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创业者的春节总结:从容面对至暗时刻 | 创业者声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丁吉昌 Author jichang
一入创业深似海,相信绝大多数创业者心中都有共识:「那门是窄的,那路是长的。」回首过去的经历,也许是最沉默的创业者也有万语千言,哪怕是最善言的创业者也有过欲说还休。
外界有一些声音悲观的认为,现在是创业者的至暗时刻,但创业十年的丁吉昌不这么认为,也用行动证明了事实并非如此。
十年前,丁吉昌从创新工场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参与了豌豆荚从创新工场孵化出来到被收购的全过程,见证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从诞生、成长与爆发。
2016 年初,他从豌豆荚分拆出来创立了大宇无限,目前每月为目标区域超过 1.2 亿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视频获取和消费服务。
前豌豆荚创始人、现大宇无限 CEO 丁吉昌
丁吉昌有一个延续了十多年的习惯,就是在春节假期写总结,记录自己的成长与经历。
用他的话说,「过几年回头去看,有些总结和变化还历历在目,同时也有好多惊讶,既有惊讶于当初的无知和幼稚,也有惊讶于偶尔的洞察和坚持。」
这位伴随创新工场一同成长的创业者不仅谈到了他在创新工场兄弟会及戈壁行等活动中的切身体验和感悟,也对创业的过程中如何把控时间、开拓视野、提升格局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下面选取了他分享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够为同样走在创业路上的你带来启发▼▼▼
进入今年,将是我毕业迈入创业生涯的第十个年头了,再问一遍自己十年前加入创新工场时有想到今日么?
很显然,内心仍然是不知道及不可预知的,可谓是「人吶,就都不知道(命运),自己不可以预料」。
五年前,我在而立之年展望自己和豌豆荚的未来时,仍认为自己应该大概率没有机会实现在 18 岁成年时立下的 35 岁愿望;三年前,我开始做大宇无限这家公司时,才更加意识到要做成一件事情,不再是按日记、按周记,而是按年计,甚至按五年记了。
因而,我更加意识到的是时间的紧迫和不饶人,随便一折腾,如果把握不住,可能一个经济周期又过去了,再重新开始可能再也没有那么好的时间窗口和机会了,因而反过来对能抓住的机会,会更加珍惜,希望好好对待,认真的成长,不负芳华。毕竟「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也许这就是年纪变大之后的机会成本和代价吧。
因此,这两年来我出了无数差,除了到目标市场调研、去硅谷和北京找同行和前辈学习,还上完了创新工场的兄弟会三期等。
不得不说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不但帮我迅速开拓了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格局,更是切身的感受到了那些优秀的创业者们是如何突破自我,迈向下一个里程碑的。
一、观察国内优秀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是如何思考问题和做决策的。
创新工场兄弟会组的这些局是非常有价值的分享,因为都是工场的合伙人靠自己的私人关系拉来的朋友,通过闭门的方式分享了很多决策背后的基本逻辑和思考过程。
因为不能对外分享,所以有非常多血淋淋的真实案例,远远不是商业杂志或公众号通过只言片语所能讲明白和能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互动,很多自己纠结的痛苦都能和嘉宾交流互动,得到帮助。比如:
杨浩涌讲了当年赶集和 58 是怎样血拼到上市再到合并,从零到上万人再裁员到几百人再到几千人的艰难历程,如何在企业艰难时刻再次带领团队走向复兴的决策过程,以及为什么选择跟竞争对手合并并重新开启爪子创业,背后的思考。
徐新分享了她是怎样通过长青基金跟丁磊度过科技泡沫的那一段艰难岁月,再到网易巅峰回归的历程,以及如何在京东艰难时刻跟刘强东一起渡过到上市的决策逻辑,再到如何看待消费升级和超级平台背后的商业逻辑。
当周航说出「世界级创业者的门票」这个词的时候,我被彻底击倒了,震惊于作为一个创业者回首易到用车在很多人眼中是个失败创业者和案例时,他思考的内容跟大众媒体和大部分投资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而是更多的从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来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抓住这次世界级的比赛机会以及最终胜出。
王晓峰和摩拜/ ofo 的投资人分享了这两个公司如何在 18 个月内从零跑到 30 亿美金,企业从零到千人规模的竞争、决策和管理背后的基本逻辑,包括错过了哪些个关键的时间窗口后导致了致命遗憾。风口浪尖的案例和活生生的商业竞争,真正感受到的高手过招,看谁失误更少,而且都是国内顶级的企业家和投资人团队集体在过招,不止是创始人团队的单打独斗。
二、透过开复朋友圈,感受世界级的科技和企业领袖如何看世界。
虽然自己也几乎每年都会往美国跑,参加行业前沿的会议,和留在美国的朋友们请教和交流,但毕竟自己的朋友圈大部分还都是跟我年纪相仿的企业中层或中产阶级。
作为兄弟会的保留项目,李开复老师每次都会专程腾出十几天时间带着创业者拜访他在硅谷和纽约等的朋友和企业,也让我有机会看到世界级的这些创业者、科技领袖和教育工作者是如何思考商业和创新的。
最大的冲击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和创新意识比我们强太多,不止是思考如何活着,更多的是思考活着的意义,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做出世界级的创新和企业,几乎每一个企业甚至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有自己非常清晰的使命和愿景,并且所有的重大的决策逻辑都是围绕这些点而展开的,而不是挂在墙上随便说说而已。
当纳斯达克的董事和哥大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在讨论中美科技可能的竞争,提到美国整个顶层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在思考让中国加入 WTO 是不是个历史错误甚至感到遗憾时,我隐约感觉到了未来中美科技竞争可能会扩大,也因此加速了公司的融资安排和结构转换。没想到 2018 年真的迎来了不止是中美贸易摩擦,还有华为、中兴等一系列的科技竞争大事件,经济寒冬说来就来,十年前瑟瑟发抖的经济危机若隐若现,回头去看今年真是万幸。
如果说同是近距离的见面聊天和共餐,对比同为世界级的投资人 Yuri Milner 和孙正义有什么区别的话,更大的感受是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差异。受西方文化影响更大的 Yuri 更多的让人感受到的平等和分享,在听你的分享之前,他也会跟你分享更多他对世界的观察和理念,他认为未来十年二十年世界将会如何演进,无论是对世界经济发展、企业发展,还是对中国和中国创业者的青睐和鼓励都更言之有物,而另一位更多是听你讲你的故事和逻辑,能直接得到的对等分享反而更少,更像是创业者在面对普通投资人募资的历程。
蜻蜓 FM 上有一个「2018 创新工场,硅谷赋能之旅」专题,一共有 13 期,完整的记录了几十位 CEO 在这十几天拜访的收获和心路历程,包括特斯拉、皮克斯、Uber、DST 创始人 Yuri Milner、奇点大学、杨致远、纽交所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如今一年后回头再去看,更加感慨这个机会的难得和帮助之大。
创新工场兄弟会三期成员合影
三、认识一批规模相当的创业者朋友,切磋企业经营的痛苦和感悟。
如果说前两个感受更多是务虚的理论和案例学习,这一个更像是务实的切磋和探讨,更多的贴身交流和观摩的学习机会。很有幸在这里认识了好些非常真诚的创业者,无论是同一届还是学长/姐们,不少的企业经营问题和理念都有人能真正跟你探讨,甚至有别的公司实践过后的结果分享。
用一句话做总结:每个创始人眼中觉得过不去的坎和难关,在别的创始人眼中都有很好的解法或是实践,但这个人一旦回到自己的问题,都很难找到很好的解法。因此,更多的拜访和交流,特别是私董会形式的串门,都对彼此的升级迭代有非常大的帮助。以几个创业者为例:
毕业几年时间,飞遍了全世界主要的目标市场,几乎每个月都飞一次美国或澳洲,累计飞行距离超过百万公里,经常飞的同学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 2B 生意的创始人,壁垒有多高?单单这拜访客户的飞行距离,就能击败 99% 甚至更多的创业者,更别说在其他方面他的努力了。
科漫导演,对科技漫画的爱让人震惊,虽然从来没有去过皮克斯,但是通过网络,不但早看过了无数遍每一部皮克斯的作品,甚至对于皮克斯的历史和公司的了解比皮克斯展览馆的讲解员还要熟悉,当他前去拜访这公司时,更多的是朝圣,因为每一个展出来的内容,他都比在场每一个人还要了解和熟悉。身边各种爱好者无数,但是能如此狂热和全身心把爱好当职业,并为此贡献了不错票房的导演,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看完「三体」后我一直在想谁能真正拍出来,认识到中国还有这样一批导演,以及刚看完的「流浪地球」,我想这一天应该不远了,值得期待。
早年做游戏赚了不少钱,但是不甘于只挣钱,希望能够真的有机会做点改变世界的事情,于是和团队出来重新做了个短视频公司,希望能把全世界的优质内容引入中国,并通过众包和专业的方式,翻译成中国人能看懂的文字,帮助中国用户了解世界的文化,几年来发展飞速,很难让你想象这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团队做出来的产品。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身边开始有了各种宣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实现梦想了,我尝试把这十年来见过的无数创业者投资人,也包括有幸见到的一些不少世界级或国家级的企业家或管理者,简单总结来看有这么三个阶段,特征还挺明显的:
千万级别/亿级的创始人或管理者:这个层级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靠时代红利崛起的,有的靠欺骗团队或合伙人或合作伙伴而套利的,也有靠自己努力拼搏白手起家或是专业积累起来的,有一周工作 60 小时以上,也有一周工作十几二十小时就能做到的。
十亿百亿级的创始人或管理者:到了这个阶段,很多上个阶段的特征开始消退,靠一时红利而没有抓住第二个第三个红利的企业开始退场,仰仗聪明不持续努力的创业者开始不见了,靠欺骗团队套利的创业者已经比较难听见了。
百亿千亿级的创始人或管理者:这些人的特征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拥有极强的自律和学习能力,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而且几乎我认识的这些人全都是工作疯子,而且全都是隔年不见迭代到几乎完全不认识的状态,视野和格局之大,我可能还不是很好能够表达出来。
也许是因为这些观察,我也特别鼓励公司的人努力的搬到公司附近来上班,无论是新人还是管理层,千万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通勤挤公交的路上,特别是在你的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期,每天多努力几个小时,就能更快积累自己的十万个小时,成为行业或领域专家。
对于很多刚毕业 3-5 年之内的人来说,利用这段宝贵时间,将自己的薪酬提升 100%-500% 都是很有概率能做到的,而对于工作 5-10 年的人来说,单纯靠找一个公司领工资,连续五年都能复增长 15% 的概率首先不高,其次即使能找到,实际上对生活的改变也不会有任何质变,一定要找到的是那些能够有帮助你在能力上或投资上能有 10 倍甚至 100 倍的机会,即使可能因此会有一点概率的小损失,仍然是改变自我最大概率做法。
如果能有一群气味相投的人愿意跟你一起朝一个大方向努力 3-5 年,并且都是一群努力做事的人,而你又能从这个奋斗过程中获得红利和对等回报(而不只是领个工资和象征性的少量期权),一定有大概率获得不错的回报。
而我理解的生活和工作平衡,其实并不是更多时间在家呆着,而是能够把时间花在自己最专业的领域,迅速提升能力拿到更好报酬,然后用这些报酬买来更好的专业设备和福利,进而解放那些浪费大量时间而又极其无效的时间。
比如每天花 2 个小时在公交地铁通勤上,不但累的要死还工作效率更低,而多花点钱不但生活更好还能通过更好的工作来换回回报;花大量时间打扫卫生/拖地/洗碗,而这些选择好一些的专业设备可能只有 10% 时间就可以完成了;花大量时间淘廉价航空机票或中转航班,最终省不来多少钱,随便一涨工资就能覆盖。
远大新还是老破小,表面上影响的短期舒适度,但如果能加入时间这个复利的变量,很多选择其实是挺容易算出来的。但是一旦我们把这个思考的方向变成了资本家要剥削我的角度,而不是我自己能力提升未来有更多选择自由的角度,就会陷入零一博弈而跑不出来了,也相当于在中国这个仍然有大发展的大环境下放弃了自我成长。
如果你的能力提升了 5 倍 10 倍,公司或领导的回报没有对的起你的付出,你仍然有大量的选择机会轻松换个公司,让收入翻过几倍,让回报跟你的能力和付出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
选择没有对错,自己想要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永远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即使你不知道也没关系,勇敢追求就好。只要不太顽固,愿意迭代自己,愿意放弃偏执,身体上和脑子上都不太懒,都能不断生长。
美团的王慧文在前些天跟我们分享了一个观点:「不是寒冬,是下半场」。我们经常讲起寒冬,都潜意识里以为后面还会有春天,但其实无论是哪个行业,一个黄金时代过去,随之而来的也许是白银时代,再随之而来的可能就已经是青铜时代了,再也回不到过去的黄金时代了。
无论是曾经的互联网,还是已经过去的移动互联网,还是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还是可能的 5G/6G 万物互联时代,还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带一路大时代机会,这些曾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大机会,一旦过去就不再会出现了,一旦错过等到下一个大机会可能又是十年后甚至这辈子都将错过了,因为年纪不等人,时间不等人。
环游世界的梦想无数人都有,真正能够追逐世界的也许永远只是少数人,如果你有兴趣参与这段奇妙旅程,欢迎随时联系我。
过去的一年,我有个成就解锁是在一个月内走完了戈壁的三日百公里徒步挑战和青藏自驾游,把想了好多年的事给完成了。三天徒步百公里,起了六个泡,每天都低烧,去到珠峰大本营,才感受到走路都呼吸大喘是什么样的体验,同行的同事们更是感受到了生命窒息和高原黑暗恐惧症的失眠的煎熬。当然,沿途的风景也是文字难于表达的,我也好多年没有看到如此令人记忆深刻的美景了。
大宇无限团队,丁吉昌带着公司高管一起行走戈壁
创业这么多年来,经历了不少煎熬的时刻,对所谓的艰难和痛苦敏感度感受越来越低,也可能是种免疫了,好处是面对别人觉得很忐忑不安的时刻,自己可以很平静的处理;坏处是对喜悦的敏感度也随之降低了,当同行的队友们面对青海湖美景大喊大叫时,我感受到的却是不明白为啥要激动的平静。我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知名企业家,不断得挑战大自然,也许是为了感受不停的成就感和自我挑战吧。
期待未来的日子里,自己仍然能够持续的知冷知热,经营好家庭的生活,才能不断向前,感受人间的美好和值得。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创新工场微信公众号:chuangxin2009。创新工场拥有强大的投资和投后团队,持续输出关于创业投资、投后的真知灼见~ 还有机会参与到创业培训、沙龙和其他各类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