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为什么你有10年工作经验,每年涨薪才5%?
有个老朋友,最近疯狂地跟我bb:
今年我居然才涨薪3%,都没跑赢通胀。
哈哈,我说:
像你这样的员工,那么贵,产出又不高,每年不被开除都应该感恩。
他无视我的话继续又bb:
国家建议的涨薪幅度是4%-15%,平均值是9%,我严重拖了后腿,连最低值都没有到啊!!F*ck!@#¥%
我嘿嘿答:
没准这是你老板设的局,就等着你嫌涨太低,去跟他大吵一架,愤而辞职,正好省了开你的赔偿金。
他完全忽视了我的回答,继续bb......
哈,反正我知道当初美国经济危机很严重的时候,有个朋友就是这么被就坡下驴炒掉的。。。
这篇大实话,写给我这个抱怨涨薪幅度太低的哥们,难道你不知道有一个职场的老梗?
“我有10年工作经验,
明明是个资深人士,
为什么每年才涨薪5%?”
经典回答是:
你根本就没有10年工作经验,
你只是1年的工作经验,
重复用了10年而已。
很多年前,我刚入行没几年,有位同事说她离开公司的理由很简单,无法接受为一个公司卖命7年,月薪还没有过万。
当时大家都有些忿忿,长大以后才懂,公司有公司的问题,员工有员工的问题,毕竟在这家公司,“卖命”7年月薪没有过万的人,仍是少数。
最近收到一封简历,某超级大刊从业7年资深员工,月薪1w出头,负责的业务也与入行无异,能力结构毫无提升。将心比己,哪家公司收到这样的简历,不会质疑这类员工对企业的价值?
究竟是强势平台限死了个人发展,
还是个人在把舒适平台当养老院?
打工者心态和老板心态,就像两座对望的高山,站在自己的山头上,看到的所有风景都是反的。
员工们不懂为什么自己那么辛苦,
朝九晚五涨薪幅度还没跑赢通胀?
老板们不懂高薪虚位以待,
为什么永远找不到对的人?
老板们巴不得主动Offer高薪高职位,就愁没人能担得起高薪对应的高压重责。
正确的战略,找不到能力结构相匹配的团队来执行,要五给一,在执行层眼里就变成了战略的错误?
大多数业务骨干出身的年轻管理者,都会遭遇双重身份叠加的困扰。
85-90出身的年轻人,正在集体起势,不仅要充当业务标杆,更要上呈下达,强力执行,孵化年轻梯队。
个中迷茫、无力、甚至壮志难舒,与天花板的碰撞,缺乏管理经验带来的无序失衡,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不断产生......
谁也不懂谁,搞得彼此都很痛苦。
我们要尝试着去理解对方,才能找到彼此正确的打开方式,开启对方身上正向、健康的自动力。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从20+到30+,那些职场教会我最值钱的教训》
从实习生,到执行主编、新媒体总经理,我花了9年,这个时间不长也不短。
从被选择,到每天都在做选择,我从未离开过前线炮火,一边肩负高业绩考核,一边沉淀管理经验、琢磨绩效机制。
至今,仍然做得不够好,但至少,一天比一天好。
去年出来正式转行后,一直在寻找“不存在的人”:兼具两个行业优秀基因,又不带有两个行业臭毛病的年轻人。
简历看得多了,心态、立场时常切换,感触良多,对很多现象的本质把握得也更深刻了。
仅以此文,
献给和我一样渴望精进的年轻管理者。
无论你带着3个实习生也好,管理着百人销售团队也罢,今天做得不够好没关系,早一天懂得,早一天进化得更好。
《20+到30+,职场教会你最值钱的教训》
1、职场的本质:雇你是让你来创造价值的
职场的本质是工作,考核一个人价值的最核心指标是工作的产出结果。
至于,自我实现、学习、交朋友......,那是你的诉求
当然,最好的状态是,个人成长和企业成长同一目标,互相成就。
本质上,天下只有一种优秀的员工,即按着正确的战略方向强力推进,高效产出,创造源源不断的高价值。
其余都是附加指标,情商、人缘、学历、资源、等等
当然,这些附加指标都会间接的转化为产出结果,作用于核心指标。
职场不是秀场、情场、名利场
如果,你的核心诉求是学习,那请你花钱雇个私教
如果,你的核心诉求是交友,那请你参加兴趣小组
20、30、40,永远记住
你在公司里的价值,就是你创造的价值。
2、正确理解职场的“自由”
没有自律 谈何自由
有限度的自由,仅仅发放给少数高度自制、自律的人群上
一个雇员所被赋予的自由权利,通常与他所做的贡献、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大多数认为自己配拥有自由的员工,其实都是个误会。
在团队合作中,给员工明确的目标,结果导向,鼓励他们“自由”地采用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绩效。而不是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工作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地不做自己不喜欢的部分。
快速学习并适应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兼顾兴趣领域,实践、沉淀出一技之长,是职业化过程中必经的过程。
在初级员工三观尚未建立的前提下,过于尊重个人兴趣,只会让她们迷茫于选择,没有沉淀,就没有成长,做了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3、只能有少数人参与决策
一个公司,想要快速稳健求发展,只能由少数人参与决策。
任何不同层级的决策,都只能由少数人来做。
否则就会像多党专政的国家,降低效率、拖沓、令民主沦为政治“艺术”的Trick。
Decision Maker的分界要清晰,必须有明确的授权,谁才是决策者,任何发散性的讨论都将终结在这个Decision Maker身上,Ta必须为自己在权限内所作的所有决定负全责。
4、Weakest Link 团队警惕最薄弱的一环。
一旦个别员工对团队,产生了消极、负面、不健康的影响,造成了破坏性的结果。即便这种负面的影响,仍然在可控范围内,都必须马上采取行动。
像处理癌症一样,立即手术清除、介入隔离。
管理者,最忌讳不作为,模棱两可,界限模糊。移木赏金,明确梳理正向的标杆。
管理层万万不可抱有惜才的侥幸心理,一再遮掩,捂着,混沌过渡,必须第一时间明示团队。(因为惜才,而丧失了公平,这类错误,我好像不止犯过一次)
任何暧昧不明的态度,有违企业价值观的行为,都会成为团队内的瘟疫,比你想象中更快的速度蔓延,严重打击团队战斗力和士气。
5、最忌因人设岗
选择是否要一个人,并不能简单以是否优秀来衡量。
有些人很优秀,但她的加入只会让团队的整体实力减分,那么这种优秀并不适合你。
反之有些人,可能单看业务能力未必很出众,但是她恰恰是补足团队短板,聚合团队整体实力的粘合剂,选对那块拼图,对双方的价值,都是放大的效用。
因人设岗对整个团队架构、人才体系都是很大的破坏,见木,更要见林。
6、人品和作品分清楚
价值观不合的人 再有才华也不能要。
很多人把人品和作品分不清楚,甚至有些企业特别偏爱用人品不好的人,来达成剑走偏锋的奇效。
人品不好的人,能完成一些“不可能的任务”,有些企业管理者会片面的看待这类人才的价值,认为反正Ta消耗的是个人口碑和信用,替公司完成业绩。
Well,这是大错特错的。
当你和一个人品不好的人为伍,在所有人眼里,你和他就是同路人,你没有机会向所有人解释。对于企业的口碑和信用,是极大的伤害。
一个人再有才华,如果人品不好(最基础的是道德底线),Ta在一个集体内工作,不可能完全真空独立,当Ta与相关部门人员发生职能交叉时,人品不好就会炮制出新的“工作量”,大大消耗了团队。
要招价值观一致,高能高潜高素质的人,即便这很难,但也得横下心找,不能凑合,凑合会凑合出更大的危机。
宁可在对的路上走得慢一点,也不能在错的路上跑野了。
对的人,值得耐心去找。
7. 搞清楚 公司存亡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在公司的每个人,无论是管理层、决策层还是执行层,在心里都应该很明确,公司的存亡主要是靠哪个核心部门支撑起来的。
比如,杂志,当然是靠广告养。
这样各团队就不会摆错自己在整个全局的位置,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顾全大局。
8、年少而居高位的人
&
多年安于执行层的人士,
人性上是两种人
总监并不等于是资深的资深XX,愿意年少居高位的,通常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并且敢于承担,有勇有志,对于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有强烈需求的人。
而那些多年安于执行层的人,有很多人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不愿意承担更大的压力、责任和风险,不愿意业务骨干+管理二合一的新角色,对生活带来巨大压力改变。在他们眼里,升个总监,只是个虚名,要多干那么多活,只涨这么点薪水,这个deal,不划算。
他们追求的是体面、舒适、高性价比的工作,他们期望熬资历熬出一份稳定高薪。(这没有对错,只是人生选择不同)
这样的资深人士在大公司能很好的安度晚年,尤其是经济形势很好的情况下,我身边真是一大把这样的人。
但是,在日益公平残酷的竞争市场上,老油子们很快就丧失了优势。
既不如年轻人能学能吃苦能扛事,又比她们薪水高,改变的可能性小,三观已经成熟,很难再自我突破,渐渐的就成为了很尴尬的一群人。
9、不要人为干扰自然竞争
管理者不要企图去人为干扰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和心智基础,能和企业一起成长。
尊重自然规律,让优秀的人,通过实战考验,自己脱颖而出。
永远不要人为地去加以杠杆,学会Live with Uncertainty。
是不是对的人,放马跑跑就知道了。
不要轻易对个别人予以众望,是金子自己会发光,藏都藏不住
田忌赛马,跑着跑着,就不再靠冲劲搏杀了,耐力、爆发力,厚积薄发......
你最看好的那匹马,未必能够跑到最后。
分清楚工作关系和朋友的角色,尊重职业化。
Business is Business,Personal is Personal。
职场和个人情感,和“小我”、“大我”一样的道理,唐明皇再爱杨贵妃,倾城之时也只能割爱平众怒。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一家有着明确使命感和进取心的企业,就像是万里行舟,有人上,有人下,有人错过,有人追逐,来来往往,都是自然选择。
企业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强大的基因,会使得这种双向选择更加精准,共赢的目标也更坚定明确。
人生有很多种美好,即便是商业社会也有很多种赢法,丛林那么大,选择彼此信赖的对象。
10、从0到1 & 从1到10,所需要的人才不同。
从0到1,从1到10,企业的发展规律不同,因此考核人才的指标权重也不同。
有些人在从1到10的阶段是非常好的人才,能释放出强大的能力优势,属于锦上添花型人才。
最典型的就是时尚圈,这个圈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资深人士们有他们的专业擅长,但那套精道的功夫,脱离市场供需规律已经很久,只能在从1-10,甚至从10-100发挥作用。
华妃离不开紫禁城,离开紫禁城,她的一身功夫无处施展。
当初我跳出来时,创业圈的人也这么看:“你们这一代大主编,被精品业完美的企业文化惯坏了,早就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不无道理,革自己的命,确实很难。
不仅时尚圈,很多头顶光环的行业都一样。
职业经理人们对于成熟行业、高尚的企业文化已经习惯了,无法忍受从0到1粗暴突兀,原始阶段刺刀见红的冲杀。
对于那些冲着什么企业文化、暖心福利、美好浮云的一切而来的年轻人,我只能说从0到1的企业,不适合你。
要建立所谓美好的企业文化并不难,打下了江山,接着造城池,完成原始积累之后,不缺钱和情怀去建理想国。
可是,打江山的苦日子你不在,
凭什么山河壮丽的日子里该有你?
No Pain,No Gain。
食得咸鱼抵得渴
从0-1,最艰难最痛苦,收益也更多。
从1到10,从业环境会更体面从容一些,但是有了所谓平台,创造的价值中,个人能力因素就被减弱了。
年轻人的20岁-25岁很重要,但决策的权重反而没有那么致命,不要想那么多,做比说重要,想太多容易一事无成。
20岁的时候,踏踏实实的春播,30岁才能风风光光的秋收。
25岁-35岁,重复累积的努力,已无法助你打破职场瓶颈。
今天随手写的这些职场点滴感悟,对于年轻的管理者来说,是20+到30+,职场教会我们最值钱的教训。
想必,走过这一遭的人,都会心有戚戚焉。
而对于仍然困顿于自我发力的年轻人来说,你所不理解的老板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其实都是这么想的。
即便无法真的理解,你也能知道,哦,In or Out,上限、底线在哪里。
职场傲娇,随时都有可能出局。
重点是,你摸清楚游戏规则了吗?
现在知道也不算太晚。
In a Word,还是我最爱说的那句老话,信不信随你——
人各有命,各自受着,
谁也别劝谁。
Btw,上次招过一次 Intern,没说清楚工作地点在北京,搞得世界各地的网友都来应征
这回说得清楚一些,Intern是针对Base在北京、主要针对大三、研二的学生,或者Gap Year的留学生。
我们仍然欢迎符合如下要求的你,发送简历至 Intern@snob10.com
1、好奇心强
2、有很强的责任心 学习能力强
3、擅长沟通 爱琢磨人性
4、热爱小众精品
5、有基本的职业化素质
猜你喜欢
微博:于小戈
微信聊天号:Snob10
仅以此文,
献给和我一样奔跑中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