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谷琶书苑||《治理的变革:网络空间的意义世界与行动逻辑》


《治理的变革》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2017年4月14日下午,《治理的变革:网络空间的意义世界与行动逻辑》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络部副主任刘杰博士主持,图书作者陈潭教授和《新华文摘》杂志社副社长刘仲翔等特邀参会嘉宾出席了出版座谈会。

座谈会上,陈潭教授对《治理的变革》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指出,网络公共空间以零壁垒、无边界、广覆盖、去中心、大众化的特质创新了人际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秩序,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边界和疆域,引领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网络时代的民主意象不断诠释着网络民主的现实和未来。网络时代的博客政治、微博政治和微信政治创设了虚拟社会新断面的意义世界,而网络事件、网络反腐和网络问政不断诠释着网络空间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毫无疑问,网络嵌入的生活世界开创了公共治理的变革时代。


武警黄金指挥部司令部大校张宝河、《新华文摘》杂志社副社长刘仲翔、人民出版社办公室副主任兼本书责编姜冬红、《中国纪检监察报》主任李玉龙、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谭云明、《中国组织人事报》评论部副主任刘祖华、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邓涛、中冶海外公司董事长助理李诗常、《广告主》杂志社孟群华、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黄金博士等参加了该书出版座谈会。

据悉,该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4月出版,系《治理书系》丛书之一,是广东省社科规划“理论粤军”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其中,陈潭教授主编的《治理书系》包括《治理的逻辑:公共生活的话语指向与行动策略》(陈潭著)、《治理的变革:网络空间的意义世界与实践逻辑》(陈潭著)、《治理的秩序:乡土中国的政治生态与实践逻辑》(陈潭等著)三卷本。



《治理的变革》目录

第一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成长

一、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公民参与

三、网络公共领域的博弈框架

四、网络公共领域的延展

第二章  网络时代的民主意象

一、从Web2.0到政府2.0

二、变革时代的政治营销

三、网络共和下的公民表达

四、网络江湖中的民主隐忧

第三章  网络时代的政治营销

一、“网络总统”:技术成就梦想

二、Web2.0世界里的政治革命

三、网络选民的需求显示与偏好选择

四、网络问政的期待

第四章  网络时代的博客政治

一、博客公社里的政治族群

二、虚拟社区中的博客传播

三、博客界面上的民主操练

四、政治传播中的博客悖论

五、公民理性、政府责任与博客治理

第五章  网络时代的微博政治

一、微博:公共领域的新媒体

二、微博问政改善公共政策过程

三、公民时代的微博问政

四、简短的结语

第六章  网络时代的微博问政

一、微博的兴起与网络公共领域的扩张

二、公共议程设置与政务微博的生长

三、微博问政的“去恐惧化”与策略行动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的多维动因

一、输入性故障:政治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意见堵塞

二、相对剥夺感:参照群体理论视角下的利益比照

三、情绪化传播:谣言流通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江湖

四、亚健康政治:权威接受理论视角下的信任赤字

五、从众性感染:价值累加理论视角下的行为失范

第八章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

一、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主体及其行动逻辑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效应及其扩张逻辑

三、简短的结语:走出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困境

第九章  网络时代的“扒粪运动”

一、“扒粪运动”中的网络反腐

二、网络反腐的技术条件

三、网络反腐的社会基础

四、网络反腐的制度设计

第十章  网络反腐的限度及其优化

一、网络反腐的特性

二、网络反腐的限度

三、网络反腐的优化

第十一章  从网络反腐到制度反腐

一、权力约束中的网络反腐

二、网络反腐下的制度反腐

三、通向制度反腐之路

第十二章  网络时代的大数据战略

一、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大数据

二、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国际经验

三、大数据战略实施的中国实践

第十三章  网络时代的权力裂变

一、国家治理中的“互联网+”与“大数据x”

二、“互联网+国家治理”:去中心化与结构重组

三、“大数据x国家治理”:结构优化与运行透明化

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第十四章  网络政治的学术镜像

一、中国网络政治研究的学术历程

二、中国网络政治研究的学术论域

三、中国网络政治研究的学术趋势

第十五章  网络时代的学术营销

一、学术2.0时代的到来

二、学术市场的网络营销

三、电子学术期刊的前景


 

【治理书系】

《治理的逻辑:公共生活的话语指向与行动策略》(陈潭著)

《治理的变革:网络空间的意义世界与实践逻辑》(陈潭著)

《治理的秩序:乡土中国的政治生态与实践逻辑》(陈潭等著)




谷琶资讯 校园手信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教学设施齐全,师资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学科发展迅速,是珠三角政务管理、都市治理和社会工作教学中心和科研重镇,也是最具成长性的创新型学院之一。学院遵循“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专业化,国际化”方针,追求“更专业,更学术,更高端”气质,创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为创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领先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而努力!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楼。邮政编码:510006。联系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公共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公号:gzdxggxy。【稿约】广州公共管理评论》 :gdgzpar@163.com。《广州社会工作评论》:swrgz2016@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