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些孩子会是同性恋?

2016-04-04 环球科学 把科学带回家
本文由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 提供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撰文 杰西·贝林(Jesse Bering)

翻译 阮南捷

本文原载于《环球科学》,有改动


我们都明白有这样一类人:有的男孩子走路显得特别娇柔,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调调。他们喜欢洋娃娃、化妆品和连衣裙,喜欢扮演公主,不喜欢和其他男孩玩对抗性强的游戏。有的女孩姿态很像男孩。她们可能喜欢五金工具,随时准备跟男孩子一决高下,并且很讨厌那些香喷喷的精致女性服饰。


这些行为模式让人感到担忧,并且常被当作成年后成为同性恋的先兆。直到最近,发育学家才通过对照研究,确定了早期行为中哪些行为可以准确预示同性恋倾向。在仔细研究了成年同性恋者的童年后,研究者发现同性恋者在小时候似乎都有相似的行为模式,这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


两位心理学家贝利和朱克在199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孩子的哪些行为预示着同性恋倾向。他们考察了幼年男性和女性在6种行为模式上天然的性别差异。在很多研究中科学家都证实,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差异不受后天学习的影响,而且在每种研究过的文化中,这些行为上的性别差异都是存在的。当然也有例外,只是统计学层面上,这些差异是很明显的。


最明显的差别表现在游戏方面。男孩喜欢那些发育心理学家称之为“混战”的游戏,而相比之下女孩子则更喜欢洋娃娃。对玩具的兴趣是另一种关键的性别差异。男孩子喜欢玩具枪和很酷的玩具卡车,而女孩子喜欢洋娃娃和一些非常女性化的小玩偶。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喜欢玩过家家,但两岁以后,他们在选择所扮演的角色时就会有性别差异。小女孩喜欢扮演比如唠叨的妈妈、芭蕾舞演员或是童话里的公主,而男孩子喜欢扮演战士和超级英雄。所以毫不奇怪男孩子会选择男孩作为玩伴,而女孩会选择女孩作为玩伴。


基于早期的一些不成熟的研究以及大量常识,贝利和朱克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同性恋者可能在儿时的行为上会显示出相反的模式——比如小男孩喜欢跟小女孩玩,并且会对妈妈的化妆包比较迷恋;而小女孩会对曲棍球和职业摔跤之类的事物感兴趣。通常来说,他们要研究论证这个假设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前瞻性研究,另一种是回顾性研究。如果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于展现出反性别行为的儿童,科学家会一直追踪研究这些孩子,直到青少年及成年早期,这样,孩子们的性取向可以在成熟期得到评估。


性别错位与同性恋

例如,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德拉蒙德及其同事采访了25位成年女性,这些人曾在3~12岁时被父母送到精神病诊所进行评定。当时,那些小女孩表现出了数种属于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的行为。她们非常喜欢跟男孩子玩,坚持穿男孩子的衣服,喜欢对抗性强的游戏。这些孩子长大后,虽然只有12%的人有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c,由于生理性别跟心理性别不相符而产生的一种不安状态),但她们有双性恋或同性恋倾向的几率是普通年轻女性的23倍。当然,并非所有的假小子长大后都会变成女性同性恋者,但这些数据提示,女性同性恋者通常都有过性别错位的行为。



当然并非所有假小子都会变成女同性恋者,但比起其他女孩,男性化的女孩成年后更有可能喜欢同性伴侣。


这同样适用于男同性恋者。贝利和朱克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参与研究的成年男性需要回答一些关于他们过去的问题。该研究显示,在随机抽取的男同性恋者样本中,有89%的人回忆,自己童年时有跨性别的行为,这个比例远远超过异性恋者的平均值。批评者认为,参与研究的男性可能为了迎合社会的期望和模式而扭曲自己的记忆。不过,2008年,《发育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发表了一项更清楚明了的研究,这项回顾性研究采用家庭录像作为佐证,使得其说服力大大增强。在这项研究中,参与实验的人根据录像中那些孩子典型的性别行为,对孩子的性倾向进行判断。结果发现,在这些孩子中,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人,他们小时候的行为也存在性别错位现象。


从那以后,许多研究都重复这个模式,发现童年时期的性别角色错位,跟成年后的性取向有很强的关联性。还有证据表明,其中存在“剂量效应”——童年时性别错位的特征越多,长大后越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者或者双性恋者。


同性恋者父母的遗传回报

跨文化的研究数据显示,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男孩子更喜欢个人项目的体育活动,例如游泳、自行车和乒乓球,而不太喜欢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如足球、橄榄球。他们在童年时也不太可能欺负别人。


研究者当然承认很可能有许多——无疑也是非常复杂的途径,导致有的人成年后成为同性恋者。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与环境经验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性取向。因为通常研究数据显示的是很早期出现的同性恋倾向特征,所以一个孩子若出现很明显的性别错位行为,那么可能同性恋相关的遗传因素对他的影响更大些。而一个成年同性恋者如果在童年时期并没有明显的性别错位行为,那么他的性取向很可能由特定的童年经历决定。


这样,我们就到了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父母那么担心他们的孩子是不是同性恋者?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能我们很难找到真正希望自己子女是同性恋者的家长。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家长恐惧同性恋是很自然的:同性恋的子女不大可能繁衍后代(除非他们突发奇想)。


但是请父母们记住,单调的有性生殖并非孩子传播所有遗传优势的唯一途径。像凯蒂莲(k.d. lang,获得过格莱美奖的加拿大创作型女歌手)、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流行音乐家,被誉为“英国乐坛常青树”)这样的人给自己的家属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誉。可以想到的是,有了这些同性恋巨星在家族中出现,他们的直系亲属显然有了更多的生育机会。所以,请细心呵护那些有同性恋倾向的孩子。虽然这听起来很奇怪,但说不定,最终从一个很特别的同性恋后代那里获得的遗传收益,会强于十个只有一半水准的平庸后代。


如果科学家最终完善了预测孩子成年后性取向的方法,家长们会愿意知道吗?或者,给其他人一些心理准备会让同性恋者感觉好受得多,否则他们常常会害怕被人排斥,或者由于自己粗心大意的失误导致暴露自己的性取向。在青少年时期,这至少可以避免一些尴尬的问题。


关于作者
杰西·贝林博士是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文化与认知研究所的前任所长。他经常为《科学美国人》和 “Slate” 杂志撰稿,其作品也经常出现在《纽约杂志》、《卫报》和《新共和周刊》上。


不过瘾?请戳

我的世界:用简单的游戏帮助自闭症孩子

儿童习得性无助:孩子的失败感来自哪里?

家长这么辅导孩子的功课,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