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士言专评:致敬长征,中华民族精神天空的嵯峨珠峰

2016-10-21 鲁晨 中国军视网
致敬长征,中华民族精神天空的嵯峨珠峰
士言工作室 鲁晨
前路迷离,唯此心碧净凄风彻骨,奈热血奔涌水复山重,我正年轻一手掩却长夜一手撩开星空看苍茫大地腾一条泽天润地的巨龙我的雄关漫道的征程啊我的残阳如血的诗情我的亲入骨髓的先辈啊我的两万五千里我的红军我的长征——题记

1
  亿万年来,坐落于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巍巍珠峰,一直像世界屋脊般屹立在远东中国的西南边陲,经受着风雪浸淫、时间磨砺。
  作为地球的最高地标,珠峰也经受着各种角度与方位的勘察与解读,徒步的攀登者、乘机的登顶者、来自天空的俯视,以及,我们根本看不见的太空卫星的窥探。  然而,无论哪种角度与视界的光顾与丈量,珠峰的高度从无回落。它不断呈现给人们的,也只不过是它原有的,却为人新近探知的那些曾经被掩映的奇石深谷、峭壁险崖。  在神奇的中华大地上,还有另一座珠峰,吸引着更多“登山者”年复一年的探寻与猎奇  这座珠峰,是80多年前,一群衣衫褴褛的红色武装,以精神与热血,以智慧与勇敢,以团结与忠诚,以民族大义,以坚强信念,以崭新的人文思想,以厚重的中华文化,以生命的一草一木,以信仰的一山一水,于时代的夹缝之中,于战火的焦土之间,一寸一分铸造而成。  这座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领导创建的嵯峨珠峰,已被历史丈量了80多年。然而,直至今天,她也一直都在蓬勃并新生着数不尽的悲壮与豪迈,浪漫与诗情。
2
  1934年10月16日,江西于都,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迈开双脚出发了。也就从这天起,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生死长征的序幕,悲壮地拉开了。
  两年之后的甘肃会宁,行程计两万五千里的红一、二、四方面军,突破一次次近乎毁灭的打击,胜利会师,完成了这幕人类战争史上的千古绝唱。  在那场历时367天的伟大征途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走出了这样的成绩单——  中央红军:转战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经历大小战斗380多次,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行程一万九千里,转战9省,攻占县城92座;  红四方面军:行程8000余里,三过水草地;  长征途中,重要战役总共计600多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红军指战员日均行军74里……
  1935年10月,连指挥作战亦如挥毫赋诗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又洋溢着浪漫情怀的著名诗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年之后,背负着中华民族崭新追求的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对于长征胜利,毛泽东的经典论述言犹在耳: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的确,胜利者的声音,就是这样洒脱于历史的巅峰。
3
  长征的胜利会师,当时与今天,朋友与对手,旁观者与参与者,研究者与考察者,历来皆有评说,也皆有自心对其高度的丈量。  长征,有如世界革命史海平面上的“百慕大”,让不可胜计的理论失灵,让数不胜数的猜测失真,让各种绞杀与谋害失算,让各种污蔑与亵渎失准。  长征,也正因这一切的反常,形成了现代世界战争史和文明史上一个不朽的谜题,吸引着国内外一代代的探奇者。  于是,埃德加•斯诺捧着他驰名全球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来了;于是,史沬特莱伴着她的《中国红军在前进》来了;于是,中国一代新闻大家范长江携着他的巨作《中国的西北角》来了……  长征的探奇一直都在延续。  公元2011年3月10日,在《十送红军》的唢呐声中,70岁的以色列老兵武大卫,依依不舍告别长征出发地于都,开始了自己的长征之旅。  4个半月后,武大卫顺利到达陕西吴起镇。这段“长征”,他历时138天,行程24000多公里,其中步行1200多公里。途经9个省、自治区,参观了当年红军重要会议和战场旧址,穿越了雪山草地,采访了近百名老红军,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  武大卫感慨:长征路应该列为世界人类遗产保护。  “这次长征之行,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才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武大卫动情地说,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  武大卫说,他此后的人生,都将在对长征的介绍与宣传中度过。  《长征》作者、著名作家王树增这样说过:外国人对长征的敬仰值得中国人学习。  也许,作家关注的,是其中更高层次的探奇:外国人更在意于对长征内在底蕴的求索,更在意于长征之于人类精神层面贡献的思考。
4
  信仰、精神、灵魂、梦想……  这些听上去颇有些“高大上”的词汇,其实,又有哪一条不曾经滚烫于我们最初的心动。  有人说,尝试一下,如果把一个民族重要的思想家、艺术家、诗人、作家减去,看看吧,这个民族还剩下什么?  是的,看看吧,如果没有了这些信仰、精神、灵魂、梦想上的资源,一个民族,又有多少可以传承呢?  而在长征这座精神珠峰之上,所有攀登者的收获,显然都沉甸甸地超越了时空。  长路漫漫,长征留给后人的非物质遗产,够我们探索终生,品味终生,享用终生。  长征的队列里,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比比皆是,而同时,文人、学者、诗人、作家、思想家、教育家,一样充斥其间。他们于死里逃生之际挥洒而出的书香之气,学术之风,亦成为长征另一风景。  这里,且不妨介绍一位爱写日记的战将吧。  陈伯钧,共和国开国上将,曾参加秋收起义,并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长征之中,他率队殿后,打的都是硬仗,号称“铁屁股”。然,除了他的战绩之外,伴随其戎马生涯未曾中断的《陈伯钧日记》,更被作为研究解放军军史的重要文献,价值厚重。  陈伯钧长征之中日记甚多,这里且择其两处。  其一,一、四方面军草地分裂之时,受张国焘影响,红四方面军中充耳是对“毛周张博”的声讨。对此,陈伯钧这样写道:“是夜静思,痛澈肺腑,以致暗泣。有生以来,伤心事,莫过于斯。”  何谓对信仰的坚守,对主义伤损的痛楚,此可见一斑。  其二,陈伯钧1935年6月5日有一段日记,记述长征历程:  “越甘竹山,下小平子,悬崖数丈,绝壁时生,石坎参杂,烂泥殊深,攀葛附藤,举足难进……而我不但越过石达开受困顿之绝地,反而西北出天全,东逼汉源,使敌人全取守势,东奔西驰。这亦是我战略指导之机动与神速、战士之坚信勇猛所致。”  文字,恬淡干净;心境,从容自信。  一路长征,那些战火外的风景更动人心:成仿吾对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诵读宣讲,徐特立对识字课本的研修普及,朱德对篮球赛的组织,聂荣臻对话剧《庐山之雪》角色的演绎,邓小平对《红星报》的编辑,廖承志对木刻作品的打磨。  当然,怎么也少不了毛泽东“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般经典的长征诗词。  以及,还有儒将肖华倾情创作的《长征组歌》。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弥留之际,陪伴他的,正是这组豪迈激扬、荡气回肠却又柔情万端的长征“神曲”!  试问,世上,可曾有过这样日夜穿行于生死之间,却又如此洒脱与儒雅的队伍吗?  可有这样理想高于天、生死置于外,唯信仰彰于世、幸福归于众的队伍吗?
5
  在有些记忆被渐渐淡漠的时候,有些记忆的光亮却会愈加鲜明。  1935年6月,曾经的中共领袖,思想家、文学家、学者瞿秋白,依依不舍送走了长征的队伍。此后他不幸被捕,但以文弱之躯宁死不屈。被害时,他如诗人般从容就义,年仅36岁。
  还有,被捕于长征途中,在狱中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四万字文稿的方志敏……  那些头戴红星八角帽的行进者,无论走在路上,还是把生命留在途中,目标从没变更,信仰从未屈从。  这种记忆的鲜活度,让我们不忍触碰,不忍翻晒,每有回眸,便肝肠寸断。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今天,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以何种方式,缅怀长征,瞻仰长征,以及更透彻地近观长征,触摸长征,你都该听到那其中沸腾与激扬的热血与追求。瞧,雄关漫道的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队伍,走得何其悲壮,何其苦难,然而又何其激越,何其辉煌。  一路征途,一路硝烟;一路血泊,一路激情;一路从不低迷的真理求索,一路未曾偏离的执著信念;一路严明苛刻的铁纪钢规,一路馨香万端的战地黄花。  对每一个再一次走近她的人,长征历来如此:即便她已经被各种文化、各种思维、各种观点、各种视角、各种群体与个人、各种学派与专业,以各种方式解读、评述、体验甚至精细地再挖掘、再纪录,但只要你走近她,靠近她,亲近她,你就总有自己要表达的情愫,总有自己要讲述的故事,总有自己要挥发的灵感,总有自己要阐述的思考。  长征,已经成为我们年轻共和国的一段先期启蒙,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第一大党的淬火标志,已经成为中国军队永不过时的纯正胎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珍存丰厚的人文地标。
6
  今年7月18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直飞固原,驱车70多公里赴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  在这个伟大的胜利之地,习近平说,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  “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是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需要走好的路,以及,那艰难却通向辉煌的长征路。  今天,面对中华民族这精神天空的巍巍珠峰,我们该当审视的,是历史,是现实,是那个苦难血泊的年代,还是明媚阳光之下的自己?  是的,面对长征,我们除了瞻仰、远视、近观,除了惊叹、震撼、崇尚,还该当在这处耸立的民族丰碑之上,留下几多血脉纯正的红色印痕?  史与今,本就无从割除。世界上,又有哪一条通途的印痕,能略去历史的走向!  当然,历史之于自身,一切皆是唯一,没有如果,也没有偶然。因此,无论延续其冷峻,抑或传承其激越,是势在必行,也是使命担当。  这,也正是长征精神的奠基之力,常新之力,穿透之力,发展之力!  铭记长征,鲜活长征,同时也留住长征,延续长征。这,当是我们这一代人走好自己长征路的自然法则,必然归宿。
7
  长征,从来不单单是我们的精神风景,更不是装璜我们民族文明的秦砖汉瓦。  长征,一直,也将永远是奔流于我们血液之中的精神图腾。  我们看到,我们知道,曾经走过的这支队伍,是一支从精神到物质都干干净净的队伍,是一支从追求到行动都单纯到只有民族大义的队伍,是一支为了信仰能从容赴死的队伍,是一支从头到脚都新意盎然的队伍,是一支有着独到军事思想的队伍,是一支军纪严明到苛刻的队伍,是一支……  是一支洋溢着人格魅力及伟大品质的队伍!  这种伟大的品质,还体现于这支队伍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领之下,能汇融具体实践,具体国情,所实施的独立思维与自主生长。  其实,从长征一直走向新中国的成立,一直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脚下的每一条道路,都是在没有向导的前提下,以一腔赤诚与担当开辟的。  这,正是从于都河畔走来的这支队伍动人的初心!  8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触摸胜利的日子里,更该生发与传承的,仍是这金子般弥足珍贵的初心。是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时代自己的雄关漫道,让我们牢记并坚守这份赤红而纯净的初心,在自己的长征之路上启航吧。

  让我们就这样,怀揣这热腾腾的初心赶路吧,一切,都在路上,都在心上,都在脚下。


我的雄关漫道的征程啊我的残阳如血的诗情我的亲入骨髓的先辈啊我的两万五千里我的红军我的长征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军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鲁晨责编:董豫投稿邮箱:dongyu@js7tv.cn、luoli@js7t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