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荣耀背后的劳动者,是他们推进中国梦的速度腾飞

2017-05-01 马雷、肖旸等 中国军视网

  随着“天舟一号”的顺利飞天、国产航母的正式下水,中国速度正不断被刷新着。这些荣耀的光环背后,正是那些默默贡献的劳动者在支撑着这个速度的腾飞。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因为他们不是明星;也许,你不知道他做出过什么业绩,因为他们一生默默耕耘;也许,你不知道他们倾其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刷新中国速度!

  今天,在这个属于广大劳动者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向这些荣耀背后默默贡献的劳动者致敬!

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姚桐斌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男,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主要贡献: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姚桐斌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你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为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贮备,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航天材料奠基人。


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主要贡献:在我国“两弹”发展的关键时刻,钱学森再一次向党中央推荐了郭永怀。对于郭永怀来说,这意味着将要接触机密,将要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献身。这位在美国坚持拒绝接触机密的科学家,在祖国召唤的时刻,毫不犹豫地回国投身研制原子弹的秘密工程。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郭永怀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你是敢于突破屏障的伟人,“两弹一星”的23个功臣元勋里边,三方面都涉及的只有郭先生一人。


在火药上雕刻出“中国精度”——徐立平

徐立平(1968-),男,中共党员,航天科技研究高级技师。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主要贡献: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这让他的师傅都望尘莫及。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甘于寂寞,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中国航母奠基人——邵淳

邵淳(1944.12-),男,中国华夏证券前董事长,中国金融界传奇式人物,中国航母事业奠基人。荣获2013年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年度人物奖。

  主要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历尽坎坷,不惜丢掉董事长的职位,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从乌克兰成功购买尚未建成的瓦良格号航母。瓦良格经过很多人十几年漫长的共同努力,破茧成蝶,成为辽宁舰加入中国海军。辽宁舰终于成为当今世界现役的第21艘航母,中国也终于成为世界上第11个有航母的国家。

  身为金融界传奇式人物的你,为强国梦,倾其所有,只为能拥有中国人自己的航母。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1926.03.12-),男,广东汕尾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主要贡献: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搞出了比常规流线型潜艇水下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潜艇,同时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经过反复计算、分析、研究,通过调整核潜艇内设备布局,黄旭华团队解决了65吨大陀螺的问题,为潜艇节省了空间,而且摇摆角,纵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于零。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期间,淡化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实际上是干什么的,也由于研制工作实在太紧张,从1958~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海丰探望双亲。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鬓染上白发。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家里人才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给常规动力潜艇换上“核”耐力——马伟明

马伟明(1960.04.06-),男,江苏扬中人,海军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贡献:马伟明长期致力于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原始创新研究,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装备重点课题40多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40多项,20多项关键技术成果居世界先进水平;所有创新成果全部应用到我国自行研制的作战舰艇。他领导研制成功国产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填补国家空白,装备多艘潜艇。马伟明团队用10余年时间,在电磁发射这一颠覆性技术领域取得集群式突破,不仅实现了与世界最强国家在该领域的同步发展,而且多项技术属国际首创。

  马伟明领衔的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以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用中国军人敢于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的血性锐气,加速推进了我军武器装备电气化的革命,实现了在高科技武器装备领域从追赶着向领跑者的飞跃。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国宝级”技术将军;他和他的团队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让我们的海军迈向深蓝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吴大观(1916.11.13-2009.03.18),男,原名吴蔚升,江苏扬州人,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主要贡献:1957年3月,喷发1A发动机开始研制,他带领试制人员亲自动手制作试验器,解决了发动机的火焰筒和涡轮叶栅两项最关键的试验。经过吴老和广大科研人员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发动机于当年研制成功。1958年7月26日,配装了喷发1A发动机的歼教1飞机试飞成功。经过18年的研制,涡喷7甲发动机实现设计定型,它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发动机从仿制到改进改型的成功跨越。涡喷7甲发动机同歼8飞机一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不仅大量装备我国空军,还出口到国外,扬我军威,壮我国威,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文革”后期,被“解放”出来的吴老没来得及为自己的身体疗伤,就立即投入到涡扇6发动机的试验工作之中。涡扇6发动机的研制为日后我国昆仑、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技术储备,积累了丰富的研制经验。在吴大观93年的生命中,有68年与航空工业相伴随;吴大观创下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九项“第一”,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

  也许,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倾其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做一颗心,一颗装在战机上的“中国心”!


中国K8教练机之父——石屏

石屏(1934-2016),男,江西鄱阳人,中共党员,中国著名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全机可靠性维修性设计技术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洪都首席专家、飞机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学会资深会员。曾任K8教练机、JL8教练机总设计师、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飞机总设计师。

  主要贡献:主持K8教练机设计,通过修改机翼前缘翼型,使飞机获得了良好的升阻特性和失速特性;首次在方案设计时,进行全机各系统可靠性维修性设计,飞机出勤率高,开敞性好便于维护成为飞机突出特点之一;抗疲劳设计实现了8000飞行小时的机体结构寿命。该飞机综合性能优于同类飞机,已批量销售国外,是中国首次向国外输出整机生产线的机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设计的JL8型教练机,填补了中国基础教练机空白,已批量交付。

  杰出的航空科技工作者和飞机设计专家,为航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将所有的智慧献给了祖国的航空工业,把所有对党的无限忠诚融进了祖国的国防建设。


  “战机医生”——陈卫林

陈卫林,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二〇工厂现场技术员,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主要贡献:陈卫林主要从事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加工,因为专业技能高超,在许多精度高、加工难度大、形状复杂、任务紧急的零部件生产中,陈卫林被指定为唯一的加工者,可以说,他是一位为战斗机“治病”的“医生”。阀杆与压盖的间隙大小只有十五分之一的头发丝儿那么细,这个间隙的大小却直接影响到飞机性能的发挥,而流程中的参数中哪怕有那么一点变化,甚至是同样材料的不同批次,都可能会影响零件最后的质量。陈卫林能够成为国营芜湖机械厂的首席技师,正是因为在如此高难度、高精度的零部件生产中,他仍能够保证高质量的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这份高超的专业技能背后,是20年苦心钻研的沉淀。20年间,陈卫林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先后完成了300多项零部件国产化自制攻关任务,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万元以上。

  20年成就航修大师,靠的是代代传承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国三代坦克之父——祝榆生

祝榆生(1918-2014),男,重庆人。1937年,年仅19岁的祝榆生,考入了黄埔军校。毕业于延安抗大的他,主持设计了中国三代坦克的研发,2005年被授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称号。

  主要贡献:1984年1月,66岁的祝榆生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新型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研制期间,祝老经常要夹着十几斤重的资料包奔波于各个试验场地,由于没有右臂,行走有时会失去平衡,祝榆生这些年跌过多少跟头,他已经记不清了。1990年,祝榆生在去包头协调有关技术问题的路上又重重地跌了一跤,他顾不上胸口的剧痛,一只手抓住公文包,乘坐颠簸的汽车如期赶到会议现场。持续了几个小时的研讨结束了,祝老艰难地扶着桌沿,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随行人员这才发现了异样,把祝老强迫送进了医院,这才发现72岁的他已经摔断了三根肋骨。2009年7月,在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中,99式坦克的改进型凭借出色的表现证实了之前人们对其卓越性能的种种猜测,是当之无愧的我国陆军装备的“军中神”。作为三代坦克总师,祝榆生绝对有资格站在褒奖的浪尖,但他却像当初平静地接受任务时一样,默默无闻地退到了聚光灯之外,不带走任何功名的负累。

  “祝榆生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这是所有了解祝榆生的人们的共识。

  他们的名字,或许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但他们所做出的成就,却一直闪耀在中国梦的顶端,为众人所翘首仰望。

  在支撑中国速度的各个领域,像他们一样默默的功勋劳动者还有很多,正是他们,在不断推进着中国梦的进度条,不断地刷新着中国速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劳动者”,在这个属于劳动人民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军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马雷 肖旸 尹禹化 刘添

责编:李小凡

投稿邮箱:dongyu@js7tv.cn、luoli@js7t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