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年,他们这样守护着海南的青山绿水

2014-02-14 陈怡 中国林业网

        他们为海南林业生态建设多次发声,他们调研的足迹几乎遍布海岛的每一片山水,他们就是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江海声带领的海南生态保护团队——

        

        海南的美得益于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亦得益于拥有一帮生态保护团队的持续努力,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团队中,江海声教授是研究海南生态时间最久的专家,时间达30年。

        “江教授,黑脸琵鹭飞过来了!”前些天,海南东方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让江海声非常兴奋,他背起刚刚卸下的背囊,带着学生再次登上前往海南的飞机。

        为海南生态保护呼喊30年

        在东方市四更镇四必村的海边,江海声朦朦胧胧地看见了一群鹭影,它们是南下过冬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2013年冬天,黑脸琵鹭陆续来到位于四更镇的海南东方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与华南师范大学对海南黑脸琵鹭展开联合调查。

        “现在已记录到38只黑脸琵鹭。”江海声说,黑脸琵鹭是候鸟,有一定数量生活在海南就表明当地的生态环境良好,可以说黑脸琵鹭是海南的一张生态名片。但是,2008年到2011年间,海南黑脸琵鹭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其原因至今不明。江海声呼吁生态环境保护人士积极参与黑脸琵鹭的保护,一起寻找更具针对性的、更有效的对策。

        1982年,刚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江海声被派往南湾猴岛研究猕猴,从此开始了他与海南岛的不解之缘。14年间,他发表猕猴研究文章近30篇。1996年,江海声研究发现濒危动物长臂猿有灭绝的可能,决定带头呼吁对长臂猿加强保护,这是他第一次为海南的生态保护而呼喊。当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儒泳第一个签名支持,呼吁最终得到全国150名教授的签名支持,推动了长臂猿保护工作的完善。

        在政府及生态学者的多方努力下,海南在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生态保护法规体系。与此同时,海南还加强科学研究,广泛开展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繁育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海南长臂猿数量已从最少时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20余只。

        组建本地生态保护队伍

        “国内很多学者关心海南的生态并为之发声,但多是短期研究行为,无法持久守护海南的生态环境。海南急需一支本地的生态保护专业队伍,一支带不走的生态保护力量。”江海声说。

        1996年底,利用担任海南省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队专家组组长之机,江海声组建起海南陆生野生动物调查队,首批队员20名。

        调查队公开招聘人员时,吸引了一批热爱生态保护的青年人的积极加入。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24岁出纳员谢林顺特地辞职,投身调查工作;南平农场生物教师李仕宁申请停薪留职参加调查队……调查过程很辛苦,晴天,他们在野外跋山涉水,观察记录野生动物种类,走访农民、猎户、驻军;雨天,他们在“家”整理记录、标本。

        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副局长苏文拔说,江海声患有腿疾,爬山比较吃力。但每一次开展调查工作,他都与队员一同冲在最前线。1998年秋天,调查队在山路上发生车祸,多名队员受伤,江海声的伤势最严重,在医院缝了30多针。“拆线当天他就归队了,直至完成调查工作回到广州,家人才知道他出了车祸,这样的工作热情令人感动,也感染了其他队员。”苏文拔感慨道。

        多年来,江海声与队友们一路坚守,最终为海南留下了一支生态保护预备役部队。这支队伍承担起海南生态保护调查的多项重要工作,支持了海南两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工作,详实地记录了海南物种的分布情况,为接下来的保护工作储备了第一手的本底研究材料。

        带着老师的嘱托前行

        “我能在海南坚守30年,离不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孙儒泳的鼓励和指导。”江海声说。他一直记得孙儒泳院士20年前的嘱咐:海南有中国最典型的热带雨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相对独立,是开展生态学研究的极佳地,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现在,国家濒危动物的保护工作还比较落后,需要年轻人做这件事。

        孙院士的嘱托影响了江海声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他们一直奔走于海南的生态保护第一线。

        一年365天,江海声有近200天是在海南度过的。今年元旦,江海声只休了一天假就飞回海南工作。为了海南的生态调查和保护,他牺牲了很多和家人团圆的时间。当邻居问及他的行踪时,家人的回答只有一个:“去海南了!”

        “待百年归老之时,我想把骨灰撒在大海中,继续守护这里。”30年下来,江海声早把海南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