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3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兰州晨报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区保护面积18.3799万公顷,是我国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三个重点保护区之一。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白水江保护区野外大熊猫数量位居三大保护区首位,总数达到110只,约占全国大熊猫数量的5.9%,占全省的83%。


2018年4月中旬,兰州晨报记者有幸和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及护林队员兼向导在内的监测巡护小分队一行25人深入大山密林,历时6天5夜,行程200公里山路,经阴山河分别到达竹篱沱沟、沙子沟、磨坊沟、大小黄沟共8条固定样线和2条随机样线,实地体验了大熊猫监测巡护工作。


在白水江保护区18.3799万公顷的广袤原始森林中,生活着110只野生大熊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648tryury&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一日

4月11日

3名记者的体力较差,拖慢了队伍的行进速度



4月11日上午9时,巡护队从甘肃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到达了此次监测巡护路线所在的保护站——丹堡河保护站后,各自领取了睡袋、雨布、挂面、大米、油以及蛇药等必备用品,人均负重40斤左右,正式向深山进发。


手机信号在经过丹堡镇古坪沟村后的第一个山湾后便中断了,脚下的路也越来越细直至消失,我们沿着阴山河谷一路向上攀行,河沟里有路就沿着巨石在溪水里左右穿行,遇到绝壁无路可通时便要从旁边的陡坡迂回攀爬。


在一个叫各坝的地方,巡护队第一次分路前行,巡护队员韩波、张衡志和2名护林员组成的第一小组要从这里去石布沟监测巡线。我们记者所在的大部队继续前行,并于当日下午2时30分到达了大坝沟口,然后在这里第二次分路:巡护队员宋艳斌、董红昱和2名护林员组成的第二小组将进入大坝沟监测巡护线路。剩下17人的大部队将进入丛林最深处的竹篱沱沟。


在艰难攀行了9个半小时后,我们这支大部队于天黑前终于走到了海拔1800米的竹篱沱沟口。由于3名记者的体力较差,拖慢了队伍的行进速度,没有能够走到比这里更远几公里的最理想扎营地,这对我们今后几天的工作将带来很大的困难。护林队员们迅速搭起了“帐篷”,这就是我们在大山里临时的家了。


晚上10时开始下起了大雨,这预示着监测巡护队明天不能按计划监测巡线了。


记者进山路线图 。


一场大雨过后,山上山下截然两个世界。



第二日

4月12日

雨天进山巡线十分危险,大家在窝棚里休息待命



4月12日的早上雨基本停了下来,但阴沉的天气随后转为间歇性的下雨。此次活动的领队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办公室主任何礼文看到河水暴涨,山路湿滑,雨天进山巡线十分危险,让大家在窝棚里休息待命。


晚上7时过后,大雨又开始下了起来,何礼文夜里临时召开了第一次紧急工作会,原本进山出山正常计划的是4天时间,他表示如果明天还要继续下雨,我们进山的时间就要顺延,原本携带的干粮就会有问题,大家每天的3顿饭就开始限量改为了每天2顿。


燃烧的篝火在为队员们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平添了一份浪漫的美。



第三日

4月13日

一记者意外从山坡滑落,严重拉伤了腰部



4月13日早上11时多雨停了,按照昨晚的工作部署,如果今天雨停得早就要冒险组一个小分队先去最近的竹篱沱沟,收取架设在海拔2200多米的竹篱沱沟梁、沙子沟梁上的2台红外相机。


吃完午饭,兰州晨报记者和央视熊猫频道记者吴震宇、巡护队员王钧亮、龚得红、雷光祺和5名向导组成的精干小分队立即出发,在进入沙子沟的一处坡地时,巡护队员们发现了一个用竹子和树藤为材质且搭建得十分精巧的窝棚,是进入林区偷挖药材的人留下的,巡护队员们拍照取证后对窝棚进行了拆除。行至沙子沟口王钧亮发现了猫科动物的粪便,随后也陆续发现了羚牛、斑羚等动物的粪便。由于受河水大涨、山路过于陡峭和雨后湿滑的影响,原本正常需要4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多用了1个多小时终于在下午5时50分赶回到营地。


不幸的是吴震宇意外从山坡滑落,虽然被护林队员及时救了上来没有滑下悬崖,但还是严重拉伤了腰部,他将在今后出山前的这段时间里,都要待在窝棚里留守养伤无缘巡山采访了,他一心要邂逅野生大熊猫的念头无奈断绝了。要知道,吴震宇为了这次进山做足了准备,一年来练体能并减体重20余斤,每天还坚持越野跑8公里。


在密林中艰辛跋涉。

        

每条巡护线路都要涉水过河十余次。


巡护队员拆除偷挖药材者搭建的窝棚。



第四日

4月14日

大雨让记者感到时间的漫长和煎熬



4月14日早上记者被冻醒了,出窝棚一看,山下下的是雨,离我们几百米的山头却是白茫茫的一片,下起了大雪,难怪这么冷。


昨夜突降的大雨,比之前两天的雨都大,窝棚里的温度只有5℃,大家只能待在窝棚里等待着雨停。聊天、睡觉、听手机里下载的音乐成了大家打发时光的主要消遣方式,连绵的大雨让记者感到了时间的漫长和煎熬,心情变得极度郁闷。下午3时许雨停了,久违了的太阳难得照在了山谷里,这一刻,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走出窝棚,看到了阳光便看到了希望。


明天的工作注定是最辛苦的一天,简单地说就是:人少、线长、路险。晚上大家有说有笑地精心准备着第二天工作的装备和器材,高涨的士气相互影响着,盖过了面前的熊熊篝火。


巡护队员更换红外相机存储卡和电池。



第五日

4月15日

红外线相机被野生大熊猫咬裂了



4月15日,我们7时起床早早吃过饭就开始出发了。大家分成了3个小组,雷光祺带2名护林员一路去了小黄沟,龚得红带2名护林员去了大黄沟,记者与何礼文、王钧亮带3名护林员去了大小磨坊沟。 我们从营地出发,过文县沟、茹子沟、鹞子坪、半面街、鹰嘴石、大磨坊沟、小磨坊沟,中午12时30分我们赶到了上小磨坊沟梁,在两边都是悬崖的半梁上我们有了重要发现,在一棵两个人合抱的大树下的浅浅树洞周边发现了四五坨新鲜的熊猫粪便。粪便太新鲜了,从上边的黏液新鲜程度判断最多不超过半小时。


何礼文和王钧亮如获至宝,立即拍照、GPS定位、填写报告后,小心翼翼地装进了标本采集袋。说带有黏液的新鲜粪便带出山后,通过更专业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得到这只熊猫的DNA和更多的信息。他们通过对小洞穴周围树皮上黑白色毛发,和周围大熊猫刚吃过的竹子,加上小洞穴周边都是湿的,只有中间那一片是干的,综合分析推断出熊猫就是在这个小洞穴里避雨的。


我们接着沿梁而上,一路又发现了大熊猫爬树在树皮上留下的爪痕,并且又发现了一堆新鲜的熊猫粪便,经过对粪便里竹节的长度判断,是另外一只大熊猫的,这让大家都很兴奋,野生大熊猫近在咫尺了。我们不断在树上和密林的缝隙里努力搜寻着,期待着奇迹的发生。1个小时后走到了梁顶放置红外相机的地方,奇迹终究没有发生,何礼文认为我们的位置当时正处于上风口,这使得熊猫闻到了陌生人的气味后远远地避开了。


看到第二只红外相机的时候,我们着实又吃了一惊,什么动物把红外相机咬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好在红外相机还能工作,通过翻看拍摄记录,发现4月14日一只大熊猫就在这附近活动,而且就是这只调皮的大熊猫咬了我们的红外相机一口,熊猫口中哈出的热气都被红外相机捕捉到了,看着拍到的大熊猫一张张呆萌的照片,大家都开心地大笑起来。重新更换过红外相机后我们启程回返,此时一片乌云飘过来,山顶下起了冰雹,小拇指大小的冰雹打得人头和脸生疼。半小时后云开雾散,太阳又露了出来。


晚上,大家无比轻松,围坐在篝火旁边聊天喝着开水,看着明亮的星空,觉得一切都是这么美。


巡护队员发现了新鲜的熊猫粪便。


巡护队员对GPS定位后填写工作报告。


巡护队员扮演熊猫确定红外相机架设最佳角度。


调皮的大熊猫将红外相机咬裂了。



第六日

4月16日

“大熊猫不再需要我们进山保护,那就是保护成功了。”


4月16日,记者与巡护队一行终于走出了山。那一刻,记者不由生发出一丝不舍,回望身后的深山密林,那些呆萌的大熊猫或许此刻就在一棵树下津津有味地啃着竹子,它们知道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守护它们吗?“哪天我们离开了,大熊猫不再需要我们进山保护了,那就是保护成功了。”临别时何礼文的一句实话,让大家感慨良多。


此行,我们不仅收获了大量的大熊猫以及伴生动物的有效信息,也获得了大自然的眷顾,充分体验了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极端气候。一路上,除了天气、野兽和补给等可以预见的困难,还有些是需要随机应变的。这里每一条监测巡护路线都要走过多条湍急的河流,穿过茂密的丛林,攀爬陡峭的山崖。加上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被茂密,行进中经常被藤蔓类植物绊到脚或者碰到头,或被带刺植物扎到身上或划一道口子,甚至皮肤不小心碰上一些毒草便红肿奇痒。最可怕的可能就是毒蛇、蚂蟥、蜱虫等动物,终于明白出发前为什么要发“蛇药”了,那是用来应急保命的。好在所有的任务都完成了,这一趟不虚此行。


不少山梁坡度达到七八十度,两边就是陡峭悬崖。


一顿热乎乎的挂面就是一顿可口的大餐。


渴了就趴在地上喝口真正的山泉水解渴。


拍到大熊猫了,大家都很兴奋。


雨过天晴,我们驻地竹篱沱沟上空的星轨。



后记


2018年5月6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局大熊猫管理办公室主任何礼文向兰州晨报记者介绍,4月份从保护区整体回收的众多红外相机拍摄的资料当中发现了4对大熊猫母子活动的画面,这些大熊猫活动的画面拍摄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红外相机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拍摄到的4对大熊猫母子活动画面,说明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大熊猫等各类野生动物种群稳中有升。全保护区2017年共在野外布设红外相机361台(次),收回有效红外视频8350多段,照片15800多张。



嗨,多次被我们拍到的老朋友们……








……


文/图丨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田蹊

编辑丨梁秋燕

新闻多看点


全国哪的人最爱运动?排行榜来了!兰州排名……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灵活的胖子万里挑一!这位民警火了…

ICU病床上,会宁10岁女孩给爸爸妈妈写下一张张让人泪目的纸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