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世界怎么看美国抗“疫”?彭博社做了这样一个调查!

罗伯特·伯吉斯 茶馆论道 2020-11-21


在当下的美国,连是否佩戴口罩都能被视为一种政治宣言。彭博社采访了几位《彭博观点》的专栏评论作家和国外撰稿人,请他们谈谈世界各国对美国抗疫行动的看法。



彭博社官网截图

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没有缓解迹象。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表示,与预期不同,疫情并未在夏季消退。在佛罗里达、德克萨斯和亚利桑那等一些气温较高的州,感染人数仍在不断上升。
 
在当下的美国,连是否佩戴口罩都能被视为一种政治宣言。彭博社采访了几位《彭博观点》的专栏评论作家和国外撰稿人,请他们谈谈世界各国对美国抗疫行动的看法。

 
费迪南多·朱利亚诺(Ferdinando Giugliano)住在米兰,为《彭博观点》撰写欧洲经济方面的专栏文章。他同时也是意大利《共和报》的经济类专栏作家和《金融时报》编委会前成员。
 
我个人当然现在觉得去美国是不安全的。在早期,意大利曾成为疫情中心,虽然政府较晚才做出封城决定,但最终还是采取了一些非常严格的措施并实施了两个月,比如关闭学校和工厂。意大利的重启也是循序渐进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分阶段进行。现在的新确诊病例增幅约为每天0.1%,大多集中在北部的伦巴第大区。人们的生活正慢慢地恢复正常。相反,美国的许多州都只执行了短暂且宽松的封城措施。疫情似乎仅在纽约等防疫措施较为严格的地区出现了缓解的现象。
 
另外,我不太信任美国的医疗体系。美国有着一些世界上最好的专家和医院,但是却缺乏集中化的运作结构。这就让人们难免不怀疑其整体的抗疫能力。意大利的医疗体系是区域性的,因此在行动协调上存在问题,特别是在数据收集方面。但是,国家卫生院在限制措施和治疗手段方面都向政府提供了始终如一的指导。我希望这次的疫情能够促使美国开始讨论如何建立全国性的卫生体系。


米希尔·沙玛(Mihir Sharma)是《彭博观点》驻新德里的专栏作家。他此前是《印度快报》和《商业标准日报》的专栏作家。

 
在印度人看来,美国的抗疫举措相当混乱,毫无章法。这虽然让人感到不解,但也不让人觉着陌生。印度已经结束了全世界最严格的封城措施,开始重启经济。但重启过程基本上是不加控制、不分阶段的。此前的封城并没有像欧洲国家那样成功压平曲线。但是,和欧洲国家不同的是,大家都认为印度无法承受长期封城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是,美国也选择这样做就会让人感到费解了。国会出台了政策,许多美国劳动者获得了能够暂时维持生活的救济。而在印度,我们的福利体系并不能覆盖绝大部分农民工和一些其他群体。
 
让人感到并不陌生的是,州政府自行做出大部分决定时,整体的抗疫行动就会变得异常混乱。虽然印度各个邦的流调和隔离措施有松有紧,但没有哪个邦的政府会对疫情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漠不关心或不屑一顾的态度。美国一些州政府的这种态度,加之部分地区很奇怪地对佩戴口罩普遍存在一种傲慢的抵触情绪,这使得美国变得比欧洲和部分东亚国家更加危险。
 
总之,虽然印度和美国都在试图解决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的问题,并降低“第二波”疫情暴发的可能,但两国所面临着卫生危机都变得愈发严重。可与美国不同的是,我们的领导层能够抛开党派分歧,认真对待疫情。我们都知道,对于经济欠发达国家来说,控制感染人数会比较艰难。但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居然在这方面也表现得如此糟糕,这实在令人感到震惊,也引人深思。
 

丹尼尔·莫斯(Daniel Moss)是《彭博观点》驻新加坡的亚洲经济专栏作家。他此前是彭博新闻社全球经济执行主编。

 
我在新加坡生活了18个月。我这里的朋友们在谈到美国不断飙升的感染数字时,都会感到既不安又惊讶。不安的是,美国即将发生灾难性的第二波疫情,全球经济也会因此遭受沉重打击。惊讶的是,美国部分地区仍在不顾一切地推动重启。最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大多数新加坡人眼中的伟大国家美国,竟然会针对佩戴口罩这种简单问题展开文化战。
 
两个月的封城举措使新加坡的感染人数不断减少。这里目前正逐步解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强制注册活动轨迹追踪应用以及按规定出示身份证都是有效的防疫措施。在这座有着57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里,由于绝大多数人都住在高层公共住房或公寓楼中,所以传染病的暴发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当然,防疫措施都是强制性的,违反者会被罚款或被起诉。
 
我现在会去美国吗?毫不犹豫,我会去。因为那样我就可以回到家人身边。但是许多国家的边境仍然关闭,所以能否回去是个未知数。我出生在澳大利亚,几年前成为了美国公民。我的妻子和孩子都是美国籍。我觉得美国正在浪费宝贵时间。对于各种各样的担忧,我也有同感。但我在华盛顿10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即便是在最好的时期,美国也是一个治理难度相当大的国家。
 

妮莎·高普兰(Nisha Gopalan)是《彭博观点》驻香港专栏作家,主要撰写与亚洲商业和银行业相关的文章。她此前曾供职于《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任编辑和记者。
 
我并不急于从香港回到美国。大多数人认为美国太过自满。香港地区紧邻疫情最初暴发的内地,但只有1161例确诊病例和6例死亡病例。难怪香港人看到美国成倍增长的感染数字后都震惊无比。香港的首例感染病例出现在1月23号,首例死亡发生在2月4号。目前还有少量新增病例,但都是从海外回港的市民。
 
美国人对口罩存在着各种矛盾态度,这让香港人感到不解。一位朋友说美国现在是“最不该去的地方”,另一位朋友说美国各州过早重启,造成情况“失控”。虽然香港目前已不存在本地感染,但所有香港人仍坚持佩戴口罩,只有极少数的慢跑健身者除外。这里的餐厅餐桌上和高层办公及住宅楼大厅里均提供消毒免洗洗手液;办公楼的盥洗室里,人们进进出出反复洗手;住宅楼住户用钥匙和牙签按电梯;在户外和地铁车厢里佩戴口罩是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
 

安德雷斯·克鲁斯(Andreas Kluth)是《彭博观点》驻柏林的专栏作家。他此前是《德国商报全球版》主编和《经济学人》杂志撰稿人。

 
德国人早在疫情暴发之前就已经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相当无语。最近,乔治·弗洛伊德之死也让德国人感到震惊。现在美国所面临的三重危机,即特朗普、疫情和种族主义,都是德国晚间新闻头条的常见主题,有时甚至占据着比本国新闻还重要的位置。部分原因是,特朗普对德国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充满怨气。就在本月,他还宣布将撤回部分驻德美军。
 
默克尔与特朗普之间的对比越来越鲜明:德国人眼中的特朗普自恋、虚荣、反智,而默克尔则低调、知性、严谨;特朗普对专家和科学家不屑一顾,而默克尔是科班出身的量子物理学家,尊重科学;特朗普与州长和政治对手间龃龉不断,而默克尔则在各地区领导人之间协调行动,维护共识;特朗普制造分裂,默克尔团结四方。因此,德国目前已接近控制疫情,而美国似乎放弃了努力。和很多德国人一样,我短期内不打算跨国旅行,会在相对安全的德国等待疫情过去。
 

麦克·马格里斯(Mac Margolis) 是《彭博观点》驻里约热内卢的拉美新闻专栏作家。他此前是《新闻周刊》记者。

 
和许多拉美国家一样,巴西对美国的态度矛盾复杂。因为这个国家有迪士尼乐园、苹果手机和庇护城市,但也有边境墙、移民海关执法和失败的抗疫行动。特朗普总统在改善美国形象方面真是毫无建树。在此次全球卫生和经济双重危机开始之前,拉美国家就普遍认为,美国,特别是其领导力,已经开始衰落。
 
虽然在巴西人眼中,这一世界头号大国的光彩已愈发暗淡,但由于自己的总统、特朗普的死忠粉丝雅伊尔·博索纳罗和特朗普一样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大家也就克制住了任何轻蔑或幸灾乐祸的冲动。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全美反种族歧视抗议后,巴西人也举行了游行并在社交媒体上使用相关话题标签。黑色和棕色人种在巴西2.11亿的总人口中占53%,但却在10%的最贫困人口中占了75%,在失业人口中占到三分之二。同时,死于新冠肺炎的黑色和棕色人种是白人的四倍。他们不仅是系统性歧视和粗暴执法的对象,也是巴西所谓的“种族平等民主”名号的受害者。



往期精彩回顾


大西洋月刊》:美利坚世界的衰落
CNN:特朗普现在既绝望又危险!
CGTN主播邹悦喊话特朗普:人命关天,切不可掩耳盗铃


CGTN时评:美国在维也纳表演 “行为艺术”,上演“推诿责任戏码”

编辑/焦哲

制片人/毕建录

监制/梅焰


·END·

茶馆论道

调侃全球时事热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 CGTN评论官方微信


微信号:BeyondtheNews


 

 读完全文就给我一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