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谷琶视点||谢治菊: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热忱欢迎天下英才加盟,热烈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陈潭(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在GUPA2018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谢治菊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作为导师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我代表老师们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要对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你们选择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来进一步深造,与我们一起徜徉学术的海洋。

   在你们即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之际,与大多数导师一样,我有太多的感悟想和大家分享,我想分享我的求学经历、分享社会对你们的责任要求、分享学校对你们的殷殷期盼,但是,我更想分享的,是你们该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为什么要让你们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这与我们学院的院训“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有关,更与公共管理的学科属性分不开。公共管理是关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性是其根本属性,这些属性在伦理被沦为行政工具的农业社会、伦理与行政背离的工业社会并不明显,即使有,也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工具。也正因为如此,一些政治学、行政学家试图倡导一种“平等友爱”的理想社会,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再到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从1968年的明诺布鲁克会议到库珀的主观伦理责任再到全中燮伦理责任的社会建构,无一例外都在提倡一种公民精神和公共情怀,这种精神和情怀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温度”。

   如果以上陈述的是“做一个有温度的人”的学理基础,那么接下来的事实则会更加震撼大家的心灵:叙利亚盲童战火废墟中演绎的天籁之音、为抗争贫穷杀死4个孩子后自杀的“杨改兰悲剧”、因路人的冷漠抱憾而去的“小悦悦事件”、被搬上央视春晚的小品《扶不扶》,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如果大家都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这些悲剧也许不会发生。当然,要你们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你们的专业特征。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有公共的精神和悲悯的情怀,因为,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作为未来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如果你们在思考和行动时能常常顾及弱势群体的需要,这些看似不符合经济理性的付出,却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与平等精神,是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因此,在我看来,研究生阶段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学会拥有一颗温暖的心、学会传递温暖的情,并懂得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持续释放温暖的魅力,更加重要。

   那么,什么才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呢?有温度的人不会刻意炫耀,因为她们害怕一次无心的“晾晒”刺伤自卑人的心灵;有温度的人会让交往者自信,因为她们不忍心伤害任何一颗或稚嫩或骄傲的心灵;有温度的人更不会在老奶奶摔倒时犹豫“扶不扶”,在他人有难时思量“帮不帮”,她们会用她们的正能量温暖更多的人。简言之,有温度的人,是心态阳光、积极向上的人,是生活热情、乐于助人的人,是谦虚自信、健康快乐的人,是微笑面对、充满爱心的人,是宽容他人、善待别人的人。



   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你得培养自己给予他人温度的能力,这也是您们在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这一点,我有深切的体会。我出生在重庆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父母是大字不识的农民,靠着老师和学校的帮助,我上完了小学和中学,后来凭着顽强的意志在打工生涯中完成了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细细想来,从小学开始,感恩别人给予的温度并给予别人温度,就成为了我不懈前进的动力。所以,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努力地求索、勤奋地学习。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将我的所学所知用于对弱势群体的呐喊与帮助,用我的方式将温度的薪火传承下去,影响了集中资源办学的“撤点并校”政策等多项公共政策。当然,对于如何提升给予他人温度的能力,国外政治学界的大佬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比如,达尔说,对社会的温度是在书本之外的世界中走走看看培养的;亨廷顿指出,关注某一个人重要的问题,关注流行的观点并追踪前沿的方法,可以让你在政治学界占有一席之位;利普哈特认为,不受约束地思考,保持怀疑的态度,充满热情地学习,永不言弃地生活,能够让你保持恒久的温度。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学院自由的学术氛围、融洽的学术环境、温情的师生关系为培养你们的温度提供了很好的场域,你们要做的,就是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独立地思考、执着地推敲、畅快地解惑与热情地生活。

   同学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在开学时对美国孩子提出“希望你们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在我看来,温度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包含责任担当、公平正义、学术热情与生活智慧,这是我希望你们在广大公管三年所学会的,也是希望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拥有并持久传递的。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演讲人小传

谢治菊(1978—) ,重庆合川人,管理学博士,政府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黔灵学者。毕业于重庆大学、贵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贵州民族大学和广州大学。在海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奖励多项。


来源|GUPA学术事务部

协理|GUPA学生事务部

编辑|谷琶新媒体工作室


谷琶资讯   校园手信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教学设施齐全,师资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学科发展迅速,是珠三角政务管理、都市治理和社会工作教学中心和科研重镇,也是最具成长性的创新型学院之一。学院遵循“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追求“更专业,更学术,更高端”气质,创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为创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领先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而努力!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楼。邮政编码:510006。联系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公共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公号:gzdxggxy。【稿约】广州公共管理评论》 :gdgzpar@163.com。《广州社会工作评论》:swrgz2016@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