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诞纪念||一个人和一所大学:广州大学创校校长陈炳权


热烈祝贺广州大学创建90周年




陈炳权:呕心沥血教育终其一生

  

    中国之南有广东,广东之南有台山,台山之南有海晏。陈炳权,这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就诞生在中国大陆极南之地的贫苦农民家庭。从蒙学受教,到留美求学,再到回国教学、办学,陈炳权的一生无时不与教育二字息息相关。

1923年,陈炳权获得美国密土根大学学士 

1945年,陈炳权荣获美国罗若拉大学荣誉博士 

            陈炳权与儿子在哈佛大学的合影


       陈炳权不同于许崇清,他缺少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后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时候曾经试图用辨证唯物主义来建立教育哲学的新体系;陈炳权也不完全类似于陈序经,尽管陈序经和他一样,有“一个人和一所大学”的说法(陈炳权之于私立广州大学,陈序经之于岭南大学),但陈序经在岭南大学开始34年之后才当上岭南大学校长,他的前面还有功绩丝毫不输于他的钟荣光(岭南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帮助岭南大学摆脱美国人的控制),而陈炳权仅凭五百元之资和一班有识之士建立私立广州大学,前后三次出任校长,为了该校在抗战后的重建奔走海外募集资金,直至解放后他在香港希望私立广州大学能够在他的手中延续,创办广侨学院——可以说,私立广州大学的校史就是陈炳权的教育史,他更有资格担当起“一个人和一所大学”的称谓。

1927年,将美国的教育体制复制于广州大学

校训“博学笃行”,两旁之禾穗象征广州“穗城”之称

 

       陈炳权早在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院读书时,就和李朴生等同学在广州办起了平民义学,待到美国留学,又从事华侨学校的创建和教育工作,回国后,在国立广东大学任教,继而效仿美国教育体制,引入夜间大学,后创立私立广州大学,解放后,前往香港设广侨学院,参与创办香港中文大学,他的一生,对教育呕心沥血。

       自小艰苦的求学背景使陈炳权对待那个年代国人求学之艰难深有体会,因此在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专攻银行方向的硕士学位后,他没有去专业对口,待遇丰厚的银行,而毅然选择了执起教鞭。他之所以极力推广夜间大学,也是因为那些贫苦的学生白天多要工作维持生活,他之所以在夜间大学办学受挫后创办私立广州大学,也是为了适应清贫有志的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已经退休的84岁的广州文史馆研究员曹思彬老先生说,虽然陈炳权从事大学教育五十多年,但他只是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严格来说,和同时期很多教育学家相比,陈炳权缺乏一些独到的见解,不过他有种天生的美德却是很少有人能及: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坏人,他从不讲别人的坏话,胸襟宽广,秉性温和;他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因此也甚少惊人的言论,他从不认为自己的文章是铁板铸作,乐意让人为他修改;他的身上既有留学回来西方民主的作风,也不乏中国儒家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博大精神。因为这样的性格,陈炳权十分推崇美国的童子军教育。他觉得童子军训练主要练的是日常的接物处世,看起来肤浅容易,但日后可以让人受益无穷,很多高深的道理其实就在人的日常行为之中。

       纵观广东近代教育史,英才辈出,但我以为陈炳权此类人却少见,他不是一个奇才,甚至可以说他没有什么办教育的天赋,但他有一腔热情,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有对教育的兢兢业业,这些恰好是鲁迅先生笔下“孺子牛”的真实写照,是一个教育家最实用、最基本的内涵。

 

□地理记忆

东横街 

       在文德路和万福路交接处的东横街上,唯一幸存在12号的,是陈炳权当年建立的私立广州大学的礼堂(刘勇 摄)

  

       在陈炳权五十多年的大学教育生涯中,私立广州大学是他投入心血最多、办得最为成功的学校.他曾经先后三次担任谊校校长,在那里留下了他最光辉的篇章。

       私立广州大学如今已不存在,解放后它先是并入了华南联合大学,后来伴随着华南联合大学的分拆,在今天的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身上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1930年和1934年,私立广州大学曾在东横街修建扩充校舍,作为校址。按照地图,在文德路和万福路的交接处,我找到了这条幽深的小巷。巷子很长,也有不少老的建筑,但问来问去,却大都不知道若干年前这里曾经有个陈炳权和他的私立广州大学。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在这里住了五十多年的阿婆,她说,东横街12号就是原来的私立广州大学,当年她搬进来的时候,住的就是私立广州大学的教室。在她的指引下,我在12(现在是广东省教育厅宿舍小区)找到了私立广州大学现存的唯一痕迹——当年的礼堂。

       岁月如刀,当年陈炳权教书育人的地方、当年陈炳权全校演讲的地方、当年陈炳权给学生举行毕业典礼的地方……如今已是一幢摇摇欲坠的危楼,它埋没在周围小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我站在楼前,努力地想根据资料图片和这幢建筑想象出陈炳权所办的学校,却是徒劳。阿婆告诉我,那时的教室很小,那时的体育场不大……

当年陈炳权就是沿着这条幽深的石板路,踏上他终其一生的教育生涯(刘勇摄)

 

       东横街的石板路一看便有历史,私立广州大学校址的旁边有百年以上的教堂,或许它们可以告诉我,当年这里有多少孜孜不倦的学生,这里有多少求知的快乐,这里有陈炳权驻足的身影。

 

□人文记忆

朋友眼中的陈炳权

       黄同仇(曾任香港广侨学院的训导主任、院长)

       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本来助人为快乐之本这是很多人知道并且愿意去做的。但陈先生的态度和热情与人不同,他平时做事最重效率,连帮助人也一样,绝不敷衍了事,假如你有事请他帮忙,他不但自己很乐意,还会替你寻求另一个更妥当更有力量的人来帮你,使你的目的完满达成。

专家眼中的陈炳权

      曹思彬(广州文史馆研究员,现已退休)

      尽管他曾经留学美国,擅于接受新事物,但他的性格受了很多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比如炊水思源,他因为是贫苦学生出身,所以特别同情并愿意帮助这些学生,他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受惠,所以投身教育。 

人物词典

出身:不识字的父亲

       父亲是对陈炳权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物。

       陈炳权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小时因为环境所迫,目不识丁。也正因此,父亲对陈炳权一干兄弟期望甚深,日日督促,陈炳权六岁就入了私塾。在乡间读书的时候,父亲每天早上五点准时催他起床,然后点着油灯伴随他温习课文。父亲说:“阿权,我因为不能读书识字,所以事事求人,十分痛苦以及烦恼,你们兄弟一定要勤力读书,另创世界,不能像我一样终身耕田。”正是父亲的期望使得陈炳权奋力向上,才有了他后来的成就。

       父亲尽管不识字,但因为开了个小商店,对数字的观念十分浓厚,陈炳权因此童年时就从父亲处学打算盘;后来读书之后,他对数理方面一直很擅长,并把统计科目引入中国,料想也有父亲的功劳。

       父亲不仅督促陈炳权用功读书,更重要的是教他做人,陈炳权后来回忆说,外人觉得我是一个很有传统美德的人,其实这是父亲的功劳。从小,父亲就教育陈炳权做人的基本礼仪以及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优点,比如说长者同行,应该跟在后面,比如说吃饭不可独食,早起向长辈请安等等。

       陈炳权在回忆录中写到,关于父亲的诚恳老实还有一个典故,当时陈炳权出国留学,美国领事的签证办理三个多月没有结果,后来美国领事问:”你的父亲准许你出国读书吗?”陈炳权即以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厚望相告,美国领事听了,坚持要见陈炳权的父亲。陈炳权本以为父亲不识字且贫而无资,领事必定不准自己前往美国留学。没想到父亲和领事只短短谈了几句话,签证马上就办下来了。领事问父亲从事什么职业,父亲回答在乡间耕种畜牧以及养蚝,海滩蚝田一眼望不尽;领事又问父亲年收入多少,父亲说好多;领事再问父亲每年可以供给孩子多少学费,父亲爽快地说要多少给多少。不识字的父亲的天真诚恳,却让美国领事以为他在乡间德高望重,所以陈炳权很容易就拿到了美国留学签证。


求学:循规蹈矩·勤劳认真·运气

       陈炳权后来在办学上的兢兢业业和他所受的教育关系密切,他并不是那种天分很高的学生,自小用功刻苦,无论是私塾读书,还是进了新式学堂,总认为自己是贫农的子弟,要比别人更为勤劳认真才行。

       他是老师心目中学生的典范,几乎在他经历过的所有学校以及所有考试,他总是能居全班之冠。他酷爱读书,在县城以及广州读书期间,他接触了大量各方面的读物,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是孙中山以及《新青年》等社会哲理刊物,只要是知识,他无所不爱。

       他比较循规蹈矩,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他读的是数学物理部,但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而他的国文老师杨先生是著名的经学家,讲国学十分有见地,很吸引他,而当时社会上哲学、政治学的读物也让他感兴趣。不过最终他还是没有鲁迅那样弃医从文的气魄,他循规蹈矩地觉得数理是自己的主科,因此把大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数学物理的学习上,我想这也是他后来之所以缺少创造性教育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认真的人再加上点运气,成功就离他不远了。陈炳权就读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模范中学两年以后,因为觉得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学费尽免,可以减少家庭负担,所以就决定投考,但凭他中学二年级的水平,从未学习过入学考试必考的物理、化学、外国史地以及几何等科目。因此他买了这些科目的书籍,暑假回到乡下自学。由于没有老师,很多又是第一次接触,没时间细细研究,只好猜测老师的心理,针对性地押了一些题目。没想到居然大半给他押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尽管说陈炳权是一个勤劳认真的学生,但有如此奇事,不能不说运气。

       此后,陈炳权留学时父亲意外解决的签证障碍,到了美国身无分文却得到华侨巫理唐的学费资助等等,缺少了任何一点点的运气,恐怕就没有后来的陈炳权了。

 

思想:移植美国教育

       陈炳权的美国情结始于陈焕章先生的一次演讲,当时他在高等师范学校的附属模范中学读书,学校请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陈焕章授课。陈是前清举人,又留学海外,讲座十分成功,当时陈炳权的心中就留存了美国、哥伦比亚、经济、博士四个观念,十分向往。

陈炳权在美国求学时写给朋友的诗。其中就已隐约可见他的美国情结

       回国从事教育以后,陈炳权先后,几次前往美国,一是为私立广州大学的办学募捐,二是为了学习美国的先进教育体制和方法。夜间大学和统计课程是陈炳权从美国“移植教育”的典型代表。陈炳权在美国读书期间,经常到大学的夜大学习班听讲,后来又查到美国各个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的夜间大学,实施成人教育以及推广学识。他觉得中国的经济落后,很多求学欲望很强的人不是为了学位而读书,而夜间大学一来可以满足他们的求学欲望,因此他在当时执教的国立广东大学专修学院开国内夜间大学之先河。

 

地位:统计教育代名词

       陈炳权还是最早将西方统计课程引入中国的入主一,他在美国读大学时对统计学十分有兴趣,同时他也认为,调查统计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回国之后,他就大力提倡开设统计课程教育,不但在私立广州大学,甚至在政府、军队之中开设政治统计班,以致于在当时的广东教育界,陈炳权就是统计教育的代名词。陈炳权是中国统计历史上的重要人物,1925年,他和一些志同道合之士成立了中国统计学会,发起了统计运动;19273月,陈炳权与金曾澄、温仲良等人创办了“广州私立广育统计学校”,原名为广州统计学校,是广东省创办最早的统计学校;19303月在南京中央大学召开的“中国统计学社”成立大会上,陈炳权等七人被选为社务委员,负责社务工作;1932年,陈炳权出版了译自英文的《统计方法论》,成为最早一批将西方统计理论传人中国的著作。

 

精彩言论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杜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

——谈培育人才

    教育支配了人类文化的前途,但教育本身的前途却是以来着学校的发展,所以一所优秀的学校,尤其走大学,它的进步情况,是不容漠视的。

    ——谈私立广州大学

欧美文化注重物质方面之改进,而忽视精神方面之发展,故社会之矛盾,仍无适当之方法消除。中国文化恰与之相反,偏重精神方面之发展,而忽于物质方面之改进,故虽有大量文化之遗产,仍未能配合现代生活一般之需要。因此东西方文化之调和,两者截长补短,互得其宜,至为必要,是调整世界文化之责,应紧系大学教育中,以求其通融之道。

——谈东西方文化

 

□人物传略

      1895年,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海晏乡文村的普通农民家庭,在他之前,家中并无任何名气之人。

      辛亥革命成功后,当时革命空气高涨,民主共和口号遍布全国。1915年,陈炳权因为向往孙中山总理民主革命精神,以及科学救国的口号,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物理部学习。

       1919年,只身前往美国留学,抵达美国时,身上仅余九元美金,幸而获得当地爱国华侨巫理唐资助,先在美国密士根大学研究商业经济及统计之科学,毕业后,再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攻银行学,得到硕土学位后,1924年返国。

       回国后,马上在国立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任教,教授经济、银行、统计等学科,兼任商学系主任,1926年担任专修学院院长,当时政府很少注意统计调查,于是发起统计运动,组织中国统计学会,设立统计学校,又在广东全省教育会议中,提出在师范学校讲授教育统计,政府委任陈炳权在广东省政府农工厅为统计科长,后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处长以及广州市政府统计委员会主任,在中山、广州各大学,各警官学校、各法官学校讲授统计课程。

      1927年,创办私立广州大学,该校采用主任委员制,陈炳权为主任委员兼教务主任,学校改校长制后,担任副校长。

      1931年,担任私立广州大学校长,增设理学院,先办数学系,期间仍兼在中央政治学校,计政学校、中央大学等地教授经济统计以及商情循环等科。19329月,改由金曾澄代理校长。

      19369月,第二次担任私立广州大学校长。19372月受教育部委托,开办计政训练班,设会计组、统计组,学制一年毕业,是我国较早专设的计政训练班。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屡遭空袭,部分学生多随家庭避往香港,私立广州大学在九龙元洲街设临时授课处,学生三百多人。广州沦陷后,陈炳权坚持中国大学不应该离开国土,将大学部迁往开平,另在香港和中山设分教处。

       1943年,陈炳权改为担任财政部银行监理官,奉命出国,赴美考察战时经济以及大学教育,同时为广州大学募捐,得到校款十二万多美元和图书八万多册。

1947年陈炳权考察美国时与哥伦比亚大学代校长FackeNthal合影


      1948年,回国后第三次任私立广州大学校长,在校内设经济研究所。此时,私立广州大学发展到顶峰,算上附属的中学和小学,共有学生一万四千多人。

       解放后,陈炳权定居香港,1952年创办香港广侨学院,1956年,广侨学院与华侨,光夏、文化、平正组合为联合书院。1963年,在联合、崇基、新亚等书院的基础上成立香港中文大学,陈炳权任中文大学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

       退休后,仍不放弃教育工作,。1967年在香港联大书院和海外留学英文专修学校任校长。

 

南都广州记者刘勇

来源:广州图书馆、广州数字图书馆




谷琶资讯  校园手信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教学设施齐全,师资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学科发展迅速,是珠三角政务管理、都市治理和社会工作教学中心和科研重镇,也是最具成长性的创新型学院之一。学院遵循“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专业化,国际化”方针,追求“更专业,更学术,更高端”气质,创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为创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领先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而努力!

【联系方式】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楼。邮政编码:510006。联系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公共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公号:gzdxggxy。【学术稿约】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稿约 :gdgzpar@163.com。《广州社会工作评论》 稿约:swrgz2016@163.com。《公共管理教育评论》稿约:paerc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