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君带你走进历史文化街区:中兴路-大西路
东莞市正开展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作为东莞的历史城区,有着1250余年建城史的莞城,是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阵地。
上期,莞城君已为大家介绍过兴贤里历史文化街区。今期莞城君带大家走进中兴路-大西路!
历史文化街区:中兴路-大西路
对于中兴路和大西路,生活在莞城的你一定不陌生!
先为大家介绍一下:
街区毗邻东江南支流,总面积约16.33公顷,核心保护区面积6.6公顷,是东莞古县城城外商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城区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骑楼街区。街区自明代开始发展,到民国初年基本成型,并于1930年开始改建为骑楼街。它的古城受东江水运带动,背山面水、自西向东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滨水而兴”的河岸商埠典型代表。街区历史遗存较为丰富,现存历史街巷10条、文物保护单位2处、历史建筑37栋、传统风貌建筑82处、石板路1条、古井2处。“鱼骨状”的滨水商埠格局与滨水空间环境,骑楼街区的风貌特色,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巷体系与传统商贸氛围,却金亭碑、容庚故居等各级各类历史。
我们从容庚故居出发
容庚故居在莞城旨亭街8巷4号,是一座清代民居,三进深,每进皆为三间两廊布局,有两个天井相间,青砖墙、红砂岩门槛、砖木结构。总面积202.95平方米。容庚(1894-1983)中国古文字学家,历任燕京大学襄教授,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曾主编《燕京学报》、《岭南学报》。所著《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为古文字学、考古学的重要著作。
在这个街巷中保留了一些建于清末的民居,关于旨亭街名称的由来,相传明代此地有一驿站及一亭,圣旨来莞,县令迎恩城门在此接旨,故名旨亭街。
骑楼街区
(资料图片)
20世纪30年代前期,根据商贸发展的需要,拆宽建成振华路、大西路、中山路、中兴路、和平路、维新路等现代商业马路,使城外(西隅、北隅)成为县城的商业(含手工业)区,而城内则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从旨亭街出来,走到了振华路,将原来的驿前街、打锡街和迎恩街合并为先振华路。振华路的骑楼建筑,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资料图片)
走到这里看到,浓郁民国风情的骑楼街叫大西路。大西路原名为为卖麻街,清至民国初,主售黄、红麻,名卖麻街。1930年,扩建马路,因路向西且比原来路扩大,以此名大西路。
中兴路西北起大西路与和平路交汇处,东南至下关路与可湖市场路口及万江大桥交汇处。路原分三段:前段名中兴路(“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反帝路),中段名威远路,后段为抄纸前街, 1978年统称为中兴路。原为麻石路,于1933年,扩建为水泥路。是繁荣热闹的商业街道之一。
却金亭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莞城北隅兴隆桥一带河道,尤其是脉沥洲河段曾是繁忙的外贸商港。当时主持外贸事务的李恺提倡文明经商,不准下属受贿赂和骚扰外商。嘉靖十七年(1538)暹罗(今泰国)商人奈治鸦看等人持泰国王印信,运货至莞城贸易。李恺亲自承办这事,他让外商自报货物,再行检验,检查时,不封船,不抽盘,不多收一文钱税金。他的公平廉洁使泰商十分感激,以重金酬谢,李恺坚持不受,后泰商们捐黄金百两,在脉沥洲河边演武场南(今光明路口)建却金亭,立却金坊,挂却金匾,以表彰当地官衙的公正廉明。后来李恺调任,继任蔡存微将此事铭刻于碑。
莞城君寄语
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了一下,大家对历史文化街区中兴路-大西路有一定的了解吧,莞城君觉得大家自己去走走看会更加有体会哦!如果各位小伙伴知道更多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的话,可以给我们留言!
资料来源:《莞城志》、莞城文物径
图文整理、编辑/王小册、雯
文化莞城微信粉丝群欢迎你
请添加微信"buaiwan2010"拉你入群,群内不定期有福利相送。
更多精彩尽在文化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