统服饰的时候是在反排村“苗绣培训班”第二期结业典礼上。说是结业典礼,实际上是乡镇领导为参加培训班的妇女们发放补贴。之前在“苗绣培训班”学习的时候和龙老师聊天得知,反排村确实是没有苗绣传统的,村里的妇女也基本上不会苗绣。龙老师是台江人,是到反排村教授苗绣的第二期老师(上一任姓张)。我们之前在“苗绣培训班”建筑上看到的条幅表明这是乡镇政府为反排村提供的扶贫项目,实际上是由凯里的一家苗绣公司组织实施。龙老师是该公司派下来教授苗绣的老师之一。整个培训项目需要每个反排村的妇女全员参加,分几期教授,每一名反排村的妇女需要完成30天的培训课程(可以获得900元补贴),然后再挑选完成较好的妇女接受凯里苗绣公司的订单加工刺绣,按照产品完成质量和数量获得劳动报酬。因为培训时间较短,妇女年龄又偏大,所以我们在“苗绣培训班”所看到的教授的技法均是简单基础的双面绣。

 

反排斗牛

 

说到补贴,在反排村居住的这段时间,通过接触各种人事物,得知反排村的补贴项目零零总总还挺多(指的不是金额)。我们住的接待户唐先生家有补贴的电冰箱(据说是乡镇领导下来指导工作,然后中午饭由唐先生家接待,却少见肉食,得知无法在夏天长久保存肉制品,所以赠予电冰箱一台),反排村文化艺术团练习(每周六练习)也有每天60元的补助,村中的学童读书成绩好也有相应金额的奖励(考100分奖励10元以下,期末成绩年级前几名有百元奖励)。这些政策自然是不错,但是做为想要开发成旅游景点以及把村里的青壮年留在反排村一起建设却也远远不够。

 



2016 第二届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2016.08.25 — 10.25

浙江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