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精神的漫游者,硬核兼容诗意:弗朗西斯·埃利斯
他是一位风尘仆仆的旅人
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漫步者
用诗意包裹现实
看似漫无目的实则清醒
举重若轻的背后又能留下令人莞尔的哲思
他是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
离开比利时后,墨西哥成了埃利斯的第二故乡。也正是埃利斯在全新国度所面对的城市化和各种冲突,激发他从建筑师转换为艺术家。
图片来源:圣保罗双年展
1990年,大地震后的第五年,墨西哥城的震后修复工作依然在缓缓进行中,城中还依然还留存着灾难后的疮痍。埃利斯基于彼时的城市状态,创作了《塞枕头》(Placing Pillows),他将枕头塞入建筑的破窗之中,仿佛给这些受伤的建筑松软而温柔的安抚。
《无题》,弗朗西斯·埃利斯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一把椅子,》中展出的作品《无题》也是埃利斯在墨西哥城中创作的作品,为“广告牌绘制项目”(Sign Painting Project)系列。该系列作品创作于1993 年至 1997 年间,是埃利斯与胡安·加西亚(Juan Garcia)、恩里克·韦尔塔(Enrique Huerta)和埃米利奥·里维拉(Emilio Rivera)等广告牌职业画师合作完成。
埃利斯首先向广告牌画师们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小幅油画,请他们临摹复制并放大这些图像,这样便诞生了一大一小的一组作品,其图像所传达的视觉语言非常吸引人。
《无题》,弗朗西斯·埃利斯,1997,金属片搪瓷、木板油彩,小幅尺寸:12.2 × 17.8 cm,大幅尺寸:90.6 × 123.2 cm,致谢艺术家,Angel Nieto 私人收藏,摄影:Maura Marvao
这些作品探讨了创作者身份和原创性的问题,艺术家试图借此向“绘画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观点发起挑战。
02:行走
一位漫步者
1990年代初,埃利斯刚刚开始他作为“漫步者”的实践。游荡本身似乎漫无目的,而埃利斯作为漫步者,不仅是一个在行走的人,更强调其在漫走时思考。
他在最日常不过的城市中行走,与城市的林林总总为伴。
1990年到1992年,埃利斯用磁铁和橡胶轮制作了形似狗狗的“宠物”,就像别人遛狗一样,埃利斯牵着他创造的“宠物”们在墨西哥城中四处漫步。而由磁铁构成的“宠物”们,则在埃利斯漫步的过程中,吸附了路面上各种铁碎,也让城市间不起眼的各种事物暴露在阳光下。
在这件轻巧而简易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埃利斯作为城市漫游者、都市传说创造者的画像,已然成形。
《收集者》,弗朗西斯·埃利斯
图片来源:Whitechapel Gallery
埃利斯和他的“收集者”的行走被他的伙伴Filipe Sanabria用摄像的方式记录了下来。而摄像纪录这种创作模式,日后也成为了其最重要的工作模式之一。
他让动物“代替”他行走,让平平无奇的漫步颇显荒诞。
© 弗朗西斯·埃利斯
© 弗朗西斯·埃利斯
《一个欺骗的故事:巴塔哥尼亚》
© 弗朗西斯·埃利斯
绿线(Green Line),得名于谈判期间在地图上画线使用的绿色墨水,这条真实的分割线源于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是以色列与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之间根据1949年停战协议划定的分界线,它不是以色列国境线,也不是永久边界,仅仅是一条停火线,用于区分以色列本土与由以色列国防军或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其他区域。
《绿线》,© 弗朗西斯·埃利斯
2004年6月,埃利斯来到这个充满纷争的土地上,他手持一桶绿色的油漆,开始独自行走。艺术家手中的油漆桶被戳了一个小孔,不断有绿色油漆从中流出。随着埃利斯的行走,地处边界的路面上“漏”出一条长达24公里的“绿线”,在公路上勾画出耶路撒冷的行政管理范围。
这一切看似荒诞,却无不饱含艺术家的精心设计,再举重若轻地将之呈现。
03 :回环 一位践行“无用之用”的艺术家
埃利斯还热衷于花费漫长的时间,进行一些看似“徒劳无功”的事情,付诸反复的劳动,践行艺术的“无用之用”。
1997年意图避开美墨边境而进行的反其道而行的旅途项目《环行》(The Loop)——从墨西哥蒂华纳出发,想要到达美国圣地亚哥。
墨西哥蒂华纳到美国圣地亚哥车程不足1小时
图片来源:Google Map
埃利斯在《环行》中的行进轨迹示意图
© 弗朗西斯·埃利斯
他先前往墨西哥,再经由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他在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绕了一大圈,途经12个国家的14个城市,最终在一个月后到达了终点。这趟旅程就好像这个星球上的世界,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回环。
埃利斯在创作《环行》的过程中,在明信片上记下的旅行笔记
© 弗朗西斯·埃利斯
整个旅途项目呼应了艺术家,作为“旅行者”(turista),在身份与身份之间、沉思与干扰之间、介入与观察之间的状态或态度,以及其作品中常被提及的关于“边境”议题的思考。
时隔20年,2017 年 11 月,艺术家前往内蒙古最北端海拉尔,延续 《环行》(1997 )中视觉旅行笔记的风格,在旅途中进行素描写生,后来成为绘画。在其中一幅画上,他以类似初学者的练习笔迹写下了一些英文单词,并像他以前在城市创作的绘画一样,写下了对应的当地语言的翻译——埃利斯仍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可靠观察者。
一滩水,一缕烟,最终都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艺术家始终如一地将自己独特的诗意和想象力指向人类学问题,其核心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参与。艺术家将这描述为“一种由情节、隐喻或寓言组成的散漫论点”。
以《实践的悖论 I(有时行动指向虚无)》(1997)为例,埃利斯推着着一块冰穿过墨西哥城的街巷,直到冰块完全融化。
推冰行为的发生,似乎百无聊赖、徒劳无功,但又好像指向了什么,看似荒谬,但在激发奇想的同时,亦唤起人们对于街道空间的平面意识。
另一件在展览《一把椅子,》中呈现的作品《儿童游戏 12 /音乐椅》通过椅子和石头阵体现了“环”(loop)的概念。
《儿童游戏 12 / 音乐椅》展览现场,© 知美术馆
《儿童游戏》系列作品是艺术家的又一持续性项目(1999年至今),在该系列的20多件作品中,艺术家从不直接介入,只用镜头记录世界各地孩子们的游戏,从尼泊尔的掷距骨到墨西哥的抢椅子,再到阿富汗的放风筝,从平和的村镇到冲突四起的战区……游戏没有国界,可以跨越边境,孩童的无邪和开朗更有着普世般的治愈力量。
本次参展作品《儿童游戏 12 / 音乐椅》是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的抢椅子的游戏。整个影像展现了整个游戏欢快的过程,极具快乐的感染力。
© 弗朗西斯·埃利斯
© 弗朗西斯·埃利斯
从头到尾,是谁在争抢中走反方向、摔倒、跑掉了鞋子;是谁在争抢中落单;游戏又让观众想起了自己童年的伙伴或玩乐时刻,似乎也都无所谓。随着最后一把椅子被胜利者搬离,欢快的乐声和笑声逐渐隐去,空地上又只留下被踢散的小石子——这些小石子在游戏开始之前被放置成一圈用于定位——椅子从有到无,也是一圈又一圈的往复。
© 知美术馆
值得一提的是,知美术馆展出的《儿童游戏 12 /音乐椅》特别使用了循环利用的预制板展墙,其上还留有车轱辘印,不似白盒子的洁净,斑驳发黑的墙体打破了完好无缺的精致感,以一种掩饰自我、期待被人发现得隐秘的方式,回应着展墙背后的战区环境,以游戏中的“回环”。
艺术家埃利斯一直在漫步,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边界上,走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文化中,也走在诗意的隐喻、散漫的情节、与城市和地域息息相关的寓言间,路途漫漫。
重要个展
“弗朗西斯 埃利斯 :要过桥先到河边”,卓纳画廊,巴黎,2021
“弗朗西斯 埃利斯 :儿童游戏”,EYE电影博物馆,阿姆斯特丹,2019
“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外滩美术馆,上海,2018
“弗朗西斯·埃利斯:彩排的政治”,哈默博物馆,洛杉矶,2007
“弗朗西斯·埃利斯:绿线”,以色列博物馆,耶路撒冷,2005
重要群展
《一把椅子,》,知美术馆,成都,2021
“想象的边界”,第十二届光州双年展,光州,2018
“用头脑感知,用感觉思考——世界艺术现在时”,第五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07
艺术家官网埃利斯曾说:“我多年前就停止出售录像,主要是因为我越来越多地与孩子们,中东和其他地区的当地社群合作。将商业价值从中去除,让我们更容易产生开放的对话。这样一来,任何问题都消除了,甚至包括著作权问题。我把它们放上互联网,它们就是独立的个体。”因而,他的所有影像作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都悉数呈现在其官方网站:https://francisalys.com/
编辑| Kasey
审核| 王从卉 宁文
知美术馆2021-2022年度大型艺术项目
“椅(倚)子季”
暨第一幕大展《一把椅子,》
10月1日面向公众开放
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此同时,“知”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已知朝向未知,从眼前朝向无限。因而,知美术馆还将探索人自身的灵感与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