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在创新工场与《新京报》联合主办的“寻找中国创客——智能硬件 引领潮流”主题论坛中,创客导师、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发表了“硬件创业的明日之星在中国”的演讲,他认为智能硬件正加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各行各业,基于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优势、工程师劳动力红利、消费升级的巨大需求、行业自动化的巨大需求 、积极政策红利,硬件创业的未来之星必然会诞生在中国。但在同质化严重、巨头称霸的硬件创业战场里,创业者应如何杀出一条血路?智能硬件的未来何去何从?创新工场在工业4.0时代如何布局?本篇文章将会一一解答。(本文为李开复演讲整理下篇,上篇请关注创新工场微信公众号后查阅。)
未来五年是万物互联,在2020年的时候,世界上会有440亿台设备存在。
有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开始介入我们过去和今天的生活。过去提到摄影,我们会想到一台相机,但是今天我们会想到颠覆性的GoPro。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巨大崛起的一年,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到那些能够接电和上网的机器在全世界的数量,或者说是IOT(万物联网)的数字到底会有多大。
我们可能认为现有的设备量在全世界已经有几十亿了,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但是未来五年的设备量会是今天的七倍左右。根据美国的预测,在2020年的时候,世界上会有440亿台设备存在。
在中国,我们是天时地利人和,生产在这里,人才在这里,市场也在这里。中国是世界工厂——富士康在中国就有80多万员工,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云集了一万多家代工厂。
中国的工科人才是全球最顶尖的,但他们的平均工资只是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1/7。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购买国,购买机器人数量超过3.6万台,超过日本、美国和德国。
李克强总理对创新、创业、创客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工厂,富士康在中国就有80多万员工,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云集了一万多家代工厂。在硅谷,几乎每个硬件项目现在都在往深圳跑,包括创新工场在美国投的近十个硬件项目,每个CEO都在往深圳跑。所以几乎所有的电子元器件都能在深圳华强北找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会在硬件领域领跑的原因。做智能硬件非常需要工科人才,以前靠着媒体出身的人,在媒体领域或者其他领域靠着一个点子就滚动起来了,但是在硬件领域不可能,任何一个硬件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工程团队。这个工程团队不但要做软件,要懂互联网,还要能做硬件。中国的工科人才是全球最顶尖的,而且中国的工程师虽勤奋努力能干,他们的平均工资只是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1/7。
中国本身作为一个市场,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关键的临界点:“消费升级”。
①一个过去的非常贵的顶尖配置,突然变便宜了,比如昂贵的电动车消费被小牛电动升级;
②一个传统的设备,突然被改变成一个更高级别的设备,比如The one智能钢琴,不仅让钢琴更易学,也让过去学起来很困难、死板的钢琴,变得很简单、快乐。
这些我们称之为“消费升级”,设备量会有巨大增长。过去买不起的,现在买得起了,过去很难使用的,现在更容易使用了。
纵观今天中国的市场,顶尖品牌并不多,所以互联网品牌是可以快速崛起的;中国以研发为龙头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例非常小,所以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当我们创业的时候,团队和产品是很重要的,但也要有很大的市场,如果在一个很小的国家,比如以色列,不可能针对本土市场做出一个伟大的公司。但在中国,我们是天时地利人和,生产在这里,人才在这里,市场也在这里。在这之上还有一个全球的趋势:“行业自动化”。硬件,除了消费者硬件领域,还有工厂生产机器、机器人这些领域。
去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购买国,购买机器人数量超过3.6万台,超过日本、美国和德国。但是机器人密度仅仅是一些别的国家的1/17,日本和韩国都拥有接近400台,而中国只有23台,比日本、韩国要少很多(机器人密度是指每1万个劳动力当中所拥有的机器人的数量)。这意味着未来机器人会越来越多,中国会成为巨大的机器人使用国家。而且机器人的成本每年下降30%,越来越便宜,这些机器人取代的工人,他们的成本过去十年成长了三倍。
作为制造大国,机器取代人力是必然的趋势。这样的趋势会推动、催化这类技术的成长。
硬件方面的创新创业其实是非常需要国家扶持的。李克强总理对创新、创业、创客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上面后两个图是我上周在贵阳拍的,单在贵阳一个城市就有这么大的空间安排给创客,甚至是硬件领域的创客。可想而知全国会有多少城市、多少空间在当创客的强力后盾。当创业者选择方向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要跟风。巨头已经进入的领域,小创业者会处于非常劣势,成功概率渺茫。一个硬件创业者,我们建议选择方向一定要谨慎,专注地解决一个明确的用户痛点。想做平台,以后再说。
“互联网模式”虽然很重要,但如果把“互联网模式”简化为赔钱卖一个产品,赢来用户,通过挖掘数据来推送广告、产品,借此赚钱,所以一开始要赔钱卖硬件。但这种思维肯定是有问题的。
智能不一定是好东西,千万不能把智能当做一个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跟产品的功能两者不一定是一样的。
一个好的硬件团队研发出产品后,别以为把它扔给工厂就万事大吉了。
很多创业者都会觉得什么最火,就跳入什么样的领域,这个现象其实是很危险的,尤其对于一个小的创业者来说。因为一个市场,如果巨头都已经介入的时候,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小创业者,你的地位是非常劣势的。
在硬件领域和软件领域是不一样的,硬件领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供应链的问题:比如一个芯片供应商他的芯片产量有限,他会优先考虑供给巨头,而不会给你;有渠道的问题:当创业者在众筹的空当,巨头已经在生产了;有价格的问题:巨头在业务A赚了很多钱,看到小公司在业务B很有潜力,而且有助于业务A,就来复制山寨一个业务B,再用业务A赚的钱养活着业务B,所以小公司在价格上拼不过巨头。
新创业者请避开那些大公司已经占领的领域,许多人拿小米来比较,小米是一个有豪华资源团队的创业公司,它在还没有什么产品的时候,就已经估值上亿美金。如果你有这种能耐,可以试一试。但如果没有,不妨找一个其他领域。
如果有些东西美国已经做得很好了,中国还没有,也要慎重考虑,因为你会复制,别人也会。
通用式的概念也是很危险的,比如通用机器人,很火,但还没有哪家公司批量生产机器人。如果要做一个完整的机器人平台(外国很多公司在试着做这样的东西),在研发上是非常困难的,成本非常高。只适合巨大的公司像Google、百度来做,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做了,初创公司是很难跟他们竞争的。
创新工场投资的公司「小鱼在家」是一家来自微软、YY的顶尖创业团队,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出一个很棒的通用机器人。在初期,大家对通用机器人领域非常有激情。但是后来他们做出了一个明智决定,做一个非常有针对性、能解决用户巨大痛点的产品,解决很多白领在外地不能在家陪伴父母的问题。哪怕销售量少点,却是一个更好的切入点,是未来成为一个平台的途径。
智能硬件创业选择方向一定要谨慎,专注地解决一个明确的用户痛点。之后再来谈平台。
很多创业者想模仿特斯拉、小米的“互联网模式”来做硬件。但如果只是把“互联网模式”移植到硬件,这绝对是不够透彻的。
“互联网模式”虽然很重要,但如果把“互联网模式”简化为赔钱卖一个产品,赢来用户,通过挖掘数据来推送广告、产品,借此赚钱,所以一开始要做的就是赔钱卖硬件。但这种思维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卖硬件时如果量大,赔的钱因为售后、渠道等问题越来越多,融资能力又不足,公司很容易做不起来。
最好的模式是产品本身需要是一个好的硬件,而且不赔钱,标准式地去融资,慢慢扩大生产,达到规模效应。
“互联网模式”适合软件,软件产品研发比较简单,可以迭代修改,推广产品边际成本比较低,但是硬件却非如此。
苹果作为拥有世上最多忠诚用户的公司,即便到2014年,iphone快过十岁生日的时候,它的营利还是90%来自硬件。“互联网模式”连苹果都还未真的做到。
智能不一定是好东西,千万不能把智能当做一个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跟产品的功能两者不一定是一样的。
以前我在苹果的时候,做了一个产品叫Apple Newton,虽然它放在20年以前很智能,可以手写识别,可以传到云上,可以跟PC接通,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它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
而苹果推出的首个iPod,一点都不智能,却明确的解决了用户痛点:可以存一千首歌在这个机器上。当时人手都有一个mp3,但mp3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只能放几十首、最多一两百首歌,iPod解决了这个问题。
创新工场投资的「The one智能钢琴」也是个很好的案例,当然它也很智能,能教你很快学会弹钢琴,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除了是一个非常智能的学习工具,「The one智能钢琴」同时也是一台优质的钢琴,甚至中央音乐学院都觉得它的琴键专业。要有这种工匠的心态,要敬畏用户的痛点和需求,在这种前提之下才做出好东西。
一个好的硬件团队研发出产品后,可能以为把它扔给工厂就万事大吉了,但并非如此。跟软件不一样,软件开发部署好了,丢到网上,就进入了使用阶段,硬件还有打样、产品优化、试产、开模、量产的过程。设计产品的时候选的芯片可能是很好的芯片,但是其价格是否便宜、今年量产能不能达到需求量,有好多坑在里面。
创新工场曾经帮乐视做电视的供应链,也曾经帮美图手机寻找代工和硬件人才,所以我们了解量产、供应链方面的难度是不能低估的,也看到了很多硬件创业者的痛点。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和富士康合作,让富士康对接所有投资的硬件项目,在高度合作的情况下,如果团队需要开模,它可以免费提供,如果团队需要小量生产,它可以破例进行。
我们投资的智能硬件公司,包括「小鱼在家」、「美图手机」、「极路由」等等,都是由富士康来生产的,其他公司可能一个月只能生产一千台,富士康却能生产两三万台。
就像我们在六年前对移动互联网做的预测,我们今天也有对智能硬件的一些展望。创新工场对硬件投资的布局是基于这些展望的,所以你不会看到我们去投资一些所谓硬件平台型的公司,因为在行业标准和成本都还不是时机。整个硬件刚开始是引入阶段,到了今天是开始布局的阶段。每一个硬件公司都在考虑如何解决用户痛点,如何在某一个狭窄领域产生品牌效应,如何生产优秀的硬件。在这个阶段,硬件在中国已经能够量产,但有没有办法能够把美国的创意引入、合作呢?美国还是更有创意。接下来一个阶段是高速发展期,我们提到未来会有440亿台智能硬件产生,到底什么会造成井喷?有一些瓶颈是还没有解决的:
第一个是行业的标准还没有。海尔、三星都希望占领整个市场,但凭过往经验我们知道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小米、乐视、360可以共存。业界的大佬们需要结合起来,形成一些业界的标准,达到共存。这需要花一定时间。
第二个是价格,硬件研发的过程成本仍然高。会怎样突破呢?可能先有杀手型的产品出现,然后衍生IOT时代的安卓平台。这个标准的平台出来之后,创业者的创业成本会大幅度降低,更多创业者可以介入,更多创新可以发生,井喷就会出现。
在这个平台出来之前,我会抱着谨慎的态度,不会预测在哪一年就会有井喷的状态。
智能硬件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先在用户痛点、品牌、中美合作、优秀硬件方面做好,然后慢慢的才会有行业标准,之后降价,出现一个杀手级的产品,从而衍生出IOT时代的安卓平台。就像我们在六年前对移动互联网做的预测,这是我们今天对智能硬件产业的一些展望。
创新工场对硬件投资的布局是基于这些展望的,所以你不会看到我们去投资一些所谓硬件平台型的公司,因为在行业标准和成本都还不是时机。
我们投资时会看重几个关键词:
①品牌:哪些公司可以产生一些行业性的品牌?一台智能钢琴也许未来会取代雅马哈的品牌。
②痛点:怎么能够解决用户强大的痛点?糖护士能够帮你做血糖方面的检查,小鱼在家解决了离家远的痛点。
③中美合作:美国的创意和中国的生产能否很好结合?为此我们在美国投资了近十个不同的智能硬件公司,包括智能浇水机器人、演讲使用的硬件、智能的珠宝,这些都是很特殊的领域,在国内还没有。
如今,我们走到了李总理也非常认可的工业4.0时代。创新工场在硬件领域投资做了全面布局,希望在这个时代能够有贡献,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平台出现,硬件创业成本会下降,真正迎来智能硬件创业的黄金时代。
▲ 李开复演讲视频,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