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上)

2015-05-29 贾莉丽 中国林业网

防护林主战场:防线受困“老龄化”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上)

1978年,我国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出发,决定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构筑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该林带横跨十三个省、市、区500多个县,规划期长达70多年。

作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我省分布有我国四大沙漠以及大面积戈壁,沙化土地总面积列全国第五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我省三北工程已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然而,近年来,我省一些地区的三北防护林由于过熟、病虫害等原因,出现衰老和死亡的现象。连日来,针对此现状,记者走进全国四大主要沙尘暴源区之一的河西走廊,深入张掖高台县、临泽县和武威民勤县进行了调查。


防护林从有林变成疏林

河西的四月,冰川、沙漠、绿洲、戈壁依然雄浑独特。尽管严寒而漫长的冬天已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却总来得很慢,除了那一排排刚吐鹅黄嫩绿新叶的老杨树,散发着一丝春的气息。

48日上午10时,晴。

记者来到紧邻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处高台县最北边的黑泉乡北部防护林带。这一林带为我省三北工程体系的一部分,总面积约6.7万亩,有胡杨树、沙枣树、红柳、梭梭等沙漠树种。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还是风沙口,全是沙丘,没有树,只有零星散生木。黑泉乡九坝村原村支书、74岁的于台永说,小的时候,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有时候沙尘暴来,除了屋顶,院落中的石碾、辘轳、铁锨等农具,几乎都被风沙淹没,沙压墙,羊上房。

如此情势,不要说发展,当地农民的生存都成了难题。

种树,造大林带,用林带来阻风固沙、守望家园。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当地就开展了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带建设。

1978年,三北工程强势启动,随后退耕还林(草)重点工程相继上马,北部防护林带大规模建立起来后,当地的生态面貌迅速改观。

杨树高大挺拔,能防风固沙。于台永很自豪,以前沙进人退,现在人进沙退。我住的这个院子以前是沙丘,自从生态变好后,沙丘后移,沙尘暴少了,环境也好了,1971年,我第一个把房子盖在了这里。

然而,上世纪90年代起,当地即开始出现杨树衰死的现象。

看着和自己一起成长的防护林和自己一起慢慢变老,甚至枯死,于台永心里有说不出的凄凉和悲情,几十年义务植树、栽苹果树、育树苗,一辈子好像都在与沙漠做抗争。

其实,居住在沙漠边缘,长期遭受沙尘暴袭击的于台永和村民们,深刻明白树的重要性。因此,只要政府组织义务植树,他们什么活都可以撂下,但栽树必须要去。

如今,村里的防护林老了,于台永也老了,而岁月留给他的除了满脸皱纹,就是剩下的两颗污黑发黄的牙齿。

一亩地一般种200多棵杨树,以前,防护林树木间距小,枯死几棵也不明显,现在行走在林间明显感觉间距增大了,每亩地存活的杨树仅有五六十棵。高台县林业局副局长陈鸿说,防护林正在从有林变成疏林,防风固沙的功能也在不断减弱。这让这个把一辈子都奉献在造林事业上的男人,近年来一直深陷焦虑中。


缺吃少穿部分杨树成小老树

在高台县、临泽县、民勤县部分乡镇的走访中,看到部分公益林树木个头矮小,但却都已有三四十年或五六十年的树龄,这即为小老树地带。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不仅要求数量,更要求质量。而我省三北工程中,小老树却占相当比例。

在有些路段,小老树地带萎靡不振,成片的杨树还朝着一个方向倒伏。

上世纪70年代植树造林,限于当时条件,造林树种选择上未能适地适树,更谈不上良种壮苗,树种多为小叶杨,再加上成片林密度过高,生长空间受限,未达速生效果,病虫害蔓延迅速,如今部分杨树林成了小老树,林木逐年死亡,林间空地多,防护效果差,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成片死亡。

三北防护林地区不是干旱风沙地区,就是水土流失地区,生态植被极为恶劣,甚至可以说,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张掖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梁军无奈地说。

长约900公里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在东部,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在西头,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逼近。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许多地方降水量甚至还达不到这个数字,比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而日照时间较长,蒸发量大。

梁军说:土地贫瘠、降水稀少,杨树就像人一样,吃不饱穿不暖,最后长成了树体小、短枝多、枝细弱的小老树林。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小老树尽管历经几多春秋,却始终瘦弱扭曲,高不盈丈,徒具树之名,缺乏树之实,空有树之形,难为树之用,用材、经济、观赏诸方面的价值均不具备。但即便如此,这些树依然坚守了3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被生态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河西走廊防风固沙立下了汗马功劳。


各地都有成熟林与过熟林

我省历经30多年,在70个县(市、区),超过全省国土面积90%的广大区域,开展了以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省三北局副局长马立鹏说。

截至2014年底,全省累计完成三北工程造林任务413.10万公顷,使河西走廊60多万公顷高产农田得到保护,40.8%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中东部7.9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50%以上。工程区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2.4%

我省三北工程虽然成绩斐然,但一些地区的防护林由于成熟、过熟等原因出现衰老和死亡,并深陷老弱病残的困境。

省三北局对我省防护林退化情况进行过调研,有这样一组数据:

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农田林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西走廊成熟林、过熟林、残次林共84.12万亩,占全省108.81万亩的77.3%。由于农田林网控制率高低不均,发展不平衡,河西5市农田林网化程度由上世纪80年代的90%下降到目前的79.6%,低于85%的标准。

中部干旱地区的华家岭林带。上世纪70年代营造的杨树纯林,以大官杨、小叶杨为主,大部分树木成为过熟林,许多树木老化、枯死。此外,由于当初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在2300米以上不适宜杨树生长带仍营造杨树纯林,形成大片的小老树

陇东的子午岭天然优势种群——山杨林处于快速衰退阶段。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主要以山杨树种构成为主,然而,30多年来,山杨林群落数量呈急剧下降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山杨群落数量较30年前减少了半数以上。目前的山杨成、过熟林比例达60%以上,每年死亡株数达数万株,而天然更新不足死亡的10%

防护林一天天衰老,哪片林枯死现象严重,哪片林带已断,临泽县林业局副局长宋恩泰心里都有数。看看那些伴随他成长,倾注他心血的伙伴,宋恩泰有些悲伤。

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但部分林木已经进入成、过熟期,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和防护效益明显下降。因此,有关专家表示,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成、过熟林更新换代,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迫在眉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