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药名师 || 尤启冬教授:抗肿瘤药物科学家的三十载育人情怀


在六朝古都南京,与川流不息的商业街湖南路一街之隔,坐落着一所静谧的、素有“药界黄埔”美誉的药学高等学府——中国药科大学。在这座闹中取静的校园里,作为国内药学界赫赫有名的学术“大咖”,尤启冬已经在药物化学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逾三十载。

三十载教书育人,三十载潜心科研,这位刚刚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抗肿瘤药物领域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匠,在自己擅长的这个领域,做了一点事情。”


 “金杯银杯也比不上学生的口碑!”

在科研方面,尤其是潜心研究几十年的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尤启冬培育出了累累硕果: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在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若干项,发表100余篇SCI论文,带领团队研究的“国家一类抗肿瘤药物藤黄酸研究”等3项创新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抗结直肠癌药伊立替康和抗非小细胞肺癌药长春瑞滨2项国家级新药已经进入生产实施阶段……用学生们的话说,尤启冬是一名响当当的学术大牛。

科研工作佳绩频传的同时,尤启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亲自为本科生教授《药物化学》等药学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成绩更是斐然: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首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等称号,主持的教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次,教授的《药物化学》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的《药物化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尤启冬为同学们讲课

科研工作的巨大压力下,尤启冬也没有放弃教学工作,他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0多年,即便现在已经不需要考核教学任务,他也仍然坚持上课。“我离不开我的学生。作为教师,把科研做好的同时更要把课上好,科研上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金杯银杯也比不上学生的口碑啊!”尤启冬总是这样说,

只要一站上讲台,尤启冬就觉得浑身上下充满了劲儿。深感“创新是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灵魂”,尤启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国外同类课程的接轨,大力推行“基于问题学习”的模式,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随堂讨论教学法”等多样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他希望把自己受益的学习方法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大信息量、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加上尤启冬精神饱满、风趣幽默的讲解,使得药物化学这一本来略显枯燥的药学类主干课程在药大校内外人气居高不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追捧,跨专业、跨院系主动来旁听的同学们更是把教室塞得水泄不通。常常在半天的讲课之后,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尤启冬就又被学生们围在身边答疑和指导。


“老师理应做好学生的榜样,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受业解惑,首先就是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教授。学生们说起尤启冬的治学之道,都对他勤奋、严谨的精神竖起大拇指。

尤启冬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验研究

从1990年博士毕业回到母校执教至今,只要不在外地,尤启冬总是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一个习惯一做就是几十年,连实验室大楼的门卫都知道,尤老师下班了,就可以锁门了,因为整个楼里肯定就没人了。

尤启冬的治学严谨在学生中是如雷贯耳的,许多有意向报考尤老师硕博士生的同学来咨询他,他总是笑着说,“我这里是魔鬼训练,想做我的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哦!”

虽然已经毕业十年,但每当回忆起刚开始跟随尤启冬求学时的一则小插曲,南京诺瑞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飞仍然感觉记忆犹新。“尤老师特别强调实验数据要真实、完整,要做好每一个数据的记录。记得我2003年刚刚跟随尤老师进组做课题,总觉得实验数据太多没必要事无巨细的记录,结果尤老师发现之后,当场就撕了我的实验记录本。”

刘飞直言,这件事对他的触动非常大,时至今日,他在做制药企业的过程中,脑海中也时刻铭记尤启冬事后找他谈心时说的那番话——“我们是做药的,如果有一点点马虎,那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是绝对不允许的!”

现在已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李念光回忆起2003年在尤老师门下读研时的经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当时我是自费读研,一度家里困难掏不出学费和住宿费,尤老师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就从自己工资中拿出了4500元资助我”。伴随尤启冬的关心和照顾,李念光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并成长为一名药学教授。如今,每每看到校园里的贫困学子,他也会效仿尤老师的做法,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虽然是学术名家,平时的工作安排非常满,但尤启冬对于自己的每一位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尽心尽责,2018年更是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学生做实验,他会在旁边悉心指导、共同讨论;每周听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时,他边听边点评边研讨;学生撰写的论文,他总是反复修改、严格把关。在尤启冬的带动下,课题组的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他们给自己团队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尤如一家人”。


“不要忘记我们中国药学人肩膀上的责任!

实验室是科学家最神圣的殿堂。尤启冬也不例外,他常常自嘲,这一生待在实验室的时间远远多于待在家里和其他地方的时间,实验室才是自己的“真爱”。尤启冬在实验室度过了近40年求学和工作的时光,实验室记录了他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败,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迂回;记录了他青年时的朝气,成年后的稳健;镌刻了他的每一丝白发,每一缕皱纹。

作为一个拥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把书斋里学问做好的同时,尤启冬也一直不忘“身在书屋、心系天下”。他时时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忘记我们中国药学人肩膀上的责任!”

1995年,当时正在英国做博士后研究的尤启冬,接到了时任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徐群的电话,希望他能够回国,为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带队。面对国外优渥的生活、工作条件,以及导师、同事的再三挽留,尤启冬毫不犹豫选择了重回母校任教,投身到祖国的医药教育事业。

回国后,尤启冬将一腔爱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药学事业研究中。进入90年代,恶性肿瘤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居民致死的一大主因,患病人数逐年增加。面对这种现状,尤启冬开始潜心研究,希望在自己所从事的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能有所收获,造福于民。这一想法随着抗结直肠癌药物伊立替康、抗非小细胞肺癌药长春瑞滨等一个又一个抗肿瘤新药的研发问世逐渐变成现实。

作为中国的药学人,尤启冬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积极在国际场合为中国发声,为国家的药学研究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和有利条件。2012年,尤启冬受邀在美国化学会年会上作主题报告;2016年,作为国际药学联合会下属药学教育委员会的中国籍委员,尤启冬更是极力促成了首届全球药学教育会议这一国际药学界的“奥林匹克”顶级盛会来到中国举办。

面对成绩,尤启冬从不骄傲自满。“服务国家和人民不仅是自身药学专业使命的要求,也是中国药科大学‘精业济群’校训精神的要求”,他表示,“我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项服务人民健康和国家大健康事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能为国家健康事业出点力,我很开心,也很满足!”

“‘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是否能够让人民满意是关键因素。尤启冬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人民满意的‘药大好老师’,他育人、科研并重,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师德水平,都堪称教师队伍的楷模!”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金能明这样评价。


文章来源:新华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