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美术馆·ZHI讲堂】当陈福善x彭克x大卫·霍克尼相遇!听沈奇岚博士谈大师如何超越时代?

知美术馆 2021-06-22


汇聚高知性人类

打造创造分享殿堂

【知美术馆 · ZHI讲堂】第二期





12月17日晚19:00,知美术馆【ZHI讲堂】首度走进高校,在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正式开讲。演讲课题:《艺术家的时代和时代中的艺术家》。


“幻—陈福善回顾展”学术委员会成员沈奇岚博士以20世纪已故艺术家陈福善(Luis Chan)的精彩个案出发(补充阅读【知学术】陈福善研究论文发布(四):沈奇岚博士)纵横20世纪亚洲、欧洲、美洲风起云涌的艺术运动,从A.R.彭克(A.R.Penck)、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到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展开了丰富的百年中西艺术史长卷。无问西东,艺术家和他们的时代如何互相成就?是时代造就了大师,还是大师创造了时代?


讲座现场 沈奇岚博士


讲座现场 沈奇岚博士



讲座精彩回顾


讲座现场 沈奇岚博士


陈福善笔下勃勃生机的“香港浮世绘”

从我们当下的视角来看,香港是繁华的都市和时尚的前沿,但在上世纪60年代,却是一个亟待发展之地。在散落的村庄中,手工业、商业还在起步发展阶段。这也是陈福善(Luis Chan)成长、并滋养他艺术的地方。


早年的香港,图片源于历史图片


早年的香港,图片源于历史图片


陈福善(Luis Chan)作品的画面像舞台剧一般,透露着不同人物的角色和情绪,反映了香港当时人情世故的变迁。他的创作生涯也与香港特有的城市精神密切相关。


《金玉滿堂》

丙烯 纸本,152 x 102 cm,1969

艺术家家族珍藏

 

陈福善(Luis Chan)早期作品是景色妙曼的风景画,可以想象他经常去香港的海边、山上去写生,但时代在呼唤,香港一直在蓬勃发展的过程当中,他认为风景画已经不能捕捉这个城市精神,也不能满足他的创作。他需要不同的方式去呈现弥漫在这个城市的能量。


在知美术馆陈福善(Luis Chan)的回顾展中,我们能发现他的作品会先后受到浮世绘、中国画、以及西方多种流派的影响。


《无题》(筲箕湾)

油彩 木板,40 x 50 cm,1960

艺术家家族珍藏


《太阳》

彩墨 纸本,75 x 151 cm,1975

私人收藏


在陈福善(Luis Chan)的《湾仔街景》中,艺术家使用不同的视角去呈现、捕捉这个正蓬勃发展的都市。实际上他的这种表现方式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前日获得很大关注度的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湾仔街景》

拼贴 纸本,76.5 x 116 cm,1976

艺术家家族珍藏

 

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价值和意义,很大程度上是看他跟时代的关系。陈福善(Luis Chan)一生多思好学。虽然几乎一生都待在香港,但他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习西方艺术的进程,并消化使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香港爆炸式发展的背景下,他真诚的听从城市的召唤,竭尽所能的去回应:他创作艺术作品、写书、教授学生等等。


艺术家跟他的时代之间是互相成就的,虽然有时也会被时代局限,但有些艺术家依旧可以突破并超越它。这里我们再通过几个重要的艺术家案例来说明:艺术家跟时代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当下的时代里,我们是跟着潮流前进,被吸收同化?还是努力超越这个时代?



大卫·霍克尼眼中的“云泥之别 ”

在2018年佳士得纽约秋拍中,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 艺术家肖像(泳池与两个人像)》以9031.25万美元(折合6.26亿元)成交,使他问鼎“最贵在世艺术家”。而这位快80岁的艺术家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以东方的散点透视解决了困扰他的难题,以拼贴视角的方式完成了“更多信息”的表达。


《艺术家肖像(泳池与两个人像)》

亚克力画布,213.5 x 305 cm,1972

图片源于网络


80年代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到中国的一次旅行让他对中国的古画非常着迷,1986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艺术馆馆长给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看了一幅中国的古画——《乾隆南巡图》。当他看到卷轴上描绘着几千个人时,他感到震惊:“我们被困在某个固定的点上了。但是,在中国的卷轴中,我们就那么在大城市里穿行。这是云泥之别。”


他90年代创作的约克郡风景系列中有种流畅的音乐感,观众简直可以沿着他所画的蜿蜒公路,哼着小曲迈向诗与远方。这个系列的创作中,人们的视角不再固定在一处,而是可以沿着公路一点一点移动,望见不同的风景。人们可以长时间地欣赏一幅图像,而不是匆匆一瞥,他从各个角度突破单点透视,把空间、时间和生命,同时注入了图像。


大卫·霍克尼作品,图片源于网络


大卫·霍克尼作品,图片源于网络


在这一点上,陈福善(Luis Chan)与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画笔下的香港,宛如一条大鱼眼中的世界。他在“幻化”时期所做的努力和创作,试图要解决的也是时间和多个视角之间的角力。他称之为“幻象”的东西,是在画面上捕捉的不同时间和视角,同样也在制造一种“弹性的视觉效果”。



与劳特莱在城市膨胀转型期的对话

在陈福善(Luis Chan)的创作中,西方诸多艺术家都成为了他的精神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画家亨利·图卢兹·劳特莱(HenrideToulouse-Lautrec)。这位精彩的艺术家与陈福善(Luis Chan)有一些精神共通之处,同样经历了巴黎作为现代城市的膨胀和转型时期。


亨利·图卢兹·劳特莱(HenrideToulouse-Lautrec)因为身形矮小发育不全成为侏儒,一腔才华成为了画纸上的挥洒。他的作品题材取自巴黎的生活,沙龙、咖啡店、夜总会和妓院成为了他经典的画面。和陈福善(Luis Chan)一样,他精于字体设计,且受日本浮世绘影响,在二维平面设计和构图上犹为精彩。所以他的人物线条勾勒常常并不遵循透视,却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的精神面貌与灵魂。


劳特莱作品,图片源于网络

但作为一个侏儒,他有着悲凉的一生。有一次他想自杀,把家中的煤气打开后,他坐在地上等待死亡,无意看见了自己的一张画,觉得没画好,需要把它画完,于是他关掉了煤气,继续画画。


因此亨利·图卢兹·劳特莱(HenrideToulouse-Lautrec)可以说是为画画而生。他笔下的大都市巴黎,其实与陈福善他观察香港时,所处的城市发展历程非常相似,即城市在发展中不断膨胀,充满了梦想和梦想的坠落。


在亨利·图卢兹·劳特莱(HenrideToulouse-Lautrec)的笔下,即使是来自红磨坊中的人物,都有着人性的光彩。同样的,陈福善(Luis Chan)想捕捉和呈现香港的也是这种精神状态。在一个充满“恶之花”的香港大都市中呈现出清新的田园风光和迷人的魔幻风格。


《无题》(拍拖)

彩墨 纸本,69 x 134.5 cm,1979

艺术家家族珍藏

 


超越时代的A.R.彭克

A.R.彭克(A.R.Penck)是德国新表现主义重要代表艺术家,早在80年代他就被介绍到中国,但如果我们对他经过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他的价值其实远超这个标签。


艺术家A.R.彭克,图片源于网络


A.R.彭克(A.R.Penck)出生在1939年德国二战之中,城市被炸成废墟成为他的童年阴影。因为出生在东德,他没有机会去大学读书,较早的踏上了社会,看门人、保安、管道工都成为过他的职业,到了夜晚,他才能安心创作。因不是科班出身,彭克基本是自学成才,完全是凭着一种狂野的内心冲动和对艺术的直觉,反复的创造。


A.R.彭克展览现场,暗喻会否成真?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Photo by Haining Yu


A.R.彭克展览现场,暗喻会否成真?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Photo by Haining Yu


A.R.彭克(A.R.Penck)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对原始艺术的热爱,在自己的画中复苏了表意符号、象形符号和书法,让人回想起洞穴文化,古埃及、玛雅和非洲的艺术。


他的例子非常励志,在当时不被官方认可,又生活贫穷的艺术家,他从未想象自己可以以艺术为生,但依旧因为热爱艺术而作画。这个作品力量感极强的艺术家,没有安于当下的时代,他尝试着在时代之外去观看、归纳这个时代,甚至指出一个方向,这是一个勇敢、有力量的行为。


A.R.彭克展览现场,暗喻会否成真?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Photo by Haining Yu


A.R.彭克展览现场,暗喻会否成真?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Photo by Haining Yu


达明·赫斯特:驾驭时代的精神


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曾经被英国艺术界视若天才,他的那条浸泡在甲醛溶液里的鲨鱼,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一件代表性作品。他尤其善于使用死亡、生命、资本等概念。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历经10年之久打造的艺术项目在威尼斯两个场馆同期举行。“不可思议的沉船珍宝”仿佛是城里上映的好莱坞大片,观者对此趋之若鹜,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难以置信的遗迹珍宝”展览现场

图片源于达明赫斯特与科技有限公司


对于这个展览项目,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在2010年曾表示过,这是关于一艘船的故事,它沉没了有2千年,携带着大量的珍宝、雕塑、珠宝永远沉沦在海洋中。


在展览中,观者似乎确实看到了来自打捞现场的无数珍宝:被埋藏多年的生物骨架、历史悠久的宝剑、珍贵的青铜雕塑……仿佛在展场见证了整个古老文明的重新发现。展览呈现方式的严谨与细密,丝毫不逊色于当今博物馆中对历朝历代货币的呈现。


四位潜水者发现了海洋中的珍宝。拍摄:Christoph Gerigk

图片源于达明赫斯特与科技有限公司 

 

“难以置信的遗迹珍宝”展览现场,图片源于网络


阿兹特克日晷,“难以置信的遗迹珍宝”展览现场

图片源于网络


然而,当我们看到生物骨架来自“独角兽”,在“古老的”剑柄上发现“海洋世界”的标签,甚至青铜器的对象竟是迪斯尼卡通形象米奇时,才发现整个背景故事不过是一出虚假的设定。尽管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像模像样的展柜和标签,对于金币、首饰、腐朽的水器、磨损的武器作出分门别类的介绍,但是观众依然可以通过种种蛛丝马迹,发现整场展览不过是艺术家精心设置的一场“骗局”,正如展览标题所说:难以置信。


展览的核心,就是提供了一种戏谑、讽刺的博尔赫斯体验,对真相和幻觉、历史和神话、怀疑和信仰,以及知识跟权力的结构提出的反思。


是的,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擅长于调动艺术市场的大量资源,打造不同凡响的视觉体验。


他通过这个展览告诉我们,在谎言和谎言之中,真像就在期间。他深谙如何让艺术、资本在一起产生最大的效应,他有着驾驭时代的精神。



波尔坦斯基:与命运对话

今年的4月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曾展出法国国宝级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中国的首展“忆所”。


展览现场上,有很大的一堆衣服,旁边的起重机会随机的抓起衣服,然后抛下去。 一直不断的抓起、抛下。展览现场震撼的景象让观者感受到命运沉重的力量。


展览现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忆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Photo by Haining Yu, 2018


二战时,纳粹抓了几百万犹太人后屠杀,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父亲当年差一点被抓去了集中营,因为躲在地下室而逃过一劫。这段历史成为波尔坦斯基一生不断去叙述的故事。


他在作品中追问什么是偶然,什么是命运?命运是否就是天上掉下抓你的那起重机的抓手?


展览现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忆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Photo by Haining Yu, 2018


同样2011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也是表达类似的主题:许多婴儿的照片不停的围绕巨大的机器转圈,突然一阵铃响,就会有一位婴儿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


大家是否觉得这个经历似曾相识?当你们走向社会,就会经历这样一个命运挑选的过程,你们并不知道在那阵铃响之后,显示在屏幕上的人是不是你。人生总会有这么一个命运的时刻,每个人都被命运挑选,而这种挑选似乎完全取决于偶然因素。


展览现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忆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Photo by Haining Yu, 2018


他的另一件展出作品叫《蜉蝣》,作品拍了一种苍蝇的一生:它们在上午出生,过一天后就死去了。然后他将影像投影到薄纱之上,令观者不禁感受到,其实人的命运与生命同这种苍蝇相差无几:与浩瀚的宇宙相比,我们就是只有一天生命的蜉蝣。


同时在展览中出现的,是一串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是艺术家用秒去计算自己生命的时间的,当他去世的时候,这个数字就会停止,这件作品才算是最终完成。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生命一点点向前走的时候,触目惊心!艺术家用这个方式去提醒自己与观众,生命是多么有限的存在。


展览现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忆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Photo by Haining Yu, 2018


讲座现场 沈奇岚博士


最后,我们再回到陈福善(Luis Chan),这是他在知美术馆很重要的位置展出的一条大鱼。透过这件作品可以看到陈福善自由又逍遥的人生。他自己就像一条大鱼,游弋于香港这只巨大的鱼缸之中。这是画面上的超现实,也是陈福善(Luis Chan)生活的现实。他知道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如若伪装,最后必然抵抗不了时间。他对香港作为一个城市的真诚感知和生活,滋养了他的创作。


《无题》(寂寞的大眼鱼)

彩墨 纸本,69 x 134.5 cm,1979

艺术家家族珍藏


陈福善(Luis Chan)游弋于时代成为大鱼,有人超越时代成为鲲鹏,愿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不负逝去的分分秒秒。


 

现场提问环节


Q: 沈老师好,我想先提问的是,首先您是如何看待我们当下的环境?作为我们90后的一代,虽然随着技术愈加发达,信息也愈加丰富,但我们似乎都成为工业化的产品,不论是接受到的事物或者产出的作品,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这让我沮丧,那您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一代与时代的关系?


A: 同学你好,首先我觉得任何时代都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非常需要去克服的一面。我是属于80后,所以其实我们这一代还是有集体主义记忆的,但90后的话就没有了。所以其实你们要面对的是个体的虚无,我认为这一点是你们这一代最大的挑战之一。你们要去抵抗这个时代的,不单单是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发展和越来越少的精神的供应,而是做提供真正价值的人。


而我们在面对更多的信息时,一定要有独立思考以及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著《单向度的人》,也许能解决你的问题焦虑。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哲学家,他担心资本会把人变的单向度。其实我们的忧虑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全面的让人成为人的话,如果我们在无数的数据中被同化,变成丧失丰富生命光芒的人,那可能就是真正的危机。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创造者能够通过艺术,让人们重新恢复感知力和创造力。首先你们自己要先克服这些困难,才能让更多人去感受新的东西。

 

Q: 沈老师好,我想请教的问题是,在当下的时代,什么是一个优秀艺术家需要具备的品质?


A: 首先我先分析一下你这个问题。我们常常会去说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其实这是很局限的评判。比如梵高在世的时候,没有人说他是优秀的艺术家。像刚刚我们举这些艺术家的例子,“优秀”这个词甚至不在他们思考的范畴内。可能百年之后,艺术评论会去讨论那是否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当然这是我个人思考的角度,所以我不认为形容一个艺术家“优秀”是特别好的词。


当你问及标准的问题,你说“优秀”这个词的时候,其实已经暗含着标准了。也许用“共性”这个词会更好。如果这个标准有共性的话,我认为应该是真诚。首先艺术家一定是一个真诚而认真的人,他对自己的技巧、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其次他要学会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这个世界。即便不受世人的认可与理解,艺术家也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任何跟风的艺术家绝对不会是好的艺术家,甚至连艺术家都不是,只是算是投机分子。


所以独特的艺术家,他最后一定会有自己的系统。他用自己的系统去感受、回应这个时代,并搭建出自己的小宇宙,让更多的人在其中去探索、去重新思考,这就是一种力量。希望在未来大家都能创造新的“小宇宙”。谢谢大家!





 >>正 在 展 出<<




开 放 时 间

2018年10月10日—2019年1月6日

10:00-17:00

(周一、周二闭馆)


扫 码 预 约

参观预约系统升级,在艺小程序通道开启!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轻松预约。

观展后,还可在此界面留下展评,

有机会获得惊喜”幻“礼!




 知 美 术 馆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


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此同时,“知”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已知朝向未知,从眼前朝向无限。因而,知美术馆还将探索人自身的灵感与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


花样年·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是经成都市民政局依法登记,并由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1777.HK)资助的民办非企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