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遏制政务官微失态现象频发?运营规范亟待出台

2018-01-12 电子政务智库

近期的几起政务官微“失态”现象颇受舆论关注,有批评者更是直言:政务官微频频“闹情绪”“发脾气”,此间的管理混乱问题不禁让人生忧。


政府工作人员发布信息,或是与网友互动时“语出惊人”,着实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也并非政务官微独有。还记得当年某市教育局网站回复网友咨询中秋放假时间时的那句“请百度以(一)下”么,以及一句“尽快处理”就打发了600封群众来信的某县政府官网么?就说与网友针锋相对地“掐架”这种现象,此次的“爱来不来”,与去年云南某地官微那句“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几乎是如出一辙。


查阅这一系列的“神回复”后续报道,如同最近的两起事件一样,当地相关部门都很快作出了处理,并向网友表示道歉。可类似的情况反反复复出现,到底是后来者缺乏以前者为戒、举一反三的意识,还是说这样的事情长久以来始终未能引起各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不分场合、不善待公众的批评和建议,直接说就是素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员干部要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并提出了包括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等一系列要求,所有这些具体的能力要求背后都有一个前提,即坚持人民立场。


反映到与网友互动上,就是无论一个政府“两微一端”的信息编辑排版是不是精美,首先要有一个善于倾听、及时恰当作出答复的服务意识。对于就事论事提出的批评意见,理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至于动辄让咨询者自行上网搜索,或者敷衍了事作出回复,则恰恰忘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简单道理,又岂能怪舆论次次小题大作?


无论是政府网站的互动频道,还是政务官微、公众号,在一定程度上都扮演着政府发言人的角色,代表着政府形象。在今天资讯高度发达、多平台互动频繁的时代,“政府发言人”并非不能有自身特色或是展现个性化的形象。有些政务官微在与网友互动过程中,“放下架子”一改严肃面孔,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活泼、幽默气质,有效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积攒了人气、提升了公信力,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但即便如此,政务官微也要牢记,其代表一个政府部门的公共属性始终是不变的,一言一行都应该符合公共权力运作的基本规范。从李肇星、吕新华到傅莹,这些全国“两会”的新闻发言人屡屡因个性化的一面广受公众赞誉,或是风格亲民,或是金句不断,作为官方代表他们总是秉承了一些基本准则,如公私分明、真诚友善、有理有节,等等。


令公众大跌眼镜的政务官微“雷语”“神回复”接二连三地出现,管理混乱难辞其咎。最起码,多一道审核把关流程,这样的情况就有可能避免。着眼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整体性建设,将政务官微纳入其中并建立基本的管理规范,已然刻不容缓。就像一些地方对政府网站互动频道的回复要求限时办理一样,管理好政务官微的运作,避免其过度任性,根本还是要靠制度来建立硬约束。


针对政务网站的“僵尸”现象,国务院去年6月曾出台《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对政务网站建设的原则、标准、考核问责作出了明确规范。对此,我们不妨视其为推进政务公开的“硬件指标体系”。如今,在框架搭建起来之后,同样需要一套涉及如何运作管理的“软件指标体系”。既然时不时有政务官微的管理者“走神”,不知道该如何好好说话,就不妨从上而下建制度,明规范,立规矩,倒逼形成自觉意识。


原标题:是时候给政务官微运营订一套规范了

作者:张东锋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

更多资讯尽在“阅读原文”

或许您还想看:

服务思维不纯正 政务微信难搞好

政务微信公众号突破6000 指尖上的“威信”更亲民

如何拆掉政务微信中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隔心墙”

邀您互动:

后台回复“50强评选”即可获取“2017中国互联网+政务50强评选研究报告”;

后台回复“IPWH”即可获取《开放政府+:IP时代政务公开新格局》PPT完整版;

后台回复“Y”即可获取“2017中国城市移动政务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报告”;

或者回复您对我们公众号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努力做到更好!

数据基因

电子政务大数据解决方案

产品宣传片在此

拿走不谢!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28730us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