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敲黑板!关于唐山的这些典故和传说,你知道几个?

2017-09-17 唐山发布


导 读

唐山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据考古证实,在远古时代,唐山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爪村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0年,孟家泉人的发现,至今有约17000年,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滦县的东灰山,遵化的君子口等处都有发现自50年代起,唐山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多处,今唐山市内的大城山,迁西的西寨村、迁安的安新庄三处遗址具有代表性,它说明人类文明的历史时期当时在这里已经开始。90年代后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唐山人在这块土地上早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滦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唐山在商周时代属北方侯国孤竹国的地域,当时,人们由木炭烧制、条混盘筑的方法制作三足、平底陶器,已经会制作和使用青铜器,孤竹国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至今。

战国时唐山为燕国辖地,当时社会生产力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经济和文化向前发展一大步,有了多且精的陶器、铜器。武器和生产工具铜制、铁制并见。秦汉时唐山为右北平郡、辽西郡、属幽州。

西汉时已经开始学习种植水稻,兴修水利,同时也使冶铁、铸铁、煮盐业发达起来,设官吏专门统管盐铁。

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山地区仍分属幽州的右北平郡和辽西郡,聚居在这里的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实现着民族文化的融合。

隋朝把汉代的州、郡、县三级行政改为州、县两级,今唐山地区东部属北平郡。

在这片热土上,流传这许多美好的故事和传说。

▼▼▼

典 故不食周粟

据《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记载:商朝末年,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有个小国叫孤竹(今迁安一带)。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是伯夷,次子为叔齐。国君在世时指定叔齐为国君继承人。国君去世后,叔齐不肯接受君位,坚决要求哥哥伯夷当国君。伯夷说:“父王的意愿是你继位,不是我。”遂逃走。叔齐亦不肯超越兄长当王,所以也逃走了。结果,兄弟二人谁也没有当国君。当时,西北高原有一个周族诸侯国,首领是姬昌,即周文王。伯夷、叔齐听说姬昌为人很仁义,就决定投奔周国。当他们风尘仆仆赶到那里时,姬昌已经去世,其君位由儿子姬发继承,即周武王。兄弟二人在周国住下不久,姬发出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拉住姬发坐骑的缰绳,对他说:“大王刚刚去世,你就兴兵打仗,是讲道吗?你作为臣子去杀君王,是讲仁义吗?”姬发没有听从他们二人的劝阻,后来武王灭了商周,统一全国,建立了西周王朝。伯夷、叔齐认为姬发的做法非常可耻。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隐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上靠吃野菜为生,发誓不吃周朝的一粒粮食。可是有一天他们遇上一名农妇,她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听后,开始绝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并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个故事被人们流传了两千多年,其中褒贬不一。但据有关考证,历史上显赫一世的让国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就出自迁安


典 故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国(在今山东省境内)北伐山戎(戎族的一支,又作北戎,散居在今河北省迁安县以东、以北一带)途径孤竹国时,管仲和隰朋为齐军提出的解困之法。管仲和隰朋遂留名唐山大地。

春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戎、狄势力发展起来,周朝在北方的诸侯国燕国(辖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北部、东部一带),夹于戎、狄之间,常受山戎侵扰,国势较弱。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山戎犯燕,燕庄公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伐山戎,管仲、隰朋随行。齐军很快取得胜利,灭掉令支(又作泠支,属山戎一支,在今河北省滦县与迁安县之间)而还。

齐军在归途中,经过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迁安、滦县一带)。孤竹国君伪降,引齐军入沙漠地带,也称迷谷。那里乱石荒漠,杳无人烟。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齐军“迷惑失道”。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叫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以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管仲见山谷险恶急寻出路,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这个齐军迷惑失道的地方,据说就是今滦县榛子镇西乱石山一带被称作“迷沟”的地方。齐桓公为感谢老马引路,乃封“马”为官。迁安灵山脚下有马关营村,传说与此事有关。齐桓公为寻仙迹,在马官营村亲手栽种了银杏树。现尚存一棵,据科学家考证,此树已经历了2600多年,实属罕见。


典 故寻蚁求水

在“老马识途”中,齐军行于山地,山中无水,士卒口渴难耐。隰朋出主意说:“蚂蚁冬天把巢筑在山的南面,夏天把巢筑在山的背面。如果蚂蚁窝口的土封高一寸,蚁窝下面七八尺处就会有水。”士卒按隰朋说的,寻找蚁窝掘地,果然得到了水。时人称隰朋为“多智”。齐军走出迷谷,灭掉了孤竹国,威震北方戎、狄。齐灭令支和孤竹后,将山戎的特产东葱和戎菽(红小豆)广布于天下。

齐桓公北伐山戎救燕,是他霸业的一部分。以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中有管仲之谋和隰朋之力。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管仲患重病。齐桓公探病时,管仲推荐隰朋代行相事。并说他去世后,任用隰朋可安国家。但他又叹息说:“上天生下隰朋,是让他来做管仲的舌头。如果身体死亡了,舌头还怎么能存在呢?”不久,管仲病故,同年十月,隰朋也去世了。


历史故事唐太宗东征在唐山地区留下了许多有关地名的传说


(一)大城山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10多万唐军东征高丽(统治区在今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经过半年多的苦战,虽然夺取了十几座城池,但在攻打安市城时,遇到了高丽军队的顽强抵抗,久攻不克,粮草将尽。辽东早寒,草枯水冻,唐太宗于九月下令班量。太子李治从长安千里来迎。

唐太宗率3000骑后入临渝关(今山海关),在今滦县一带和太子相遇。此时,唐太宗所穿的战袍已旧敝不堪,为他献上了新衣。之后又途经今唐山回都。唐太宗率军途经唐地,曾在大城山上屯驻,以后此山遂名"唐山",这是唐山得名的开始。后来的《永平府志》、《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滦洲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史志对此有过记载。大城山下的成鲜水(今陡河)遂名"唐溪"意为唐山脚下的河水;河上建桥名曰"唐山桥"。唐山桥西一带形成的村庄称桥头屯(今路北乔屯)。

(二)钓鱼台

传说唐太宗东征驻兵唐山时,曾到今大城山北侧河岸边观赏风景,放线垂钓,后这里称钓鱼台,名称沿用至今。

(三)晾甲山

相传唐太宗率将士行军,适值大雨滂沱,将士铠甲尽湿,于是在大城山东1公里处山丘上晾铠甲,后人遂将该山称作晾甲山(晾甲坨),后又演变成亮甲山(亮甲坨)。今称贾家山,在唐山钢铁公园院内。

(四) 三跳涧

今迁安市东15公里处,相传唐太宗东征时普跃过此涧。涧帝有试剑石。

(五)擂鼓台

今滦县西百里,相传唐太宗曾在此学习擂鼓御敌。

(六)谎粮坨

在今滦县城南25公里,相传唐太宗以此谎敌。

(七) 亮甲店

在今玉田县城东南11公里处。相传唐太宗东征时遇雨,晾甲于此,故名,后用谐音称亮甲店。 还有晒甲坨、晒甲岭、廒里井、挡驾庄、马棚峪、石臼坨岛等。

唐朝出于屯兵和积粮的需要,在今唐山一带建了许多城池,如平安城(今遵化平安城)万年城(今迁相三屯营北)平州城(今卢龙县)马城(今滦南马城)等,还建筑了一些要塞。又修建了兴唐寺(在今唐山南郊)净觉寺(在今玉田)等寺庙。

觉得有用请点


- END -

唐山发布(tangshanpress)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唐山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  ◆  ◆

往期精选回顾


 < 点击以下标签即可查看 > 

☟☟☟


文明创城   |   重要通报   |   人事任免

重要提醒   |   健康生活   |   招聘信息


◆  ◆  ◆

点击“大拇指”体验一次简单不过的微信编辑体验,不用太久,不用太难,瞬间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