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手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GUPA教师笔谈之二



人才培养质量是

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GUPA人才培养教师笔谈(二)







【编者按】近日,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举行。会议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如何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推进实施“1+2”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家畅所欲言。







周利敏(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



   科研活动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建议从五个方面加强“科研育人”建设:一是建议专门开设科研工作导论课,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观和科研意识,一般说来,科研活动具有前沿性、探索性、严谨性、复杂性与创新性等特点,鼓励学生从事真科研,避免浮躁与急功近利。二是设立专门的科研选题课,选题是科研工作的启动力,关系整个研究的成败,通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前沿课题领域。三是大力宣扬科研精神,培育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沙龙、讲座和论坛等形式,提倡“求真、务实、创新”的研究精神。四是重视研究方法课,根据学生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理论研究课,努力提高学生研究方法与能力。五是开设学术写作课,培养学生学术担当、学术独立、学术规范、学术诚信、学术探索与学术创新精神。




杨芳(学院副院长,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为”原则,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我院已有两个学术学位硕士生点和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生点。在研究教育中,我们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逐步提高学生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科课程设置和才培养体系,突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特点,分类培养,培养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调研能力的研究生;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的组织、协调等实务能力;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以德树人,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心有家国、能担当、能干事的高素质研究生。同时,我们继续开展学位博士点的培育工作,打造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曾维和(政府管理系教授)

    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改革的一个关键抓手是通过团队建设打造竞赛共同体:一是构建追求卓越的创新创业愿景。以愿景引领导师和团队学生持续追求创新创业能力极限突破与高级别奖项斩获,让“追求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二是倡导竞赛能力提升的研究性学习。根据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弱,在竞赛共同体中建立多层次研究性学习小组,以边缘性参与、同伴互助、充分参与等多种方式挖掘团队的创新创业潜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使团队成员时刻保持一种 “最佳竞技状态”。三是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通过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训练,实现研究性学习与卓越团队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研讨切磋、共同进步,人人都成为“有担当的责任个体”。  




董石桃(政府管理系教授)


     当前要重视以提升师生共同的内驱力和获得感为目标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一是以主体间性而非以主体性为基本理念,以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为着力点,防止大学课程教学模式中学化和教学模式改革表层化。二是加强学术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通过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真正的专业认同感和获得感。三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引导,适当淡化学生简单以学分为追求的课程学习取向,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真正内驱力和探索精神。四是以扎实的学术和科研为基础,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制度化方式为教师学术研究转化为课程开设、教材建设、教改研究、学生竞赛等创造条件。五是建立正向激励为主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防止负向激励教学评价体系造成的无效内卷,提高教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真正内驱力和内在获得感。




张惠(政府管理系教授)

     我在带研究生做科研项目时发现,大部分年轻学生并不缺乏创新精神,相反,他们和前辈相比往往更具有创新意愿和动力。那么,是什么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除了学术积累不足,学生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实践经验的缺乏,这使他们很难找到真实的研究问题,也很难产生深刻的洞见,从而在产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上受到限制。因此,作为导师,要鼓励学生在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在事上磨练,摒弃闭门造车的学术训练,尽可能多地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在调研中触摸中国现实脉搏。其次,导师应引导学生在确定具体学术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事实证明,大部分重大创新的产生,都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起点的。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重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是培养公共管理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谢建社(社会学系教授)

   课程思政强调以专业课程为传播载体,将“思政”的内涵与学生的“素养”高度整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科学统一,进而形成了课程思政话语体系,产生文明进步、科学清晰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代逻辑。当代中国大学生已经走进了由“数字化”构建的时空之中,网购、外卖、微信、QQVR等这些大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充满着数字化的气息。“数字化”虽然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但也改变了青年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即他们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被“数字化”所左右,被“数字化”解构和碎片化了。因而,重塑“数字化”学习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也是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时代动力。重塑“数字化”学习时代的价值意义,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也离不开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




王亮(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


     少年强则国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都离不开高质量的青年人才。广州大学在当前创建“双一流”大学的攻坚期,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校创建高水平大学,迈上新台阶的基石和核心。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起培养创新型高质量人才的机制,全校上下转变传统观念,工作重点和关注点要放在如何培养创新性高质量人才上来。要围绕我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培养规划,明确我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的目标、培养的特点等人才培养的全局性问题。要整合学校教师,教辅,行政等所有资源,协同一致共同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和任务中来。以师生为本,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学校发展的主线,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调动全校的资源和师生积极性,共同推动我校创新型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李强(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本次会议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提出把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一视同仁、同步推进。这一举措无疑是巩固了人才培养的广大微观基础,夯实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本科生人才培养应着眼当下,培养问题意识,在与导师的双向沟通中,培育科学研究的诣趣;本科生人才培养应夯实学科基础,逐渐提升学术敏锐度,培育科学研究的技术支撑;本科生人才培养应立足长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学术环境和资源,推荐优秀学生在大三、大四出国访学,十年有成,或可成为广大的本校培养的后备人才。




刘颖(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实施“1+2” 提升建设工程将进一步推动广州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未来的学科人才培养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在介绍国内外经典理论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培养学术的思辨精神、家国情怀和职业理想。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通过导师带学生进入田野、专业实践、毕业实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三,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以德育德”,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肖栩(学院教学事务部主任)


     教学质量是我们学校和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我们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的建立,不能理解成仅仅是评价某个老师的授课是好是坏,而是为了帮助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围绕着学校和学院的办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关系。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有五个部分:教学质量保障指挥系统,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处理,教学质量评估和诊断,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只有当这个基本过程生产和集散的教学质量信息做到科学、合理、公正,我们才能为整个教学过程上的各个参与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做为调整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彭铭刚(政府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学校最近颁布的人才培养提升方案,务求落实“三早三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筑平台。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培养上,我系应拓展渠道和颁布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全方位动员教师借助各级各类“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学科竞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暑期调查调查项目、专业实习实训以及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科研能力。与此同时,学校文件要求完善全程保障,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在具体的实践中,我系可探索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精准化、个性化设计和服务,特别在专业认同度、课程进阶学习、科研能力训练、实习实训环节、职业生涯规划、升学深造等方面进行因势利导,借助创新人才实验班和教育教学平台的优势,形成高质量的全环节培养。







熊美娟(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这呼唤我们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回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传统文科,现在需对应“新文科”建设要求,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需求,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途径,探索社会科学之不同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逻辑路径,切实从理解世界出发,进而能改造世界、推动时代进步。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开阔眼界,主动从多学科视角看待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辩证思维,在培育人才时不局限拘泥于专业自身,而是拓展视野,拓宽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发展平台。   




马正义(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教育有三种基本功能,知识传播,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相应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高校教师既要致力于传道授业,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科研激情,鼓励其勇于创新,攀登学术高峰。另外,高校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和高度的社会使命感,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关注社会问题,服务社会,学以致用,创造美好生活。  




徐军辉(社会学系副教授)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老师和高水平的团队。打造高水平团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老师出国访问、出国开会,多交流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也要发掘优秀的学生,发挥他们的专长,建立老师们的个人的创新小团队,才能在学术研究领域占据一定的地位。文科的课题经费比较紧张,老师们的科研经费普遍不足,不利于提高年轻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老师们专注于教学科研工作。提高科研配套经费非常重要,迫在眉睫!对于有限的经费,应该更多地奖励老师的无形脑力劳动,不要将过多的精力用于报账,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罗忆源(社会学系副教授)


    以“产教融合开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征程”为指导,推进MSW培养工作。“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这是新时期专业学位培养的新方向和新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做好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充分发挥院系老师科研项目多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各项社会服务比较发达和完善,这给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中的产教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实践机会,我们要注意利用这样的实践平台培养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广州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人才培养工作关乎每一个学院,每一个专业,每一位老师。我作为广州大学的一名平凡的老师,我也要积极投身到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陈明丽(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基本理念,“加强基础、交叉融合、突出创新、注重应用”是我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为的就是要培养出“能力发展性强”的人才。在具体贯彻该理念时,应该依据学科性质、学生特点有效落实,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优化、授课内容上更有针对性、考核方式上更具灵活性。首先,需要不断夯实专业基础,这是交叉与创新的基石所在,专业基础并不只是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与问题意识;其次,授课内容上,需要不断关照社会状况与现实问题,并根据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更新知识点,与此同时建议适量增加对于专业经典著作的阅读与理解;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应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依靠死记硬背的短时记忆,建议通过多元渠道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师手记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GUPA教师笔谈之一




编辑|赖   珊

编校|黄小哲

编务|肖   栩

编审|杨   芳

监制|王枫云

总监|刘向晖







公告2022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百人计划”招聘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广州大学第五届南国学术研习营学术请柬

《大数据+治理》新文科慕课智慧树选课公告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征稿




荣耀2022

陈潭获立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谢治菊领衔获2021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枫云王霞谢治菊领衔入选2021年省一流课程

林曼曼荣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光荣称号

万朝春获立2021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国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省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梁嘉俊团队获第13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省赛银奖

东西部协作推普获称2021广东省优秀实践团队

刘沐晗廖晓盈团队列全国MSW研究生案例百强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本科生考研创佳绩

广州大学政治学社会学列2022泰晤士学科B类

广州大学入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TOP100

广州大学一般社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