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学术】陈福善研究论文全文发布(一):杨简茹博士

小知 知美术馆 2021-06-23




汇聚高知性人类

打造创造分享殿堂

学 术 发 布



为解开陈福善之谜,知美术馆学术部邀请国内外年轻学者,从艺术史、东西方美学、社会学,图像学等各个维度分解研究,系统打造了一套“知”style学术方法论。从今日起,将陆续全文发布这些珍贵的研究成果。


发 布 首 篇


《艺海寻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漫步者陈福善》



学 者 简 介



杨简茹(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2009年至2017年任教于云南民族大学,2017年底年调入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出版有编著《民国摄影文论》(与祝帅合著,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译著《100个改变平面设计的伟大观念》(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





杨简茹博士在知美术馆演讲中


“我初次看到陈福善作品时的疑问:这样奇妙、奇幻的作品,怎么会缺位于美术史的记载?艺术家是有意避世还是被历史遗忘?”

——杨简茹


杨老师以敏锐的洞察力及细腻的文风将陈福善的一生按时间节点和历史时期进行划分比较,分析在巨变的历史背景下,陈福善是如何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




陈福善就像你在港剧中经常会看的那种老人,走在路上,跟各种街坊邻居打着招呼,大家都亲切地喊他一声“福伯”。他会讲流利的英语、做过小生意、办过美术培训班,并善于交际,在这座夸张的世界都市中,像陈福善这样的港人数不胜数。然而,当你第一眼看到他的画作,恐怕会不由得暗自惊奇:如此瑰丽奇幻的艺术怎么会缺位于美术史的记载?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陈福善的艺术世界。


陈福善先生 | 图源杨教授演讲PPT


陈福善和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代留洋画家一样,生于晚清,成长于民国。与他们不同的是,他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巴拿马,香港沦陷后曾逃难于澳门,终其一生,始终以“移民”的身份存在。或许他并无标榜自己“移民”的特征,但事实上,陈福善的个人经历并不能脱离整个大时代的发展轨迹。他出生的那一年,科举制废除。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读书人有了新的出路,他们不必一辈子盯着科举考试所限定的几本书,可以自由地追求各种知识,也可以成为各种专业人士。


念中学的陈福善与二十出头的陈福善|图源网络


1910年,5岁的陈福善随父亲回到香港定居,彼时的香港九龙半岛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陈福善的蒙学教育就是在湾仔海傍小学和湾仔官立学校完成的,直接接受了新式教育。1917年,12岁的陈福善已经能学懂各种英文美术字帖。1923年,18岁的他开始为天星小轮的广告版设计字体。所以,陈福善首先是以“设计师”的身份进入艺术领域的。从1923年到1927年他报读伦敦函授美术课程之间的四年里,他所获得的美术知识主要来自其订购的外国杂志。良好的英文水平帮助他的眼界与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同步。


陈福善出版物 | 图源网络


今日研究陈福善,有一个最大的便利条件就是,他能文善道,在报章上发表文章多篇,出版书籍多部,留下一整套了解其艺术思想的文字资料。1933年12月6日,陈福善首次在报章上发表《对于美术之我见》。此后,他不间断发表文章表达艺术的看法、介绍推广香港本地的艺术家、对各个画展的述评等,扮演了香港现当代艺术的观察者和推手的角色。所以,虽然陈福善自始至终对政治沉默,但他始终活跃于香港艺术界的中心位置。




陈福善出版物 | 图源网络


他早年从“设计师”向“画家”转型的关键节点是参加了伦敦函授美术课程。这个美术课程对陈福善的绘画技巧有多大的提高不得而知,但是自此以后,他的艺术实践便开始以绘画为主。陈福善于60年代开设的“福善画室”培养了大批学生,从他的学生谭志成当年的素描练习来看,陈福善的美术教学与学院派的方式一致。画石膏像、人物写生等都是艺术院校的必修课。


左:《无题》(薄扶林水塘港大宿舍)|1956|水彩 纸本 28 x 37.5 cm

私人收藏

右:《无题》(筲箕湾)|1960|油彩 木板 40 x 50 cm

艺术家家族珍藏


如陈福善研究者李世庄所言:“透过与这些画家的交往,陈福善却有机会学习到很多函授课程没法提供的知识。”前文中说过,陈福善的美术知识一方面来源于国外的杂志,如Commercial Art 和 Studio;另一方面就是有迹可循的为期一年的伦敦函授班。但是,他和艺术界朋友的交游应该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他的展览经历来看,与徐悲鸿、李铁夫、李毓棠、王少陵、黄少强、周一峰、赵少昂等画家皆有或长或短的接触或合作,可以说,民国时期的陈福善与大陆艺术家的交往频繁并且活跃。


1940 年代在筲箕湾街头写水彩画

图源陈福善画册内页


1947 年陈福善与周公理、鲍少游、赵少昂等艺术家

图源陈福善画册内页


民国36年5月出版的于右任题署的《中国近代书画第一辑》(MODERN CHINESE ART NO.1)中,包括了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张大千、吴公虎、黄君璧、何漆园、邓芬、杨子江、容漱石、于右任、关山月、谢稚柳、周一峰、张祥凝、沈仲强、邓尔雅、王商一、黄宾虹、黎葛民、李风公、黄少强、林千石、张书旗、余本、陈福善、李秉、周公理珂罗版作品各一幅。此书的编写者为中国近代书画汇审查组、中国近代书画汇编辑组,由香港的泰华印刷公司印刷,陈福善是其中唯一的香港本土画家。据他回忆,他办过“岭南派画家高兄弟和传统画家的展览,亦展出过水彩和油画。我们甚至让一位画家即场表演,以舌头作画。”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陈福善担任了大陆和香港艺术家交流的中介人,二是当时香港的艺术环境十分活跃,因地缘关系而受岭南画派影响较多。此后,他先后担任香港美术会副会长、会长、“香港艺术节”国画组评判,创办华人现代艺术研究会,并任会长。他一生致力于香港美术的促进和发展,以他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可以勾勒出近现代香港美术的浮沉。


《无题》(观龙的人群)|1968|丙烯 纸本|50.5 x 75 cm

BAO私人收藏


1962年5月,陈福善参加香港大会堂“今日的香港艺术”展,有三件作品落选,5月15日至6月4日,他在报章上发表“大会堂画展落选记”一文。此次事件被看作是陈福善转向奇幻山水创作的分水岭。我们不妨将奇幻山水的实验看做是一次“变法”他通过掌握 monotype(单版拓印)的技巧制作抽象画,开始发现画中隐藏的奇幻图像。陈福善的奇幻作品是极具个人色彩的个人化创作。既无从模仿,也无从追随,甚至也找不到他学习的对象。他后期融入的一些滴撒创作,应该受到行动绘画的影响,某些构思又和保罗·克利的稚拙绘画有异曲同工之趣。而他自学成才,没有师承,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有着长年累月的对绘画的执念,他不可能完成自己绘画生涯的又一次飞跃。


保罗·克利《通往埃及之路》| 图源网络


尽管陈福善早年走写实的路子,甚至有香港“水彩王”这样的定位,但是我想,他于60年代末期以后的风格才日臻成熟,进入他的创作巅峰。在陈福善艺术的“变法”时期,整个香港也处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转型。香港从50年代开始工业化,到70年代初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形成一个更加自由便利、开放流动、充满机会和可能性的空间。此时陈福善的艺术创作也挣脱了写实主义的桎梏,开始潇洒奔放起来。


《立体小童》|1959|丙烯 纸本|58.5 x 25.5 cm

私人收藏


《龙影》|1973|丙烯 纸本|76 x 151.5 cm

艺术家家族珍藏


1959年他仿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了《立体小童》、《立体海鱼图》;1970年代的《龙影》、《水底》, 加入民间美术的元素和剪纸风格;《盂兰节》、《端午节》中,借传统节日的主题表现亦真亦幻的山水空间;到70年代末,这种尝试愈演愈烈,往往采用传统中国画“一江两岸”式构图,人、兽、鬼、仙、精灵由他的画笔任意支配,和谐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交织成一幅幅酣畅淋漓的超现实画面;同时,各种光怪陆离的城市人物毫无逻辑地组成梦境般的场景,构成他的梦幻都市主题。80年代以后,步入晚年的陈福善最终走向对宇宙间幻象的终极思考,这批被署为“无题” 的作品中,天地人间凡尘神鬼皆被隐去,只剩太阳、星云、地平线、流淌的星河在无垠的宇宙空间里熠熠生辉。


陈福善作品《天象图》摄于知美术馆内


建国以后的艺术史写作,基本上围绕着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展开的各种美术运动和美术思潮展开,像陈福善这样的个性画家远在香港,没有国家民族的心里负担,逐渐被大陆主流美术史“遗忘”。陈福善现象不是孤例,有另一位广东画家谭华牧可以和他的个案相互参照。谭华牧留学日本,是广东省立艺专的教授, 是新中国美协体制下的画家,但他一直以避世的态度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被视为“现代美术史上的失踪者”。如果谭华牧是有意避世,那么陈福善则是香港本土文化风情孕育出的艺术漫游者,他并非刻意避世,而是因为在多姿多彩的现代都市中,他的双眼看到的更多的是缤纷的色彩、炽热的情感、丰富的图像。与他同时代的徐悲鸿、林风眠诸画家,都创作过反封建、反压迫的主题绘画,而我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到任何悲剧意识、激进情绪或者反抗与破坏的精神,他似乎将自己永远遁入到历史深处,而同时又无限敞开地拥抱着现代社会。早年大量的写生训练后期演变为对这个城市的体验式的观察和感悟。陈福善恣意地漫步于香港街头,他想象着自己拥有更开阔的空间,用更洒脱的方式赋予作品更多的自由与解放,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多元化格局添上了精彩纷呈的一笔。


陈福善作《天象图》| 图源杨教授演讲PPT



杨简茹教授在本文结束后针对陈福善及其研究提出了三个问题也是她即将探索的,新的课题:

1. 新中国美术史的脉络是否能够接纳像陈福善一类的个性画家;

2. 移民文化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影响;

3. 移民文化对香港的文化生态与个性画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谭志成,《陈福善——我的老师和艺术顾问》,《从现实到梦幻:陈福善的艺术》,亚洲艺术文献库,2006, 第 34 页。

2、李世庄,《绘画以外——陈福善早期的艺术活动》,从现实到梦幻:陈福善的艺术》,亚洲艺术文献库,2006, 第 71 页。

3、《话旧:张颂仁与陈福善把茶谈艺,1984》,《陈福善的世界》,第 22 页




“幻”展开幕日学术发布现场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欢迎大家带着通过视频与文章

来到展览面前,更近距离地走进陈福善的艺术世界




拓展信息:

●  谁是陈福善?【知美术馆】“幻”展解密

● 【Hi艺术】专访 |“幻”解陈福善:一个人就是一个流派

● 【知美术馆】“幻”解陈福善,开幕精彩回放!


 >>正 在 展 出<<



开 放 时 间

2018年10月10日—2019年1月6日

10:00-17:00

(周一、周二闭馆)


扫 码 预 约




 知 美 术 馆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


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此同时,“知”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已知朝向未知,从眼前朝向无限。因而,知美术馆还将探索人自身的灵感与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


花样年·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是经成都市民政局依法登记,并由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1777.HK)资助的民办非企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