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线观测蚕宝宝生长的每分每秒,这里可以有!

知美术馆 2021-06-22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个简单的背包,一只残旧的毛笔。深秋之夜,他徐徐走进美术馆,提笔在墙上轻盈飞舞,留下“生长”之谜。


艺术家亲临知美术馆,在展览现场创作,图源知美术馆
摄像:SUNRULAN




参展艺术家深度档案之
梁绍基


这位已逾古稀的老人,便是中国当代最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梁绍基


他远居天台山,日日植桑、缠丝、与蚕为伴——活泼躁动的蚕,无尽光滑的丝,静穆温暖的茧……这些原始自然的要素,都被用作媒介,纳入不同寻常的艺术创作。



美术馆监控捕捉到蚕宝吐丝现场,图源知美术馆


艺术家于知美术馆2019国际生物艺术大展“生长”展出的六件作品,无一不蕴含着自己对蚕长久以来的热忱与痴迷。


蚕宝宝深夜蹦迪现场,图源知美术馆

深秋美术馆,生长进行时——生命、艺术、科学,皆汇聚于此。
  • 知美术馆在冬季来临之前,将限时呈现蚕宝宝鲜活的生长现场!
  • 全程摄像,跟踪记录蚕宝的“变态”过程(文末彩蛋)
  • 艺术家亲临知美术馆,在展览现场创作题写关于蚕和艺术的独家释义!



现场解密蚕丝裹藏的“8字谜”

蚕在吐丝运动过程中,身躯蠕动的摆幅使丝迹构成了连绵不断又往复轮回的“8”字形。


蚕丝如雪,虚薄缠绕,游丝绵绵就像一条不断的生命线,覆盖裹挟成茧,密布着别具能量又神秘难解的纹理。


艺术家亲临知美术馆,在展览现场创作,图源知美术馆
摄影:SUNRULAN


关于“8”,艺术家在美术馆里留下了多层次的解读:
  • 从自然的角度看,“8”是蚕吐丝运动的不变的轨迹,这不正显现了宇宙万物运动的根本规律么?
  • 将“8”旋转九十度,便是数学符号“∞”,象征着无限、无界、无边;
  • 透过人文的滤镜看,这轨迹又宛若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中的“丝”,其字形正源于缠绕的蚕丝。


艺术家特别选用铅笔创作,呈现蚕丝轻盈虚渺的内美
图源知美术馆,摄影:SUNRULAN


“蚕是光的使徒”

艺术家赋予了蚕茧神圣的生命之光。蚕是光的使徒,它是对希望的呼唤。


《荧光》| 梁绍基 | 2017-2018,图源知美术馆


《荧光》的媒材依旧取之于蚕,但有异于艺术家大部分创作中道法自然的气质底蕴,荧光的介入让作品别具科幻感与神秘感。


艺术家同科学家合作,通过转基因技术把昆虫或海洋生物中的荧光蛋白输入进蚕卵,重新培育繁殖。

经过基因编辑的蚕吐丝结茧,放入形如舍利塔的玻璃棱锥中,在蓝光的激发下发出幽微而迷人的绿色荧光,恍若梦寐。


艺术家在美术馆现场创作,图源知美术馆

摄影:SUNRULAN


带有宗教神圣感的棱锥造型不止一次地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艺术家在展墙上图示注解,蚕身体内部的丝腺器官构造就恰似棱锥。


丝腺是蚕吐丝的源头,与棱锥独具的神圣感结合,好似歌颂生命意志的纪念碑。



《时间与永恒No. 2 对话E》| 梁绍基 |2010年,图源网络


艺术家曾携丝锥于北京天坛、巴黎卢浮宫、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等处对景摄影。当两个棱锥对峙,两两契合的三角形如象征时间的沙漏,由此得来“时间与永恒”。



蚕·潺·残·禅

丝·思·史·诗

“8”字不仅是蚕虫连绵吐丝的动态轨迹,亦独到精炼艺术家对蚕生命周期的痴迷,对探索蚕虫生长的执着,以及其作品背后贯穿始终的哲思。


观众在巨大的白色展墙前,戴上耳机,仅以听觉探索想象藏在展墙背后上千只活体蚕食桑叶、吐丝结茧、蝶化破茧的热络场面。


《听蚕》中蚕食桑叶的幼蚕宝宝,图源知美术馆


艺术家以电子形式幻化增强蚕食桑叶和吐丝结茧的隐隐之声,通过音频装置扩展形成宏大的生命音画。

展览观众静赏《听蚕》,图源知美术馆


透过耳机向观众传送蚕生命中潜隐的躁动与不安宁,虚渺无形,却能轻柔地洗涤浮躁喧嚣。



自孩童时就会念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而艺术家在视频作品《蚕潺潺》中,却突破“春”蚕之限,角度独到地展现蚕虫世界的四季之分——


吐丝之初,千万条蚕虫蠕行上簇

活泼,涌动的生长能量

随着丝层变厚,叠裹成的纹理不断变化

山涧的潺潺绵流,自然空灵

蚕吐丝殆尽,蚕蛹掩埋于丝箔之下

沉凝静寂,又似之枯竭衰败

生至蝶化时分,破茧而出

生之绚烂,宛若花怒放


蚕·禅


在《残山水》中,艺术家依旧以“蚕”为媒介,但突破性地使用全新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山水画卷。

《残山水》| 梁绍基 | 2013,图源知美术馆 

穷尽蚕生命过程一切释放遗留的自然形态——蚕蛹、蝶、卵、蚕砂的黑色小斑点和大片棕黄痕渍——统统被艺术家保留在丝纱之上。丝卷如高山流水般倾泻而下,与游丝缠绕的凝重古木共同组成别样的山水景致。
虚薄的长卷上,斑渍星罗棋布,沧桑满目,独具虚透丝迹的残美,又暗含人为造成的各种生态灾难对中国古典山水的无情破坏。充盈自然气息的同时,亦透露静悟自然生命与生态环境的禅思。


丝·思·史·诗


艺术家选得读音相近、字义相通的“丝思史诗”四字总结自己养蚕、造丝、作茧、并以此形成艺术作品的历程。
  • “丝”取之于蚕,是艺术家创作的独特媒介;

  • “思”代表着艺术家追问、质疑、反思的探索之路;

  • “史”是时间与社会交织的成果,汇聚过去与当下;

  • “诗”并非文学意义上浪漫的诗词歌赋,而是超越自我个体、超越社会、超越科学和哲学的冥想,也是艺术家几十年来的艺术创作中从未中断的主题。



“道法自然”

末了,艺术家还在作品“残山水”旁留下道家的自然观“道法自然”,以及尼采在《偶像》中写下的名句“用艺术的眼光看科学,用生命的眼光看艺术”。

艺术家在展墙上题写创作,图源知美术馆
摄影:SUNRULAN


或许艺术家对于自然、科学和艺术的态度就潜隐在这三行字之间——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也利用科学认知自然,却不妄图操控自然;借蚕进行艺术创作以体悟生命,诗化地冥想和进行关于生物学、生物社会学、哲学的思考。
老君山下,躁动的“生长”现场,艺术与自然,原始与科技,正在茁壮成长的蚕宝,更多生长相关的谜题,都等你来发现、探寻——透过生长之丝,静悟生长之诗。



说好的文末彩蛋


想感受展览现场蚕宝躁动的生长?

想观看蚕宝惊奇的“变态”过程?

请加入我们【知美术馆蚕宝观测群】

独家满足你的好奇心!



识别二维码,添加小知个人微信,申请入群



正在展出

2019国际生物艺术大展 
2019.09.28-2020.01.05
周三至周日10:00-17:00
门票:30元
观展攻略(购票及直通车)请戳




关于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


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此同时,“知”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已知朝向未知,从眼前朝向无限。因而,知美术馆还将探索人自身的灵感与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

花样年·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是经成都市民政局依法登记,并由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1777.HK)资助的民办非企业。





关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家致⼒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化认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