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创观察 | 人人都是设计思维者——工作坊体验记

2015-09-24 高正 社创客


我叫高正,目前在美国读本科大三。我之前一直对使用创新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很有兴趣,虽然我不是专业设计师,但我注意到,近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在应用一种叫做“设计思维”的思维方法。它被很多人成功的运用到解决社会问题中,被称为社会创新者的“利器”。 看着一个个成功运用的案例,我对这个跨界、新颖、好玩的概念好奇心也愈发浓厚。我想,我虽然不是设计师,但我可以学着做一个设计思维者。


“我不是设计师,但我是设计思维者”


正巧,得知社创客要举办一个设计思维体验工作坊,我第一时间报了名。现在回想起来,参加这次工作坊也是我这次回国最大的收获之一。

9月19日,我准时来到北京歌华大厦,参加了“社创客——用设计思维‘让宝贝回家’工作坊”。工作坊的导师是来自美国硅谷的设计思维导师梁海燕博士,我们这次要运用设计思维尝试解决的社会问题,是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儿童走失与被拐卖。




据统计,中国每年走失儿童被找回的比例只有1%,而这个比例在美国高达97%,导致如此大差距的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怎样运用创新的方式,并借助设计思维来改善这一现状,是我们今天的任务。


800平米的大厅里一早就人头攒动。对设计思维感兴趣的人比我预想的还要多。而且多数和我一样,并不是设计师出身,正所谓“你不是设计师,但你可以是设计思维者”。


为了保证组员的多元化背景,促成跨界思维的更好碰撞,梁海燕导师根据大家从事的行业,分为了10个小组,每组8-10人,而我被分到了第六组。我们组的队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组员也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公益人、大学生、企业管理者、杂志编辑等等,甚至还有一位来自澳洲且中文不错的美女。




活动一开始,梁导师播放了《亲爱的》电影预告片,引出了本次工作坊的主题,唤起了大家对这个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热情。之后,梁导师为大家详细解释了什么是设计思维,并强调了设计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并不是只有专业的设计人员才可以运用,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设计思维去解决问题。


为了快速让大家放松大脑,回到产生创新性创意的最佳状态——类似孩童时期的心态、发现的心态,梁导师让每个小组想一个队歌,并依次上台表演。我们组选择了“小星星”作为队歌,寓意希望和光明,指引失踪儿童回家的路。我们还在表演中加入了一些肢体动作,所有人都在卖力的表演。经过这个环节,大家进入了不错的状态,同时对稍后的合作也更有了信心。




表演结束,大家兴奋劲尚未褪去,梁导师立刻开始引导大家通过5个设计思维步骤来尝试解决儿童失踪问题:


第一步:移情(Empathize):采访当事人,用共情的方式换位思考,了解在这个社会问题中用户的真实需求。


梁导师让大家用“共情图”的方式,去模拟一个儿童丢失的场景,通过采访去熟悉问题当事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觉是什么,然后记录下来。




我们小组内部分为两人一组,各自模仿一个场景,并相互采访。一个组员讲述了他的一个亲戚前段时间遇到的真实案例,让我们小组最后决定模拟农村留守儿童失踪的场景:一位乡下的老独自照顾孙子。有一次爷爷去地里收庄稼,把孩子一个人留在了家,且大门没有锁,这在乡下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结果等爷爷回家,发现孩子已经失踪。


我们在梁导师的指导下,用“共情图”记录了爷爷发现孙子失踪时候的情况,特别是问题发生之后当事人的心理,目的是为之后找出问题发生原因的环节做好准备。


第二步,定义问题(Define)了解在这个场景中孩子为什么丢,并找到这个社会问题的痛点。


我们小组尝试列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失踪的8个理由,包括爷爷没有看管好,家里的门没有上锁,孩子安全意识不强,邻里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不健全等等。虽然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认为爷爷作为监护人并没有起到应有的责任是孩子失踪的直接原因。




之后,我们又通过“5 whys”的方式,有逻辑的连续5次问为什么。在梁导师以及她提供的思维工具的帮助下,我们认为本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村内缺乏沟通与联系,信息相对闭塞。


第三步,设想方案(Ideate):根据找出的问题发生的理由,讨论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梁导师的引导下,借助“How-Wow-Now”思维图,找出“How: 未来可能会实现的、具有挑战性的解决方案”、“Wow: 非常有创新性、开创性、脑洞大开的点子”以及“Now: 风险小,容易接受且现在就可以实行的解决方案”(如下图)。我们小组长要求每个人都想出1-2个方案,分别写到便利贴上,并判断该解决方案属于三种中的哪一种,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当所有人进行完之后,我们聚在一起,一个一个的分析和点评每个人的想法,并探讨实施的可能性。


面对眼前的十几个点子,梁导师再次强调最终的解决方案一定要根据这个案例的实际情况和找出的痛点,在可实施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打破固有的传统模式,而且可以选择多个点子,通过科学的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们决定,每人可以选择三个点子,用投票的方式初步决定我们小组的最终解决方案。


第四步,设计原型(Prototype):把讨论出的最终解决方案,设计成一套可在市场上使用并推广的产品。


我们小组决定针对村子内部缺乏联系,信息交流相对闭塞的问题,参考美国的安伯警报,设计出可以用旧手机当做移动的传播工具,每个村子的人都通过这个工具进行实时的信息分享,并在孩子失踪的时候即使将信息发布给村里每个人,用大众的力量提供线索,提高找到失踪儿童的可能性。




一开始我们认为,系统可以用智能手机的APP来实现,但这个方案很快就被一个组员否决了。她提醒到,这个案例发生在农村,很多年龄较大的农村人没有智能手机,如果我们基于智能手机来做,可实施性和可接受性将被大打折扣。大家顿时陷入了沉思,之前的方案面临着被完全推翻重来的境地。这时,另一个组员灵机一动,指出可以用城市淘汰下来的二手非智能手机,经过一定的改装,设计成方便操作的便携式设备,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随时与其他村民进行信息的传递,当孩子遇到危险或失踪时,可以向全村通知情况,以便及时应对。我们如释重负,对植入这个带有循环和环保概念的元素十分赞同。


就这样,我们不断重复着寻找缺点、快速改进和迭代的过程。之后,我们又在这个基础上脑洞大开,想到除了用这个传播工具用作儿童失踪的预警和信息分享,还可以加入农产品交易等商业的元素,这样有可能让这个项目具有盈利能力,变得可持续。


4个小时转瞬即逝。我们小组在这样极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任务,拿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品创意。


第五步,测试(Test):对产品原型进行测试,并快速进行迭代改进。


由于时间所限,我们来不及制作样品和测试用户及市场反馈。但工作坊请来了专业投资人和该领域的专家,对我们的产品创意进行点评。我们将上台面对他们,在2分钟内介绍我们组的项目,并接受他们的反馈和建议。




上台前,我们又重新的聚在一起,并选择了3位能说会道的组员,作为代表上台展示。仅仅2分钟的时间要求我们必须要言简意赅,抓住重点。虽然大家都很紧张,但仍然你一言我一语,唯恐漏下了什么重要的环节和想法。上台后,三位代表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将我们的解决方案成功的介绍给了大家。


虽然点评老师肯定了我们的想法,但仍然对我们产品可行性的提出了不同意见。有老师指出,这个项目如果真的实施,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不论是人力还是材料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必须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他建议我们缩减环节,简化步骤,把商业的模式先砍掉,仅仅保留简单的失踪儿童预警和信息扩散的作用即可。另外也有老师提醒我们,这个模式操作的难度在于说服村民去使用,毕竟他们安全意识不强,而且仅仅根据我们目前想到的功能,很难吸引他们去使用,真实的效果令人担忧。




根据老师的建议,我们在展示之后也稍微做了一下总结。这时候大家都已经非常轻松了,每个人都在回顾着今天工作坊所学的内容。我也在思考这4个小时工作坊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得与失,利与弊。


其他各个小组的方案也各有特色,比如有用智能手环去连接宝宝和妈妈,并加入危险提示、亲子互动游戏等元素;还有通过改造公共场所的设施,加强预警,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在公共场合失踪儿童的数量等等。不同的思路,对我们也颇有启发。




短短4个小时的工作坊,我们组员们在导师的帮助下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完整体验了设计思维的全部过程,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尽我们最大可能去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尽管尚不完善,距离实际使用解决问题还有很大距离,但感觉获益良多,不仅熟悉了设计思维的工作方式,而且锻炼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这次经历之所以对我个人来说也非常有意义。让我真正的了解了设计思维,并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可循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用设计思维开发出来的产品以及找出的解决方案,更容易抓住目标群体的痛点,并在市场上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这让我加深了对设计思维的兴趣,也鼓励我继续对设计思维进行学习和实践。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线观看9.19“人本设计为民生”主题论坛活动全程视频,精彩为你呈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