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琶书苑|《公共性视角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研究》
《公共性视角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研究》从既有公共性理论出发,进一步厘清了公共性的内涵,并对大众传媒公共性、公共政策公共性两者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用于考察中国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之公共性状况的可操作的判准和框架。
当然,议题的公共性以及议题参与者的公共性只是从两个层面说明了“消费广场”在彰显对话的公共性方面的表现。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在公共领域中,面对同一件事物或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而具有不同的视点,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点出发,自然表达出各自不同的意见,但大家经过理性批判和争论最终都会达成共识或形成公共意见。这就告诉我们,传媒作为公共话语平台要体现出其公共性就应该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表达、争论与交流。事实上,“消费广场”版的编辑非常注意平衡原则,让各种意见都能得到充分表达,其明显的特色就是将正方观点和反方观点醒目地编辑在报纸版上,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从公共对话与讨论的实际效果来看,“消费广场”版上的一些多元意见的表达与交流也促成了某些共识,形成了公共意见或公共舆论,影响了某些公共决策,使某些公共政策得以修正和完善。
当然,仅从我们上面对历年议题的简单回放,我们难以得知公众的多元意见和观点是否得到表达。要充分说明传媒在彰显对话的公共性上的表现,还需要再对公众对相关议题的讨论做进一步的考察。从下面一节起,我们将选择“消费广场”版上的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议题进行回放和考察,以分析“消费广场”在对话的公共性方面的表现与作为。
【作者简介】
肖生福(1976—),江西信丰人,, 200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公共行政》等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各1项,参与教育部课题、广东省教改课题各1项。主要从事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与制度分析、公共行政学基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