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称他们为“最美的劳动者”

2016-05-02 中国军视网
  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说,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  对于这些最美的劳动者而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于他们工作的认可,更是他们“最美”的证明。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看一看他们身上有哪些特质?为何他们能被称为“最美”?

“大咖”——零件加工“一把刀”
  郭向乐,火箭军某基地修配厂机械加工分队班长,三级军士长,机械加工高级技师。火箭军首届军事技术比武机械加工专业三等奖,某基地第十届军事比武机械加工专业冠军。多次参加实弹发射保障任务,荣立三等功2次,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
  去年,郭向乐所在基地开展创破纪录活动,这一次郭向乐演示的科目更加精彩:车床削鸡蛋。只见他将一个鸡蛋放在车床工作台上,锋利的车刀在他的控制下变得温驯而灵巧。2分钟后,大半个蛋壳被削掉,而紧贴蛋壳的一层薄膜完好无损。
坚守——18年换来清波如碧
  在福州,守护晋安河18年,河美了,他们变老了。  刚踏上环卫小船的时候,罗祥英夫妻也没想到这份工作,一做就是18年。那一年,罗祥英33岁,皮肤还没那么黑,眼角的皱纹也只是淡淡的。  每天清晨,夫妻俩就登上环卫船,一叶扁舟漂泊河上,中午在船上吃饭,过年也很少回湖北老家。
  清理内河18年,青春随着河水渐渐逝去。社会认可了他们:罗祥英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杨兰芳也被评为“福建省二十佳城市美容师”。  夫妻俩成了名人,别人问有啥感想。“我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只知道劳动让人更有价值。”罗祥英回答。
寂寞——做好一件事产出30多亿元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东北角,绿荫掩映着一幢白色二层小楼,这里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研究小组所在地,杨德仁是这里的学术带头人。
  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个小小的风车模型,动力来源于一块小小的硅太阳能电池,阳光越好,风车转速越快。  利用太阳能发电,是这个硅材料实验室产业化的项目之一。这些年,他和研究小组产学研紧密结合,硅材料成果的产业化已经产生3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激情——“90后”电焊工青春绽“花火”
  高大的厂房、焊花飞溅、弧光闪烁……在“90后”产业工人朱强的眼里,这是独属于他的“浪漫”。  16岁进入焊工行业,朱强一干就是10年。
  仅仅5年,朱强成为基地里最年轻的班组长。他带着“尖刀班”,实现了一次探伤合格率100%的奇迹。  香港环球金融中心、世界上首座桥建合一的大型站房武汉火车站、国内最高穹顶形剧院新疆大剧院等100多个地标建筑的构件上,都留下了朱强和他的班组的印记。
创新——50岁老“极客”丢不下的初衷
  30年前,从农村出来的冯万良从陕西宝鸡考进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专业。那时候,我国第一代彩电核心部件显像管生产线全部是引进的,而且是一代一代的引进。  “电视机的芯片都是海外生产的,咱就不能搞点创新,难道只能花钱买别人的吗?”创新,在冯万良心里一扎就是30年。
  他的同事说,冯工心甘情愿当一名老“极客”,从零研发做起,成为智能家居、智能电视领域的“超级玩家”。  “谋创新就是谋发展,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冯万良看来,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科学劳动才是创新的三大法宝。
极致——泥胚中“拉”出“大国工匠”
  景德镇传统制瓷有72道工序,绝非一人可以完成,即使要把其中一道工序做到极致也是难上加难。  22年前,16岁的占绍林从鄱阳湖畔的小村庄来到景德镇,第一次坐在拉坯机前时,学拉坯对他来说只是找一个“饭碗”。
  近年来,占绍林每年要接待来自海内外的2万多名大学生前来参观,留在工作室学习的大学生每年也有上百人。  “把工匠精神的火种传播给他们和教会技法一样重要。”占绍林说,“工匠精神需要数代人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而我还在通往工匠精神的路上。”

来源:中国军视网综合新华网、中国军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