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

2018-04-12 古代文学考研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00种之第2种。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

——鲁迅


胡适说太炎先生为今古文作了光荣的结局,侯外庐则称太炎先生是“自成宗派的巨人”,“运用古今中外的学术,揉合而成一家言的哲学体系,在近世他是第一个博学深思的人”。


章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曾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

——章太炎




太炎先生学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小学方面。他九岁从外祖父朱有虔读经,后从学于俞曲园,继承了由俞氏至王引之、王念孙、戴东原、江慎修、顾亭林的学术精华,学有渊源。对他影响最大的要算顾亭林,因亭林先生名绛号炎武,太炎先生也改名绛号太炎,可见崇拜程度。


他以亭林先生“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准则,治学讲究“明道、救世”,态度讲求“实事求是”,注重“厚之根基”,从整个传统文化着眼,博览数据,详考得失,寻根探源。


为精研古代群经,太炎先生力攻小学。小学者,即古代文字之学,今日称之为语言文字学,要读懂读通古书群经,必须先识古字,弄清古字的涵义,太炎先生正是从此着手。他读二徐《说文》七十余过,卓然见语言文字之本。


他治小学,“不欲为王菉友辈,滞于形体”,而强调通音韵、明训诂、辨形体,深探文字的音、形、义关系,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独步千古,取得很大成就。然后他运用深厚的小学功底,直探群经的精微,乃至诸子学的妙诣,取得很多真知灼见。


传统的小学,经千余年历代学者的努力,到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太炎先生则集干嘉之大成,成为最后一位小学大师。但他又没有停留在古人基础上,他积极汲取西方文字学研究成果,特别接受了德国马格斯牟拉学说,致力于建立起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学,将传统小学,一变为一门独立的有条理系统的现代语言文字学。



“语言文字学”一词,为太炎先生所创,从而发展和取代了传统“小学”。在研究小学基础上,他作《文始》,上探语流,下辨流变,成为近代汉语语源学第一部要着,也是最早接受西方理论写成的语言学著作。


他在前代研究音韵学基础上,将古韵分为二十三部,并且用汉字作为工具确定了各韵部的音值,这比前代学者进了一大步。太炎先生的《小学问答》、《说文部首均语》、《新方言》等书,真可谓迈越前贤,下启后学。尤其是《新方言》一书,从中国语言的地理分布,探讨了各地语音,以推证古代文字的意义,贡献卓越。


他所著《国故论衡》中的《小学略说》,可以说是一部语言文字学的总纲,《成均图》、《音理论》、《二十三部音准》是阐述古韵理论的,《一字重音说》、《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双声说》,乃是探讨古声类理论的,《语言缘起说》是论述语言的起源及词的语音变化的,这些论述,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这样全面而系统地谈论过。


在训诂学方面,他使小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我国第一套注音符号——五十八个切音符号,也是太炎先生首创,在辛亥革命后被沿用了数十年。


太炎先生的小学成就,还在于他把语言文字学作为宣传爱国思想,激发民族自尊心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振兴民族文化,挽救祖国命运的一个重要手段,即他一贯提倡的“以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这“国粹”就是他所说的祖国历史——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及风俗。



由于太炎先生精通小学,因此他在研究古代文献时,如出入无人之境,左右博采,硕果累累,在经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他治经独崇汉代刘歆,自称“刘子政私淑弟子”,崇尚汉学,不黜魏晋,对古文经学有特别造诣,常能推翻旧说,提出新解。


他赞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观点,在研究古代六经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著述。论述《春秋》的有《春秋左传读》、《春秋左传读叙録》、《刘子政左氏说》、《春秋左氏疑义答问》等等;论述《尚书》的有《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古文尚书拾遗》、《尚书大义》、《古文尚书讲》等;论述《诗经》的有《小雅大雅说》、《六诗说》、《关雎故言》、《诗终始论》等;论述《易经》的有《八释卦名》、《易象义》等;论述《礼经》的有《孔子制礼驳议》、《王制驳议》等。另外还有《新出三体石经考》、《广论语骈枝》、《驳箴膏肓评》、《七略别録佚文征》一系列对经学研究的论著,都有独特见解,考证翔实,立论精辟。



太炎先生的经学研究,已不是传统的注经释经,他力图把经学研究建立在近世科学理性主义的基础上,以恢复经学的本来面目,而使经学不再是中世纪的旧神学。他反对今文经学中的经天纬地之说,反对神化孔子,他把孔子从历代统治阶级捧上大智大圣、万世师表的宝座上,降到凡人——一个教育家、史学家的地位。


他认为“过崇前圣,推为万能,则适为桎梏矣”。他正是为把人们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而激烈诋孔,以适应辛亥革命思想上与舆论上的需要。他一生从事拆散封建经学殿梁的工作,反对封建传统,但他的晚年,目睹全盘西化侵袭,中国传统面临全盘否定之灾,又起而捍卫传统,为早年反孔感到遗憾。在他身上时而充满这种矛盾。



在诸子学研究方面,太炎先生也是独辟蹊径。在两千年来独尊儒家废黜百家的束缚下,他致力于儒家的异端——诸子学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学术导源于周秦诸子,言玄理,他以为孔子不如老庄;言名学,墨子、荀子优于前儒,故在名法上他推重荀卿、韩非,在哲理上他推崇庄周,他把孔子仅仅当作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去讨论,这在清末思想界、学术界是非常“恣言”的。


太炎先生对传统文化讨论从经学扩大到诸子学。在诸子学中他特别欣赏庄子的“愤世”精神,着有《诸子学略说》,又成《庄子解故》,借老庄哲学而展开本人的哲学思想体系,又以佛理解释老庄,成《齐物论释》,以及《原道》、《原名》、《明见》、《辨性》、《道本》、《道微》、《原墨》等,胡适称之为都是“更为空前的著作”。太炎先生对于魏晋之学,颇多赞颂,因为在他看来魏晋玄学富有批判精神,重个性而厌束缚,在学术上富有自由化风格;重名理而张技艺,与太炎先生本人学术民主思想相合,故多赞言。


太炎先生的诸子学研究,打破了被儒家独尊的封闭的神秘壁垒的束缚,揭示了千百年来对孔子偶像崇拜的危害,建立了一个近代人眼光下所见的古代思维世界,对当时康有为等主张的尊奉孔教的观点,以及宋明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长期束缚,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成为近世杰出的思想启蒙大师。这种启蒙,不仅孕育了一大批摧毁清政府统治的仁人志士,也孕育了一大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以上节选自《论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成就》)


《国故论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