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琶视点||刘建义: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支点
数字中国建设的
现实意义与行动支点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将助成生产力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数字中国建设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
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撑
作为信息化的新阶段,数字中国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实践,旨在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将有力推动我国实现数字经济优质化、数字治理高效化和智慧生活惠民化。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提升数字经济质量是建设数字中国重要的目标之一,表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极大提升。通过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加深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拓展先进技术的场景应用,以显著提高数字经济质量,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跑者。
简化信息表达方式、提高信息阅读速率、改善信息运用效能,提升国家驾驭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的能力,是数字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载体,借助智能语音与图形化手段,实现对复杂数据集的深入洞察,揭示出信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复杂性,推进智慧政务的有序建构,变“人跑腿”为“数字跑腿”,将有力地提升治理效率和质量。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行动方向。数字中国建设要落脚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全面优化信息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信息惠民便民服务,提高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驱动
数字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
信息化是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抽象与概括,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将有效地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以数字化驱动数字经济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资料,数据成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要素,催生出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共享经济、数据挖掘、数据解决方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技术,数据是实体经济提档发展的新抓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重塑着传统经济形态。
以网络化驱动数字治理变革。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普遍适用与深度嵌入,引起了信息采集、传递、分析、运用模式的革命性变迁,驱动多元主体从多方视角、多个维度对集成数据展开多层次分析与应用,推动治理实践走向公开化和扁平化。
以智能化驱动数字信息惠民。智能化工具作为一个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公共服务、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便捷化程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从源头上丰富了人们的需求、从理念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从方式上创新了人们的选择。
数字中国建设需创新关键技术、
打造数据平台、保障信息安全
作为信息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具体实现与整体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积极实施并稳步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创新关键技术、打造数据平台、保障信息安全。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大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抢占国际竞争高地的重要保证。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长期依赖他国供给是靠不住的。要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建设的顶层设计,精确把握数字经济快捷性、直接性、高渗透性、可持续性、外部经济性的特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边际报酬递增的后发优势,不断壮大我国数字经济的总体规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推动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制造业、农业、服务业、金融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不断催生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扬“数字工匠精神”,在前沿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全面创新。
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大数据国家治理平台、分层分级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完成全国政务信息资源系统整合,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优先开放交通出行、教育文化、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数据,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空间互联网等新型网络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积极提供数字化民生服务,打造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购物、智慧交通等平台,促进民生服务精细化、均等化和普惠化。
没有网络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制度,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责任,主管部门履行好监管责任,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信息安全观,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挥网络引导舆论作用,建设网络良好生态。
(作者:刘建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关键路径及其行动策略研究”[15AZD077]主要成员、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光明日报》2018年6月1日第11版理论版
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转载
支持|GUPA学术事务部
编辑|谷琶新媒体工作室
谷琶资讯 校园手信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教学设施齐全,师资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学科发展迅速,是珠三角政务管理、都市治理和社会工作教学中心和科研重镇,也是最具成长性的创新型学院之一。学院遵循“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追求“更专业,更学术,更高端”气质,创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为创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领先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而努力!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楼。邮政编码:510006。联系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公共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公号:gzdxggxy。【稿约】《广州公共管理评论》 :gdgzpar@163.com。《广州社会工作评论》:swrgz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