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隼百科】“马踏飞燕”踏的不是燕,竟是它!
轶事趣闻 “马踏飞燕”是国内最知名的文物之一,不仅因为它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还因其形象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而蜚声内外。“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而那只被飞马踩着的飞鸟,在最初即被郭沫若认定是“飞燕”。而经过鸟类专家的考证,这只飞鸟其实并不是燕子。首先它的长相就不符合燕子的形态特征,而且燕子在鸟类家族中飞行速度也不是特别杰出。而考核形态标准和速度标准,最后推论出这只飞鸟其实最大的可能应该是游隼,它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高的鸟,时速可达105千米至110千米,它的长相也同铜奔马中的飞鸟更加接近。“马踏飞燕”似乎应该改名为“马踏游隼”更为合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速度高手吧!
游隼是体形比较大的隼类,体长为38~50厘米,翼展95~115厘米,体重647~825克,寿命16年。中型猛禽。
翅长而尖,眼周黄色,颊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头至后颈灰黑色,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数条黑色横带。下体白色,上胸有黑色细斑点,下胸至尾下覆羽密被黑色横斑。
飞翔时翼下和尾下白色,密布白色横带,常在鼓翼飞翔时穿插着滑翔,也常在空中翱翔,野外容易识别。
幼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淡黄褐色,胸、腹具黑褐色纵纹。
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也到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动。
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安哥拉的国鸟。
游隼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也有的在繁殖期后四处游荡。共分化为18个亚种,中国分布有4个亚种。普通亚种较为罕见,在黑龙江、吉林为夏候鸟,辽宁、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为旅鸟,上海、浙江、台湾、广东、广西为冬候鸟。新疆亚种极为罕见,仅见于新疆,为繁殖鸟。
南方亚种也极为罕见,在上海、青海、宁夏为旅鸟,贵州、云南为冬候鸟,其他地区均为偶见迷鸟。东方亚种更是极为罕见,仅记录于浙江缙云,为冬候鸟, 这个亚种也可能还产于台湾。
生活习性 飞行迅速。多单独活动,叫声尖锐。主要捕食野鸭、鸥、鸠鸽类、乌鸦和鸡类等中小型鸟类,偶尔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动物。性情凶猛,即使比其体形大很多的金雕、矛隼等,也敢于进行攻击。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林间空地、河谷悬岩、地边丛林以及其他各类生境中人类难于到达的峭壁悬崖上,也营巢于土丘或沼泽地上,有时也利用其他鸟类如乌鸦的巢,也在树洞与建筑物上筑巢。一般不到没有林间空地和悬崖的茂密森林中营巢。
种群现状 在英国等欧洲国家,由于剧毒的氯化物种子肥料的使用,引起了游隼,以及雀鹰、红隼和仓隼等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处于顶级地位的猛禽数量的下降。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在被捕食的对象的体内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最后毒害游隼等猛禽,使它们的卵壳变薄,在孵化过程中极易破碎,导致它们的不育,雏鸟畸形,乃至于成鸟和雏鸟的大批死亡。
在世界范围内,游隼受到严重的威胁,数量正在急剧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的滥用农药。游隼捕食体内积存农药的猎物后,它们的生殖系统受到损害,就会降低产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严重的是,在包括游隼在内的许多猛禽脑部血液中检测出微量的农药,这对游隼高度发达的运动调节系统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一旦脑部的量达到中毒水平,游隼不仅不再是捕猎能手。而且很可能连飞翔都困难了。在美国,游隼被认为已濒临绝迹,许多科学家正全力以赴,投入拯救和保护工作。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游隼快捷之谜 游隼是动物界运动速度最快的成员,以快速捕猎俯冲著称。这种鸟令人钦佩,但它们以时速200英里(约合322公里)俯冲同时保持极高精确度的原因一直是个谜。如今,德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科研组为了解游隼的空气动力学用一系列相机研究这些动物,结果发现它们的羽毛"突然出现",减小阻力。
研究人员用获得的数据制造出一个仿佛全速俯冲的游隼的3D塑料模型,在一个风洞内研究它的运动。他们把一层薄薄的油漆涂抹在这个模型上,分析空气在它表面的流动轨迹。与此同时,这些科学家还研究了这个模型的疾飞模式,以便了解风的流动路线。
他们还在一个风洞内用激光照明追踪微粒运动,目的是观察它们在游隼身体表面是如何运动的。通过分析游隼飞行的数据和视频,科学家发现它们俯冲时翅膀间的小羽毛突然出现,使空气动力最大化,同时让空气平稳流过它们的身体。这些突然出现的羽毛减小阻力,可能类似于飞机翅膀上的副翼或跑车上的机翼。
这些科学家在论文中指出:"俯冲游隼的高分辨率照片表明,羽毛突然出现的地方完全一样,游隼模型的流动分离都发生在这里。"他们还在实验中发现游隼以最高速度俯冲时身体和翅膀形成典型形状-V形。
这项研究表明,游隼翅膀前缘并不整齐,而是有波浪状结构,同时颈部和两肩间空隙有凹槽。游隼曾在美国灭绝,但20世纪70年代禁用DDT和其他杀虫剂后,它们开始复苏。
中国林业网整理编辑
更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