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谷琶书苑||《差等正义及其批判研究》


《差等正义及其批判研究》



谢治菊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品

      差等正义是指公共管理的制度规范及其运行方式背离其必须恪守的公共性、公正性与公平性铁律,以管理决策者或执行者的价值偏好为依归,对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采用双重或多重标准而引发的不正义。差等正义是正义标准双重性或多重性的必然结果,违背了公序良俗的原则和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必须予以批判与矫正。但是,引发差等正义的原因比较多,本书要批判和矫正的是由公共管理制度负向排斥所引发的差等正义。本书以弗雷泽的承认政治理论为分析框架,遵循政治哲学层面—公共管理制度层面—社会实践层面的逻辑思路,紧扣身份、等级、权利等差等正义核心概念,对差等正义的理论溯源、概念建构、形成机理、现实表现、矫正策略及中国场域进行多维建构与系统探讨,提出法治与德治、民主与参与、再分配与共享、包容与承认是矫正差等正义的有效路径,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是超越差等正义的必然选择,良善的制度安排是建构平等正义的核心与关键。

序言: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在于破除差等正义

第一章 研究的缘起及思路

第一节研究缘起:背景与价值

第二节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研究思路:框架与假设

第二章 正义为何、何为正义与正义何在

第一节 正义为何

第二节 何为正义

第三节 正义何在

第三章 差等正义理论谱系及嬗变

第一节中国差等正义思想递嬗:等级与身份的循环

第二节西方差等正义思想衍化:差等与平等的博弈

第三节中西方差等正义思想嬗变:理性启示与反思

第四章 差等正义概念建构及诠释

第一节差别、等级与差等辨析

第二节差等正义概念建构

第三节 差等正义的维度及危害

第四节 差等正义的实质与根源

第五章 差等正义形成机理及反思

第一节差等正义的孕育:等级制度与等级思想

第二节差等正义的发生:政策排斥与政策歧视

第三节差等正义的强化:官僚制等级及其异化

第四节差等正义的扩散:公权力异化及其支配性

第五节差等正义的传递:经济不平等及其渗透性

第六章 差等正义类型考察及批判

第一节政治失语型差等正义批判:代表权不足

第二节经济歧视型差等正义批判:利益分配失衡

第三节社会排斥型差等正义批判:身份认同危机

第七章 差等正义矫正方式及路径

第一节他山之石:发达国家遏制差等正义的方式与经验

第二节法治与德治:治理差等正义的价值选择

第三节民主与参与:治理差等正义的政治场域

第四节再分配与共享:治理差等正义的经济维度

第五节包容与承认:治理差等正义的文化路向

第八章 差等正义的超越:走向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

第一节承认差异:平等正义的理性诉求

第二节承认政治: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之理论基础

第三节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少数民族教育权的差别对待

第四节超越差等正义:良善制度对平等正义的建构

结语:从差等正义到平等正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南国公共管理文库》系列作品

《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与政策研究》(丁魁礼)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换研究》(蒋红军)

《信任的度量:澳门居民政治信任的实证研究》(熊美娟)

《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干预研究》(曾小军)

《转型期大学的资源竞争研究》(程瑛)

《政策营销失灵研究》(谭翀)

《差等正义及其批判研究》(谢治菊)



《差等正义及其批判研究》

作者小传


谢治菊(1978—),重庆合川人,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英国爱丁堡大学高级研究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黔灵学者,兼任贵州民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员或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数据扶贫、民族教育与贫困治理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课题,获国家民委等省部级奖励10余次。

《南国公共管理文库》《南国政治学人文库》《大创新治理书系》《大都市治理书系》《治理书系》《廉政研究丛书》《公共政策研究丛书》是GUPA学术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南国公共管理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品,目前已出版7部;《南国政治学人文库》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品,目前已出版15部;《大创新治理书系》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品,目前已出版2部;《大都市治理书系》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品,目前已出版3部;《治理书系》由人民出版社出品,目前已出版2部;《廉政研究丛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品,目前已出版10部;《公共政策研究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品,目前已出版4部。

支持|GUPA学术事务部

编辑|谷琶新媒体工作室




谷琶资讯   校园手信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教学设施齐全,师资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学科发展迅速,是珠三角政务管理、都市治理和社会工作教学中心和科研重镇,也是最具成长性的创新型学院之一。学院遵循“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追求“更专业,更学术,更高端”气质,创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为创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领先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而努力!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楼。邮政编码:510006。联系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公共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公号:gzdxggxy。【稿约】广州公共管理评论》 :gdgzpar@163.com。《广州社会工作评论》:swrgz2016@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