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巍巍我校,屹立江东, 志在起废振癃。古剂改良,新药求精, 保健民族任重。”这是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孟目的先生为校歌所作的词,它激励了一代代药大人从原点走出,担当起保健民族、兴药为民的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药科大学践行“四个面向”科技发展方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发展、医药行业进步为使命担当,重点聚焦医药领域“从 0 到 1”重大基础研究和颠覆性、突破性的创新技术开展研究,新药创新体系达到新水平。
十年来,学校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数居全国高校之首;累计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982项;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创新平台34个;完成 2100余项新药和新制剂的技术服务;助推 32 个新药品种获得新药证书,54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实现经济效益超 2000亿元......
今天,我们推出“药大这十年”之科研篇,也是“药大这十年”系列报道之七。让我们一同聚焦药大的科研工作者,体味他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与使命。
秉承“大情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2014年,王广基院士与郝海平教授团队“抗精神病新药奥氮平及其制剂的研制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孔令义教授团队“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尤启冬教授团队“复杂结构天然产物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与中国药科大学同龄的楼风昌教授(原名:楼凤昌)再一次代表中国药大人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由他与江苏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院士合作开发、中国药科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银杏二萜内酯强效应组合物的发明及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余年实验数万次!我校八旬教授喜提国家技术发明奖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三四十年前,欧洲银杏产品‘金纳多’(Ginaton)异军突起,”当谈及为什么会选择银杏化学活性成分这个研究方向时,楼教授陷入了回忆,“银杏,中国的植物活化石,资源占到全世界总量的 70%,秦汉时银杏叶就用于疾病治疗。到我们这代人,绝不能将这个领域拱手相让!”从翩翩少年到满头银发,克服实验场地、经费、技术等诸多难关……楼风昌教授团队在银杏的世界中不断探索,并成功研发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该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外市场上银杏有效成分最为清楚的制剂,质量可控、疗效稳定,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显著改善作用,明显优于进口药物,被评为2012年十大重磅处方药之一。近年来,医药发展的环境在变,百姓的诉求在变,治疗的手段在变,始终不变的是中国药大保健民族、服务人民的初心。十年来,我校陆涛教授、陈亚东教授团队完成以 FN-1501 为代表的小分子创新药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有益探索;尤启冬教授团队研发的DD0-3055开启了肾性贫血治疗新篇章;郭青龙教授团队研发出“抗癌护肝不伤肝”的CPU-118为肝癌患者带来福音;十年间,学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疾病构建了国际一流的新药创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助推 32 个新药品种获得新药证书,54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实现经济效益超 2000亿元......聚焦“大问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续推进基础研究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十年来,中国药科大学始终坚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
2017年,国际顶尖期刊Cell Metabolism发表了郝海平教授团队研究成果。成果首次揭示了胆汁淤积促发感染性休克的分子机制。创新性的发现胆汁酸为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可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加剧脓毒症早期炎症风暴,而其受体FXR则负向调控NLRP3的激活。该发现对于感染性休克合并胆淤的临床干预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国际顶尖期刊Angew.Chemie发表了顾月清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该团队巧妙地将癌细胞永生的“始作俑者”端粒酶“化敌为友”,开发出了一种端粒酶控释的DNA二十面体载药系统,有望实现精准可控的抗肿瘤治疗,为药物控释载体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十年来,我校着力破解新药研发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在成药性评价新理论与技术、颠覆性活细胞改造技术及药物递送新策略、新理论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先后有11407篇高水平科研成果接连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彰显了国际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中的“中国药大力量”。催生“大成果”,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成果转化、技术服务
2016年,由我校尤启冬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复杂结构天然产物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产业化”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项研究突破了制约复杂结构天然产物抗肿瘤药物伊立替康和长春瑞滨的产业化技术瓶颈,获得了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化工艺,独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并通过美国FDA认证,成为中国第一个和第二个进入美国市场的注射剂。同时,这项研究率先突破了复杂结构天然产物藤黄酸药效骨架的化学合成关键技术,创新出“兼顾生物活性及成药性的结构优化”研究策略,发现了易于合成、可口服的候选药物,实现了“由仿到创”的跨越。喜讯 | 我校尤启冬教授主持的科技成果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瞄准破解药物研发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周期长、成果转化率较低等痛点,2018年1月,在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倡议指导下,3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校成立“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在我药成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当前,我国正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创新强国转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健康需求,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阵地,作为科研‘国家队’责无旁贷。”成立大会上,德国科学院院士、时任校长来茂德教授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中国药科大学携手南京江宁高新区共建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十年来,学校先后携手南京江宁高新区共建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与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制药产业发展与监管高峰论坛;举办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首场对话对接活动;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重庆研究院作为西南地区首个高端科研院所“落子”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
聚焦2017中国制药产业发展与监管高峰论坛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十年间,学校积极打造“环药大知识经济圈”,积极推进“企业驻校”的协同创新模式。新增联合实验室等各类技术服务平台110个,签订横向合同4598项,合同总经费36.38亿元,到账经费达14.69亿元,科研到账经费年均增长率19.2%,翻了两番多。
2012-2021年科研项目到账情况(单位:万元)
“十年磨一剑”,从质变到量变,中国药大发生的积极变化,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出现。
匠心独具 | 探秘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学院实验楼!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8年初,药大学院实验楼一期竣工。2021年2月,学院实验楼二期竣工。建筑面积约8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5.57亿元的学院实验楼陆续对科研团队开放,投入使用。学校科研的硬件设施得到大幅改善。
上新了,药大|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学院实验楼一期正在入驻!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科技处处长李志裕介绍说:“搭建优质平台、改善科研条件、优化评价激励机制......随着《中国药科大学新药激励实施办法》《中国药科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中国药科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工作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我校科研工作者投身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正在不断释放。”勇担“大任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创新发展
2022年5月30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江苏省首批“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发布阶段性成果。由我校王广基院士、郝海平教授团队揭榜的“面向精准治疗的创新生物药和高端制剂成药性评价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突破了干细胞药物制备瓶颈,建立了全链条、闭环式的符合国内与欧盟标准的干细胞双规范GMP生产制备体系,形成了国内领先水平的基于药代-药效研究的细胞药物成药性评价平台,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干细胞药物领域的原始创新和临床转化能力。“2019年研究启动以来,平台支撑并推动了2个干细胞产品向国家药监局申报并获得临床批件。此外与南京大学合作完成了一款高端制剂的成药性评价。”团队成员介绍说。“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是责任,是担当,更要有韧劲!”王广基院士表示,“我们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决心攻克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在成药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掌握主动权,为中国的创新药物研究贡献中国药大力量。”十年间,我校充分发挥药学、中药学学科齐全的优势,通过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点项目能力逐年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喜讯|我校孔令义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孔令义教授团队“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推动了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与新药创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李萍教授团队以“中药活性成分群发现与作用机理”项目入选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该成果聚焦中药复杂体系药效物质作用规律与机理,创建了中药等效成分群研究新理论与关键技术体系,为诠释中药科学内涵、创新中药研发和国际标准制定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我药联手10余单位,吹响禁毒集结号!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徐慧教授牵头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毒品违法犯罪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围绕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前沿科技为牵引,开展了毒品原植物溯源、基于环境样品分析的毒情监测、吸毒时间认定、毒品快检、吸毒成瘾认定和戒毒康复、毒情预警和研判等方法及装备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从“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四个方面,有效地提升了禁毒的科技化水平,全面推进了我国禁毒工作的开展。十年来,学校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大和重点项目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项,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数居全国高校之首。“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民生命健康的郑重承诺,也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孔令义表示,“国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环境,让我们可以自由发挥创新能力,这是我们的幸事。在新时期新征程上,我校科研工作者必将立足岗位,传承使命,勇担重任,继往开来,赓续奋斗,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会竭尽所能,发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回首这十年,学校始终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重大生物医药问题中的重要导向作用。越来越多的专家团队正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自主性创新性,承担起更多的国家重点项目。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当谈及未来科研发展方向时,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表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作为科研国家队,中国药科大学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时刻牢记人民、服务人民,不断促进人民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还要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力健康中国战略高质量发展!”·2012-2021年,我校到账经费年均增长率19.2%,十年间经费涨幅超4倍。·累计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98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级9项、课题级19项目;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主持22项,参与40项。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立项金额≥1000万)15项、省重点项目数40项。·近十年,我校累计新增部级平台(包括各类科研平台、实验室、工程中心)13个、省级平台9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创新实验室6个,校级平台26个。·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含技术发明类)二等奖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8项,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新增两院院士数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数1个。·2012-2021年,共获国内授权专利1075件,获国际授权专利28件;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率达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