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藏品讲给听故事的人

2017-12-19 NOWNESS中文网

艺术品收藏对藏家而言是一种快感,是从每一件藏品中获得独特的感官体验。而收藏的经历更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在 NOWNESS 近期记录的“叙事(Telling Tales)”特展中,四位身处不同领域的藏家,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各自收藏旅程的开始,以及对当下艺术市场的锐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20dwe829&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7年“PHOTOFAIRS | Shanghai”期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收藏及展览总监 Erin Barnett 在戴比尔斯 De Beers 的支持下策划了收藏家特展“叙事”(Telling Tales),介绍来自中国的四位极具影响力的收藏家——邵忠、郑志刚、周大为和王津元所鉴的摄影与移动影像作品,范围涉及 Robert Capa、René Burri、荒木经惟、Annie Leibovitz 等国际大师以及诸多耳熟能详的国内新锐。

展览主题“叙事”指的不仅仅是各位艺术家采取的观看角度或是制像形式与风格,更是对出身不同专业与行业的四位收藏家多年来收藏实践与经验的总结。如果说艺术家之于艺术担任的是 homodiegetic narrator ——以摄影为基础的创作尤其能够反映我们与周遭环境的互动,那么收藏家之于艺术扮演的就是 heterodiegetic  narrator ——收藏本身即为一门讲故事的艺术。


邵忠:一切源于艺术书籍


在现代传播集团创始人与首席内容官邵忠眼中,生活里的每一天都是叙事的过程。投入媒体事业的他从引介艺术书籍开始,逐渐转向对当代艺术的直接推动。旗下著名当代艺术双语杂志《艺术界》以及与 Umberto Allemandi 出版社合作推出的《艺术新闻》分别以批评与纪实的姿态持续帮助中国艺术从业者和文化精英洞悉全球各地的最新观点与现场动态。

而在今年早些时候落成上海的艺术平台新空间——“现代艺术基地”与“艺影书阁”——着眼于摄影与影像媒介并为其呈现独立展览与相关出版物,已经完成的项目包括艺术家任航去世后的首次纪念个展“无须之美”。

People Drink Tea by the River, 

张克纯, 

108 × 134 cm, archival pigment print, 2013

邵忠特别关注以小型出版的摄影书为载体并提出个人观察的摄影师,比如曾经通过假杂志社发表《北流活活》的张克纯。在展览“叙事”中,邵忠收藏的张克纯的摄影作品均出自其“山水之间”系列,他将人对土地的依恋作为叙事线索,检视黄河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变迁,以一种古典的山水意识建立起现代化的基础建设与被开发的自然景观之间的强连结。

拍摄期间,张克纯将原本画面中的一人置换出来,把自己放在此人之前占据的位置上让他代替自己按动快门,虚构起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弱连结。

Stone in the Middle of the River, 

张克纯, 

108 × 134 cm, archival pigment print, 2013


郑志刚:和艺术家一起成长


对 K11 艺术基金会创始人郑志刚来说,收藏的起点是个人感觉,随后慢慢累积为一次完整旅程。他在香港、上海、武汉等地开设 K11 购物艺术中心,结合艺术村、美术馆等服务艺术家工作的场地与设施,并且与巴黎东京宫、马蒙丹·莫奈美术馆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公共艺术基金会、新美术馆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志在打破当代艺术与多样化公众之间的隔阂。差异化的运营模式转化出一套有效的博物馆零售方法论,最终可以有效地为艺术家的成长提供空间。

Idol Behind The Curtains, 

陈维, 

100 × 120 cm, archival pigment print, 2009

上海 chi K11 美术馆曾在2015年的“影像馆”(Cinematheque)艺术季同期实现了陈维个展“在浪里”与程然个展“音乐还在响,乐队不见了”,以摄影与影像为主要输出的两位新生代艺术家利用充分的装置条件,凭借电影与剧场的情节设置丰富叙事维度。而在展览“叙事”中,郑志刚收藏的两位的作品源自他们的早期创作,奠定其图像语言的叙事线索——在变化的画面组合中营造不稳定的心理边界——已然包含其中。郑志刚在艺术家的各个职业生涯节点作点、线、面的介入是为处在现在将来时的当代艺术进行见证。

Rock Dove, 

程然, 

5 min, single channel video with sound, 2009

正在上海 K11 展出的郑志刚影像及摄影收藏展“图像岩样”(Image Core Sample),同样是一场“叙事”的旅途。展览中涉及到了前几年的“前网络时代”和当下的“后网络时代”,不仅彰显了郑志刚对当前社会文化趋势的思考与回应,也通过艺术家陈维、程然、关小、李明、刘窗、邱志杰、杨福东的图像影像作品,揭示了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精神面貌的巨大转变。


周大为:建立当代艺术的体系


Cc 基金会创始人周大为受训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专业,对于收藏行为的不变热忱令其与众多国内与国际画廊保持深入交往,而对于收藏市场的敏锐见解令其意识到有必要将这种交往继续延伸,贡献于当代艺术体系在中国的完善。

收藏的快感不止于从每一件作品中获得独特的感官体验,还有在作品与作品之间确定整个收藏结构与脉络的思维过程。为了佐证和说明当代艺术的来历和去处,周大为坚持收藏现代艺术,比如吴大羽、关良等人的绘画作品,使得其私人收藏趋于体系化,而他联合创办的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ART021)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并将在未来的长足进步中培养更多优秀的收藏家。

International Hotel No.8, 

杨福东, 

120 × 180 cm, gelatin silver print, 2010

在展览“叙事”中,周大为所藏杨福东与陈晓云的摄影作品中流露着收藏家本人的知识分子情怀。杨福东在其著名的“国际饭店”系列里把镜头对准裹覆着时代距离感的女性身体,看似是以男性凝视形塑她们的物化身份,实际上是挪用摩登女性的形象为本土现代主义祛魅。陈晓云描绘的男性身体阐述的是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集体焦虑、疯狂与挣扎。空旷的室内被来自室外的工业废渣入侵,被埋没的头颅又与房间本身形成互文。

Dusk of Mr. Chen, 

陈晓云, 

180 × 144 cm, colour inkjet print, 2007


王津元:立足公共艺术


复星艺术中心的王津元投身慈善工作已久,因而格外重视当代艺术的公共性。作为上海外滩金融中心地块的地标,由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和赫斯维克工作室共同合作完成的中心实体建筑拥有旋转的流苏外墙,本就具备公共雕塑的气质,而永久坐落在天台的《数字空中花园》出自日本后物派代表人物 Tatsuo Miyajima 之手,象征着复星艺术中心立足公共艺术的愿景。

在艺术与建筑之间做出一条切入空间与场所的通道是复星艺术中心的追求,也影响着王津元与复星艺术中心姊妹机构复星基金会的收藏原则。在展览“叙事”中,王津元与复星基金会所藏法国街头艺术家 JR 的摄影作品同样记录着一次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的诞生。

JR at the Louvre, La Pyramide,

JR, 

17 June 2016, 9:13, 

130 × 210 cm, chromogenic print, 2016

JR 试图“改造”贝聿铭于1989年为卢浮宫入口设计的地标性玻璃金字塔。依据光学幻觉,他用与博物馆一比一原大的巨幅照片将整个金字塔遮蔽,让金字塔与背后的建筑物全然混为一体而使金字塔消失。JR 的目的是刺激公众重新思考在金字塔入口前自拍的意义,观众需要移动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通过扶持公共艺术帮助公众找到自己在城市中的定位是王津元正在努力的事业。


撰文 / Evonne  

辑 / Wu Yin 、 Wanyee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本文由NOWNESS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