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实践】马龙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实现智慧产业化
本文为威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马龙在2016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智库圆桌论坛"的主题演讲实录,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我下面就以威海为例来谈谈我们这几年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考,汇报三个内容:第一是智慧城市的技术涵盖,第二是信息共享,第三是智慧如何产业化。
智慧城市信息技术
今天早上很多专家在这方面讲了很多内容,我这里也写出来了。但如果考虑只是这些技术,或者重点考虑这些技术,从市民感受来说,目前最多覆盖了一半城市里的年轻人和一部分中年人。智慧城市不是没有"农村"两个字就不包括农村。如果光考虑这东西有一半市民是无法感受到的,新加坡的社会化水平很高,但还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些东西,难道智慧城市是把这些人淘汰后再来建设吗?显然不是。我们信息技术不单包括以电脑为代表的技术,电话、电视这些技术一样是信息技术。从普及度、简便性、服务能力来讲,电话是最方便的、普及度最高的;电视次之;电脑就目前来看是再次之。服务能力自然是电脑最强,电话和电视要差。但不能只考虑服务能力,更多还要考虑普及度和简便性,因此你就会感觉到在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如果你要为年轻人、为城市服务,更多要考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但是你要考虑为农村、为老年人服务是不是更应该考虑电话、电视相结合。所以这就是信息技术不单包括IT技术,还包括其它因素,只有这样你的智慧城市才是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智慧城市,不是技术最先进的才是智慧城市。
下面我就来讲讲威海智慧城市建设中对这三种技术是怎么考虑的。
首先是电话,主要用在威海12349居家服务呼叫中心,能提供家政、养老、医疗、维修、社区导购、房屋租赁、人才招聘、法律、生活百事等服务资源,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提供服务,是让老百姓普惠的,都可以接受的,通过电话终端为老年人提供救助服务。中心不向服务企业收取加盟费,对市民也不收取服务费。只要户籍和居住地均在平台已覆盖区域,且申请者是 60岁 以上老人,每月还将由政府给予 10元 话费补贴。由于终端的发放是实名,对老人的住址、病史都有清晰的记录,当老人出现意外时,通过12349施以援助比120还要及时、准确,由此获得了居民特别是老人及其子女的 广泛赞誉。目前老人入网18.4万人,政府每个月给18.4万老人每人10块钱的话费补贴,把威海3000多家服务企业整合起来,给老百姓提供服务。
电视方面主要是威海广电在智慧社区的应用,把社区整合起来共同提供社区服务。包括建设网格自助式健康小屋:与全国老龄委合作,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根据楼宇图,对网格内人口、家庭、疾病、签约服务人群、重点服务人群一目了然;政务民生服务:给辖区老人提供政务和民生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政府各类办事指南以及医疗、热电、水电等社会便民公共资源介绍,以及公共信息发布、应急通知、周边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交流推广等;信息查询:为老人提供便捷的公共事业信息查询服务,包括有线电视费、水费、电费、公积金、社保金等查询;智能交通:将智能公交业务引入电视新尝试,老人在家可查询附近的公交线路,同时可查询到该线路公交车辆运行情况,方便安排出行;社区安全:为老人提供社区消防、盗抢、诈骗等安全内容,同时可通过与社区公共监控联网,实时显示主要路口信息,方便老人了解社区交通情况。
电脑方面的应用有很多,我今天只例举威海的市民网,是以市民对政务和公共信息消费为核心,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和融合服务理念,通过多终端、多渠道提供服务,通过个性化市民网页,主动推送政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举几个典型的应用,比如说账单可以在移动端缴费,在PC端提供了12项,所有的收费项目整合起来主动推送过去,因为它是市民的,所以老百姓能看到实时的账单;比如交通服务,下图是通过威海市民网提供的交通实时路况和交通指数发布:
实时路况
交通指数实时发布
市民看到的每个路口的实时路况不是红黄绿的颜色,它会告诉车主目前平均车速是多少,按照这个方式通勤率就提高起来了,交通系统肯定也要改造,这是把后端东西推到前端提供服务;比如位置服务,商业银行周末是轮休,一个网点到底哪天休市民不知道,到了周末过去办业务才发现关门了,我们把网点定位做进去,这样就可以知道离你最近的网点是哪个。高德、百度也会做这个业务,但是我们把这公布出来,在上面可以提交、预审以及查看办事流程。我们现在资源都包含在这里,都可以实现,让市民网格化管理人员拿手机拍就行了,现在业务引入到市民网,老百姓都去干,现在反馈这么多,人人皆可以是管理员。
前面说的很多服务你觉得只是单向服务,原来业务是各自为政的,现在我们按照生命周期将户籍等相关业务串起来,一次性办理。目前威海市民网上线服务总数达2100余项,访问量突破390万人次,注册用户11.6万人,入选中央网信办"中国在线服务"最佳实践案例、中共中央党校"互联网+政务服务"培训案例。同时,市民网提供了7种展现方式:手机APP、平板电脑、PC电脑、自助终端、数字电视、社区服务站、微信公众号。为什么是7种?我们的理念是服务,或者在这里说市民网是全体市民的市民网,不是会使用人的市民网。这些终端、电视设施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才是真正威海的市民网。七种终端服务手段的能力,是技术的涵盖。我们考虑技术的时候不是考虑技术本身,而是要考虑技术为谁服务,谁需要这个服务。
威海市民网7种展现方式
信息共享的全面之道
信息共享一般认为应该有四库(人口库、法人库、宏观库、地理库)、两体系(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和一平台(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只要建立"421"系统,以及强化信息资源共享顶层设计、畅通信息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和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法律保障等,就会实现信息的共享了。但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跟各位说,到这最多只共享了一半。其实从信息共享定义中就能看出来,信息共享是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享,我们目前更多实现的是信息的交流与共用,接下来给大家讲讲威海是怎么做的。
威海提供了接近2000项服务,资源肯定是要整合的,不整合怎么提供服务,我们整合分成7个一(一窗通、一号通、一频通、一端通、一站通、一网通、一管通)。一窗通方面现已整合 88% 市直单位的机房、服务器和网站,打造了一个窗口对外、全程网上审批的建设工程项目"市区一体、三级联动、模块化联审联批"的"威海模式";一号通方面,通过12345市长热线整合了46条政府服务热线,搭建政务服务热线平台;通过110整合了28条应急热线,搭建应急联动热线平台;通过12349居家服务热线,整合600多条行业或企业特服热线,搭建便民服务热线平台;一频通是对社会治安、交通管控、森林防火等监控视频图像进行整合联网;一端通是对各种终端服务进行整合;一站通是整合90个单位政务网站搭建政务云平台和政务网站群;一网通是依托市民网整合58个部门APP提供政务和公共服务资源、商业便民服务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整合了,威海才能提供这样的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了政府部门之间可以共用。
各个地方都在做先照后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这方面有56个部门监管,这肯定还得一套系统,应用软件的难度更大。所以我说只有进行数据整合、应用软件整合,才真正实现了整合,否则只是一方面的整合。整合的好处除了方便还有成本的节省,各个部门单独开发应用软件,老百姓的感受还是不好,老百姓不是看后面整合没整合,而是看提供的服务是否便捷。
智慧如何产业化(以供热为例)
全国制约供热有三大痛点:供热服务质量差、高污染以及亏损难以有效控制。服务差体现在供热是一年仅一次,水电是常年供应,所以水平高一点。一到供暖季节热线就打爆了。污染方面体现在只要供暖,11、12月华北空气质量就不好。第三是亏损,供暖企业基本都是垄断企业,但是都在喊亏损,要找政府要补贴,要么涨价。政府补贴上亿元,企业都觉得太少了,要涨价老百姓肯定不能认可,或者政府认为老百姓不一定能接受。
以前在威海这3个问题都存在,那该怎么办呢?核心的考虑就是引入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化技术,威海热电管网的73%完全与互联网管理起来,整个线路建设了一套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就是大的物联网系统,以前说物联网更多是放在工业企业提供,这里我们把它放在城市基础设施应用。比如说每一个家里都有物联网设备,能感觉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我们以前服务差是温度高低供热公司不知道,所以老百姓打电话来讲温度不高了。现在我能感觉到,就能控制到,能控制就能管理到,基本上全市各环节从终端到发电都进行数字化管理。因此,威海目前建成山东最大的低温热循环水的平台和智慧热网的系统,在全国现在是最大的,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利税去年7000万,减排很多。由此实现了供热剂量数字化、节能控制智能化、用户用热自主化、政府监督网络化,从每个层面都实现了智能化。
但是如果只到这,最多是威海解决了供热的三个痛点,而威海供暖季一年四个月,去年提前供暖十天,停暖以后又延长15天,今年又早增加了8天供暖,威海温度比北京要高,我们11月2日就供暖了,多供一个月没有找老百姓多收一分钱,威海供热是山东收费最低,这就是智慧供热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但是如果就做到这步这是政府行为的话,政府诉求基本就实现了,政府没有把它产业化的动力,所以到这就了不起,鉴定验收拿奖就完了,政府包袱也没有了,热电企业管理也到位,老百姓受益就完了。
但是威海热电又走了一步,威海热电自身从传统城市基础服务供应商转变为供热信息化服务商,创造了城市基础服务的"红领"模式。全市热计量企业10家,在热计量监测、热计量控制系统掌握自主核心设计、制造技术,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成为国内供热计量行业的 领跑者,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按照威海的情况,全国200多城市这么做了,一年就应该有一到两百亿成本的降低。同样节能减排千万吨,到那时候很多地方的天空也可以是蓝的,这样的转变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包括食品追溯都形成了智慧产业链,这就是智慧转变成了产业。
智慧城市的智慧既来源于技术,更来源于选择技术的人。不是技术决定智慧,当然,也有很多技术本身也是要决定智慧,但是我们更多考虑人的作用,更多考虑服务对象是谁,服务对象不是我们,或者说我们不是最重要服务对象。信息共享要考虑产品、终端、应用系统的共享。此外以市场方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就可以把智慧转化为产业化!
第二届(2016)中国“互联网+政务”优秀实践案例50强(附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