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池田亮司,理科艺术家的浪漫

阿水 NOWNESS现在 2022-04-12

“变老是一种什么感觉?” 知乎答主不鳥萬如一:“池田亮司《+/-》专辑的最后一首听不见了。”人对高频声音的听力会随衰老而减退。挑战人类生理和理解力的极限,或许再借此触碰更广阔的宇宙,通过个体的体验让视听感受变得更加敏锐,是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Ryoji Ikeda)创作的核心。












 数学之美 


由先锋电子音乐出道的池田亮司,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电子音乐家。他热衷的是声音本身而不是“电子”。

2013年,池田亮司的《Op.》就完全没有用到任何电子声,呈现这些声音的是现场演奏的弦乐团。池田亮司把历史悠久的弦乐器们从传统中解放出来,让人们专注在弓弦摩擦的物理震动上。每一根弦都散发独立的光环,进攻、维持、交锋、衰退同时进行。


《+/-》1996                                           《Op.》,2002


他认为自己是近似雕塑家和画家型的艺术家,从作曲、指挥、演奏、技术,至发行及现场呈现都由自己完成,“这样才能表达得纯粹。我的作品成就了我。”或许他还是个哲学家。

池田亮司很少接受采访,偶尔接受的时候也只喜欢探讨数学之美。他坚信数学和艺术共享同一种审美语言,极简、短、致密、优雅、细致、性感,数学家使用的语言和艺术家的并无二致。我和数学家都无法定义什么是美,但是一旦发现,我们可以迅速地识别。”


《Datamatics》2006                                        


有时他和数学家也会产生一点点分歧。“比如对数学家来说,随机数毫无意义,质数则是钻石般珍贵的宝石,因为它既能被简化为更紧凑的形式,也可以无限扩展。然而对我来说随机数同样激动人心,因为它在数学上存在,而我们并不能确定它是否真的只是随机地存在。”


《Datamatics》2006                                        



今年的上海当代艺术周期间,NOWNESS将携手上海 油罐艺术中心举行NOWNESS EXPERIMENTS首个展览项项目:“界”BEYOND PERCEPTION(11月8-11日)。池田亮司作品“Datamatics”的一部分——《数据波场》(data.tron)将在一号罐中亮相。


          《Datamatics》2006                                        



“Datamatics”的本质就像一场显灵仪式,以视听表演、装置、出版物、音乐专辑、雕塑等形式将渗透在生活中的各种数据显形。被评论界认为是极简主义理念在艺术中延续和体现的“Datamatics”取材自最原始的元素——纯粹的数据。池田亮司把0和1转换成声音、光和影像,将物质、时间与空间呈现在观众的肉眼前,并用意义不明、仿佛噪音的声波挟裹他们。


     《Datamatics》2006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巨型屏幕上,黑白条形码图案的亮度、形状和频率不断变化,逐渐提高维度。从来自硬盘驱动器的错误或软件代码的二维序列,进阶为戏剧性的宇宙旋转3D影像。最后,四维化的数学处理打开壮观无边的景象。强大而催眠的声波通过细致的声学叠加与影像互文,把有限的展览空间无限拓展。


《Datamatics》2006                                        


在这个延续自2006年的项目中,池田亮司把各种科学数据——宇宙地图、蛋白质的分子结构、DNA序列、四维数学超立方体、原始数据的高速公路等经过处理投放在巨屏上,与声波构成交响乐般的感官和谐体。




 科学与自然 


二十多年前,池田亮司开始使用正弦波、白噪音、干扰信号、高低频率等传统音乐外的元素制作声音。然而在极简主义音乐方面,他并不是先驱。美国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启了极简主义艺术(Minimal Art)的浪潮,派生出建筑、视觉、音乐、舞蹈、文学等分支。




  

Tourna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ires Mateus                                        

Fase, 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发端于纽约的极简主义音乐由拉蒙特·扬(La Monte Young)、泰瑞·瑞利(Terry Riley)、史蒂夫·莱奇(Steve Reich)、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等音乐家开辟,大多表现为重复的音节及最少的变化,乐句和更小的音乐单位——figure、motif、cell不断重复,以持续的低音、节奏或长音的方式暂停音乐演进。他们的尝试改变了聆听音乐的传统理念,要求听众关注音乐内部的演进,不追求目标或者向目标行进的动机。


《Test Pattern》2008                                       


有时候他们仅仅弄出单调的嗡鸣声,却能直达人类的远古记忆。拉蒙特·扬的童年记忆中,小木屋外的风声最令他着迷,并成为他日后审美的原点。“我能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小木屋外刮起的风声……那是一种非常可怕、美丽而又神秘的声音,我看不到它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我那时久久地缠着问妈妈。”后来他根据伯尔尼的电话产生的持续和音中的四个音高,创造出了“梦和弦”(Dream Chord),成为他日后众多作品的灵魂之声。

作为后辈,让池田亮司蜚声国际的并不是极简主义音乐。他在90年代中期往视觉艺术方向发展,完成一系列以数学、物理概念为名的多媒体作品之后,才一跃成为当代艺术界的大师级人物。


《Test Pattern》2008 


关于科学和艺术使用的究竟是否为同一种语言,有评论家和池田亮司持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科学的真谛是自然的奇迹。池田亮司的作品尽管在技术和呈现上技术精妙,但缺乏自然所拥有的伟大力量,因此情感空虚,智慧不足。

这样的观点或许不无道理。问题就是,通过拆解科学数据,再以声音和视觉的形式重组出来的东西,真的能像自然一样同时具备冷酷无情和温情脉脉,狂乱无序与万物和谐的迷人特质吗?


《Superposition》2012                                       


池田亮司至少是在努力达成这个目标。2012年,他的“Superpostion”展示了创作者通过量子力学的原理去理解“自然之本质”的过程。舞台上的一切都处于叠加状态:声音、视觉、物理现象、数学概念、人类的举动和偶然发生的事件。

这件作品中,池田亮司首次让人类担任“表演者”的角色。在一系列的翻译过程中——把数字翻译成代码,代码翻译成声音和影像,人类亦是其中有机的一部分,借此制造出有“人味”的紧张感。




 场域之美 


在池田亮司的艺术世界中,数学之美并非神圣不可侵犯。他的每一件作品都需要观众的体验和感受来完成。互动式大型装置作品“The Transfinite”由电视信号的测试图、喧闹的电子声和闪光灯组成,参观者沉浸在数据轮番登场的空间,震惊于它们目眩神迷却简洁至极的美,同时感受到异常的宁静。


《The Transfinite》2011                                  


从这个角度来讲,池田亮司以艺术展现科学的尝试自有其成功之处。而当他的作品离开展览馆的小天地进入更大的场域时,常常能制造更奇妙的体验,并转化为一种集体记忆。池田亮司规模和名声最大的两件作品:纽约时代广场的“Test Pattern”和伦敦维多利亚塔花园的“Spectra London”便是如此。


     《Spectra》2000


前者在时代广场的人间烟火气中切割出一块冷峻空间。午夜11:57至零点时分,路人只要抬起头,就能看见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黑白条形码之舞。2008年开始的“Test Pattern”项目有一个系统,可以将任意种类的数据(文本、声音、照片、影片……)转换为条码模式与二进制模式排列的0和1字符串,由此检视设备性能的关键点同人类感知阈限之间的关系。


     《Spectra》2000


伦敦维多利亚塔花园的“Spectra London”用巨大的白色光束纪念一战爆发。光束如此耀眼,远处的人也能清楚看见这不同寻常的夜空奇景。这束光同时具备极简和伟大的特质。除了在夜晚远观,池田亮司还鼓励人们走进光束,在他设置的“哔哔”和“嘶嘶”的声波中感受自己的进入对声波的改变。


《Spectra》2000


池田亮司这样解释这件作品:“远观时,它壮美而坚实。一旦进入,任何一种语境都消失无踪。人们惊奇地瞪大眼睛,却被白光搞得什么都看不见。这种体验如此纯洁和直接,他们完全可以把它带回自己的生活中去。”



撰文 / 阿水 

辑 / Jacney Chan 


NOWNESS



NOWNESS线下展览来啦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uyin@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